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高铁工务标准化管理中的质量控制要点与实施路径

作者

高海霞

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乌海工务段 016000

引言:

随着高铁网络规模持续扩大与运营速度不断提升,工务系统面临线路设备复杂度增加、作业精度要求提高、安全风险防控压力增大等挑战。工务标准化管理通过规范设备养护、作业流程与人员行为,成为保障工务质量的关键手段。然而,当前部分高铁工务管理中存在标准执行不严格、质量管控碎片化、技术支撑不足等问题,导致设备隐患排查不彻底、作业质量不稳定。因此,明确质量控制要点、优化实施路径,对强化高铁工务标准化管理、保障高铁安全高效运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高铁工务标准化管理的核心质量控制要点

1.1 线路设备质量控制

线路设备是高铁工务质量的基础载体,质量控制需围绕设备状态监测与隐患治理展开,核心要点包括三项。其一,轨道几何参数管控,严格把控轨距、水平、高低、轨向等关键参数,确保符合高铁运行精度标准,重点监测道岔、曲线等特殊地段的参数变化,避免因几何偏差引发列车颠簸或脱轨风险;其二,轨道结构部件质量管控,定期检查钢轨、轨枕、扣件、道床等部件的完整性与性能状态,重点排查钢轨伤损、扣件松动、道床板裂缝等隐患,确保部件无老化、无破损、安装牢固;其三,附属设备质量管控,对防护栅栏、声屏障、排水系统等附属设施进行常态化检查,确保防护栅栏无破损、声屏障安装稳固、排水系统通畅,避免因附属设备故障影响线路主体安全。

1.2 作业流程质量控制

工务作业流程的标准化是保障作业质量的核心,需通过全流程管控避免操作偏差,关键要点体现在三个环节。一是作业准备环节,严格执行“作业计划审批—安全技术交底—工具材料检查”流程,明确作业范围、风险点与防护措施,确保工具设备性能达标、人员明确作业要求,杜绝无计划作业或准备不足作业;二是作业实施环节,遵循“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开展养护维修作业,如钢轨打磨需控制打磨角度、速度与深度,道岔养护需按步骤检查滑床板、尖轨密贴度,避免随意简化流程或违规操作;三是作业验收环节,建立“自检—互检—专检”三级验收机制,对照标准逐项核查作业质量,如轨道修复后需重新检测几何参数,确保达标后方可销号,避免不合格作业遗留隐患。

1.3 人员能力质量控制

人员是标准化管理的执行者,其能力与意识直接影响质量控制效果,需从两个维度强化管控。一方面,强化专业能力培养,建立“岗前培训—在岗轮训—技能考核”体系,岗前培训需覆盖高铁工务基础知识、设备原理与标准化作业流程,在岗轮训聚焦新技术、新规范的更新学习,定期开展技能比武与资格考核,确保人员具备满足标准化作业的技术能力;另一方面,强化责任意识培育,通过安全警示教育、质量事故案例分析,让人员认识到标准化作业对高铁安全的重要性,同时明确岗位质量责任清单,将设备检查、作业操作的质量责任落实到个人,避免因责任不清导致的敷衍履职。

二、高铁工务标准化管理质量控制的实施路径

2.1 完善制度体系

制度是质量控制的基础保障,需通过体系化建设明确管控依据与责任边界。首先,统一标准体系,结合国家与行业规范,制定覆盖设备养护、作业流程、人员管理的企业级“高铁工务标准化手册”,细化不同设备、不同作业的具体标准(如钢轨伤损判定标准、道岔作业步骤标准),避免因标准不统一导致的执行偏差;其次,健全责任制度,建立“横向到部门、纵向到个人”的质量责任体系,明确各级的质量管控职责,同时建立质量追溯制度,对质量问题实行“谁作业、谁负责”,确保责任可查、问责有据;

最后,动态更新制度,根据高铁技术升级(如新型轨道结构应用)、运营需求变化(如高密度运营下的养护调整),定期修订标准化制度与作业指导书,确保制度始终符合实际需求,避免因制度滞后导致的管控失效。

2.2 强化技术赋能

借助智能化技术提升质量控制的精准性与效率,构建“技术+管理”的协同模式。其一,推广智能监测技术,在线路关键地段部署轨道检测车、智能巡检机器人、轨枕状态传感器等设备,实时采集轨道几何参数、设备状态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识别参数异常(如轨距缓慢变化),实现隐患早期预警,减少人工监测的遗漏与误差;其二,搭建数字化管理平台,整合设备台账、作业记录、监测数据,形成“工务管理数字中台”,如通过平台可查询某段线路的历史养护记录、当前设备状态,为作业计划制定与质量评估提供数据支撑,同时实现作业流程线上管控(如作业计划线上审批、验收结果线上填报),确保流程规范可追溯;其三,应用模拟培训技术,通过 VR 虚拟仿真系统还原高铁工务作业场景(如道岔故障处置、钢轨伤损检测),让人员在虚拟环境中练习标准化操作,提升培训效果,减少实际作业中的操作失误。

2.3 优化监督考核

监督考核是推动质量控制落地的关键,需通过全流程监督与激励约束确保执行力度。一方面,构建多层级监督体系,形成“专项督查+车间日常检查+班组自我监督”的监督网络,专项督查定期开展标准化执行情况检查(如抽查作业记录、现场核查作业质量),日常检查聚焦作业过程的实时管控,对发现的质量问题建立台账,明确整改时限与责任人,形成“发现—整改—复核”的闭环管理;另一方面,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将质量控制效果纳入绩效考核,对严格执行标准化、作业质量优异的班组与个人给予奖励,对违反标准、导致质量问题的进行处罚,同时将质量考核结果与岗位晋升、培训机会挂钩,通过正向激励与反向约束,激发人员落实标准化要求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三、高铁工务标准化管理质量控制的价值与展望

高铁工务标准化管理中的质量控制,不仅是保障高铁运营安全的必要手段,更对提升高铁工务管理效率、降低运维成本具有重要价值。从安全维度看,通过设备、流程、人员的全要素质量控制,可有效减少线路隐患与作业失误,降低列车运行风险,筑牢高铁安全运营的“第一道防线”;从效率维度看,标准化作业避免重复整改与无效劳动,智能监测技术减少人工排查时间,提升工务管理与作业效率;从成本维度看,隐患早期发现与处置降低设备大修成本,标准化作业减少因质量问题导致的经济损失,实现运维成本优化。未来,随着高铁向智能化、高速化进一步发展,工务标准化管理的质量控制需持续升级。

结论:

高铁工务标准化管理的质量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以线路设备、作业流程、人员能力为核心控制要点,通过完善制度体系、强化技术赋能、优化监督考核构建实施路径,形成“要素全覆盖、流程全管控、责任全落实”的质量保障格局。实践表明,明确质量控制要点可聚焦管控核心,科学的实施路径能确保标准落地,二者结合可有效提升高铁工务管理质量,保障高铁安全高效运营。

参考文献:

[1]丁红林.浅谈铁路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工作[J].甘肃科技,2020,36(04):55-56+81.

[2]梁荣波.高铁工务标准体系建设的探讨[J].铁道技术监督,2022,43(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