体育游戏对小学低年级儿童情绪管理能力的影响探析
方欣婷
嘉兴大学 浙江省嘉兴市
引言:
小学低年级儿童(6-8 岁)处于情绪发展关键期,情绪波动大、识别与调节能力较弱,易出现焦虑、冲动等情绪问题。体育游戏作为小学低年级体育教学的主要形式,不仅能锻炼儿童身体,更能通过互动场景为儿童提供情绪实践机会。当前部分小学体育游戏设计侧重运动技能训练,忽视情绪教育价值,未能充分发挥其对儿童情绪管理能力的促进作用。因此,探析体育游戏对儿童情绪管理能力的影响,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体育游戏影响小学低年级儿童情绪管理能力的核心机制
1.1 创设多元情绪场景,提升情绪识别能力
小学低年级儿童对情绪的认知多依赖具体场景,体育游戏通过设定不同规则与情境,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情绪体验机会。例如,团队合作类游戏(如接力比赛)中,儿童会体验“协作成功的喜悦”“落后时的焦急”;竞技类游戏(如跳绳比赛)中,会经历“获胜的自豪”“失败的失落”。这些真实的情绪场景能帮助儿童直观感知不同情绪的表现(如表情、身体反应),逐渐学会区分“开心”“着急”“失落”等基础情绪,提升对自身与他人情绪的识别能力。
1.2 搭建互动沟通平台,促进情绪合理表达
体育游戏中的互动环节为儿童提供了情绪表达的渠道。在游戏过程中,儿童需通过语言(如“我们要加快速度”)或动作(如击掌庆祝)与同伴沟通,自然流露自身情绪;同时,教师可通过引导性提问(如“刚才落后时你感觉怎么样?”),鼓励儿童用简单语言描述情绪感受。这种“体验-表达-反馈”的过程,能帮助儿童打破“不会说、不敢说”的情绪表达困境,学会用恰当方式传递情绪,避免因情绪压抑引发行为问题。
1.3 模拟情绪冲突情境,培养情绪调节技巧
体育游戏中不可避免的小冲突(如争抢游戏道具、因失误被同伴指责),为儿童提供了情绪调节的实践机会。面对冲突时,儿童需在教师引导下思考“如何平复生气的心情”“怎样与同伴协商解决问题”,逐渐掌握基础调节方法:如通过“深呼吸”缓解愤怒,通过“主动道歉”化解矛盾,通过“调整策略”应对失败。这些在游戏中习得的调节技巧,能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帮助儿童应对学习与交往中的情绪问题。
二、当前体育游戏在促进儿童情绪管理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
2.1 游戏设计忽视情绪教育目标
部分小学低年级体育游戏的设计重心集中在“运动强度”“技能掌握”上,如单纯追求跳绳次数、跑步速度,未融入情绪教育元素。游戏规则与情境缺乏对情绪体验的考量,导致儿童在游戏中仅关注“输赢”或“完成任务”,难以获得丰富的情绪体验,无法实现情绪识别与表达能力的提升,未能发挥体育游戏的情绪教育价值。
2.2 教师引导缺乏情绪关注与干预
在体育游戏开展过程中,部分教师的角色局限于“规则讲解者”“秩序维护者”,重点关注游戏是否顺利进行、儿童是否遵守规则,忽视对儿童情绪状态的观察。当儿童出现负面情绪(如因失败哭闹、因冲突生气)时,教师多采用“简单安抚”(如“别哭了”)或“强制制止”(如“不许吵架”)的方式,未引导儿童分析情绪原因、学习调节方法,错失情绪教育的契机。
2.3 游戏类型单一,情绪体验维度不足
当前小学低年级体育游戏类型较为单一,多以“竞技类”“技能训练类”为主,侧重激发“兴奋”“紧张”等情绪,对“失落”“委屈”“耐心”等情绪的涉及较少。情绪体验的片面性会导致儿童对复杂情绪的认知不足,例如,长期处于“只强调成功”的游戏中,儿童可能无法正确面对失败,遇到挫折时易产生自卑情绪,不利于情绪管理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优化体育游戏以提升小学低年级儿童情绪管理能力的策略
3.1 立足情绪教育目标,设计多元化体育游戏
在游戏设计时,需将情绪目标与运动目标结合:一是增加“合作体验类”游戏(如多人绑腿走),强化“分享”“互助”相关的积极情绪体验;二是设计“挫折适应类”游戏(如设置难度递增的障碍跑),让儿童适度体验“困难”“失败”,培养抗挫折能力;三是融入“角色扮演类”元素(如模拟“小裁判”解决游戏冲突),让儿童从他人视角理解情绪,提升共情能力,确保游戏覆盖多维度情绪体验。
3.2 强化教师情绪引导能力,完善干预流程
教师需转变角色定位,成为“情绪引导者”:一是游戏前明确情绪教育重点,向儿童说明“今天我们要试着说出自己的感受”;二是游戏中实时观察儿童情绪变化,对出现负面情绪的儿童及时介入,通过“倾听-共情-指导”三步法(如“我知道你很生气,因为他抢了你的球,我们可以一起告诉他‘要轮流玩’”),引导儿童处理情绪;三是游戏后组织简短分享会,让儿童交流情绪体验,教师总结并强化正确的情绪管理方法。
3.3 加强家校协同,延伸情绪教育场景
体育游戏对情绪管理能力的促进需家校配合:一方面,学校可通过家长群分享“家庭体育小游戏(”如亲子跳绳比赛),指导家长在家庭游戏中关注儿童情绪,如引导孩子描述游戏感受、共同制定解决冲突的规则;另一方面,家长可向教师反馈儿童在家中的情绪表现,帮助教师针对性设计体育游戏,形成“学校实践-家庭巩固”的情绪教育闭环,确保儿童情绪管理能力持续提升。
结论:
体育游戏作为小学低年级儿童喜爱的活动形式,能通过“场景创设-互动表达-冲突应对”的机制,从情绪识别、表达、调节三方面促进儿童情绪管理能力发展。当前体育游戏在情绪教育方面存在的设计偏差、引导不足、类型单一等问题,可通过“优化游戏设计、强化教师引导、加强家校协同”的策略解决。未来,小学低年级体育教学应进一步重视体育游戏的情绪教育价值,让儿童在运动中实现“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顾乔瑜.角色游戏中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J].家长,2022,(05):123-125.
[2]洪莉佳.角色游戏中混龄幼儿亲社会行为养成的探究[J].文科爱好者,2024,(02):203-205.
[3]程雷,王朝琼.幼儿情绪管理研究述评[J].智力,2023,(09):191-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