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文化融入青少年宫舞蹈教学的路径与研究
肖清
广西民族大学 广东东莞 523000
引言:
传统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民俗风情、价值理念与审美追求。青少年宫作为青少年校外素质教育的核心阵地,舞蹈教学不仅承担着培养青少年舞蹈技能的任务,更肩负着文化传承的使命。当前,部分青少年宫舞蹈教学存在重技能、轻文化的倾向,未能充分挖掘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价值。因此,探索传统节日文化融入青少年宫舞蹈教学的有效路径,既是提升舞蹈教学质量的需求,也是推动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传承的重要举措,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传统节日文化与青少年宫舞蹈教学融合的基础
1.1 二者融合的必要性
青少年宫舞蹈教学的核心目标是“以舞育人”,不仅要提升青少年的肢体协调性、节奏感等技能,还要培养其审美能力与文化素养。传统节日文化中包含大量与舞蹈相关的元素,如春节的秧歌、端午的龙舟舞、中秋的赏月歌舞等,这些元素承载着节日的文化内涵与民族情感。将其融入舞蹈教学,能够弥补传统教学中文化维度的缺失,让青少年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理解节日背后的历史渊源与文化意义,实现“技能培养”与“文化传承”的双重目标,避免舞蹈教学陷入“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困境。
1.2 二者融合的可行性
从青少年认知特点来看,青少年对具象化、趣味性的内容更易接受。传统节日文化具有鲜明的仪式感与场景感,如元宵的灯笼、端午的艾草、中秋的月饼等,可转化为舞蹈教学中的道具、场景设计元素,降低青少年对抽象文化的理解难度。从青少年宫教学优势来看,青少年宫拥有灵活的教学安排、多样的活动形式(如汇报演出、文化主题活动),能够为传统节日文化与舞蹈教学的融合提供实践平台,便于开展主题性、体验式的舞蹈教学活动,且青少年宫的师资团队具备跨学科整合能力,可实现舞蹈技能教学与文化知识讲解的有机结合。
二、传统节日文化中舞蹈元素的梳理与提取
2.1 按节日类型提取核心舞蹈元素
不同传统节日具有独特的文化主题,其蕴含的舞蹈元素也呈现出差异化特征。在春节相关文化中,核心舞蹈元素围绕“喜庆团圆”展开,如秧歌的扭摆动作、舞龙舞狮的刚劲姿态、花灯舞的轻盈步伐,可提取“欢快节奏”“群体协作动作”“红色、金色等喜庆色彩对应的肢体表达”等元素;端午文化聚焦“祈福安康、纪念先贤”,龙舟舞的划桨动作、艾草舞的舒展姿态,可提取“对称动作”“力量感肢体语言”“与自然元素(水、艾草)相关的模拟动作”等元素;中秋文化以“团圆思念”为核心,传统赏月歌舞中的缓慢旋转、手臂舒展动作,可提取“柔和节奏”“抒情性肢体表达”“圆形队形(象征团圆)”等元素。
2.2 按舞蹈构成维度筛选适配元素
传统节日文化中的舞蹈元素需结合青少年宫舞蹈教学的实际需求进行筛选,确保适配性与可操作性。从“动作维度”筛选时,优先选择难度适中、易模仿的动作,如秧歌中的“十字步”、花灯舞中的“绕花步”,避免复杂高难度动作增加青少年学习负担;从“音乐维度”筛选时,选取节日相关的传统民乐,如春节的《喜洋洋》、中秋的《彩云追月》,将音乐节奏与舞蹈动作匹配,帮助青少年通过听觉感知节日氛围;从“道具维度”筛选时,选择安全、轻便的道具,如元宵的灯笼道具、端午的绸带道具,既丰富舞蹈表现形式,又增强教学趣味性。
三、传统节日文化融入青少年宫舞蹈教学的具体路径
3.1 开发“节日文化+舞蹈”的教学内容体系
构建分层递进的教学内容框架,根据青少年年龄与舞蹈基础设定不同阶段目标。初级阶段以“认知节日舞蹈元素”为主,通过趣味讲解(如节日传说故事)引入舞蹈动作,例如教低年级学员学习春节秧歌的基础步伐时,结合“年兽传说”讲解动作的起源与寓意;中级阶段以“整合节日舞蹈元素”为主,引导学员将单一动作组合成简短舞蹈片段,如将端午的划桨动作、艾草手势整合为 1-2 分钟的舞蹈片段;高级阶段以“创编节日主题舞蹈”为主,鼓励学员结合对节日文化的理解,自主设计舞蹈动作、队形与道具使用方案,如围绕“中秋团圆”主题创编集体舞蹈,融入圆形队形、月亮手势等元素。同时,将节日文化知识融入教学内容,在舞蹈教学前设置 5-10 分钟的“文化小课堂”,讲解节日的历史背景、民俗习惯,让青少年在理解文化的基础上学习舞蹈。
3.2 创新“体验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
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创设节日场景,让青少年沉浸式感受文化与舞蹈的融合。例如在元宵主题舞蹈教学中,布置灯笼、灯谜等场景,让学员穿着传统服饰学习花灯舞,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的多感官体验,加深对元宵文化与舞蹈动作的记忆;开展互动式教学活动,组织“节日舞蹈接龙”“文化元素猜谜”等游戏,如教师展示端午舞蹈动作,学员猜测对应的节日民俗,或分组进行“春节舞蹈片段接龙”,每组依次展示自己设计的秧歌动作,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与参与性。此外,引入“文化导师+舞蹈教师”的双师教学模式,邀请民俗文化专家担任文化导师,与舞蹈教师共同设计教学方案,在舞蹈教学过程中由文化导师讲解节日文化细节,舞蹈教师指导动作技巧,实现文化讲解与技能教学的深度融合。
3.3 整合“校内+校外”的教学资源
校内资源整合方面,利用青少年宫的场地与设施,建立“传统节日舞蹈资源库”,收集整理节日相关的舞蹈视频、音乐、图片、文字资料,供教师教学与学员自主学习使用;打造“节日舞蹈文化墙”,展示不同节日的舞蹈元素、教学成果,营造浓厚的文化教学氛围。校外资源整合方面,与地方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合作,邀请非遗舞蹈传承人、民俗专家走进青少年宫,开展专题讲座、舞蹈研讨班,如邀请秧歌传承人教授传统秧歌技巧,讲解其与春节文化的关联;组织学员走进博物馆、民俗村落,开展“节日文化实地研学”活动,如在端午期间参观端午文化博物馆,观察龙舟舞表演,之后回到课堂将研学所得融入舞蹈学习与创编中。同时,利用线上资源,搭建“传统节日舞蹈线上学习平台”,上传教学视频、文化知识课件,方便学员课后复习与自主学习,拓展教学的时间与空间。
结论:
传统节日文化与青少年宫舞蹈教学的融合,是推动青少年宫舞蹈教学提质增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二者融合具备必要性与可行性,通过梳理提取传统节日文化中的舞蹈元素,从教学内容开发、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资源整合三个维度构建融合路径,能够有效将节日文化内涵融入舞蹈教学全过程。在实践中,需始终以青少年的认知特点与发展需求为核心,注重“技能”与“文化”的平衡,避免形式化融合。
参考文献:
[1]郝璞.浅论舞蹈教育对学生人格塑造的影响[J].职业技术教育论坛,2022,(08):119-120.
[2]谢娟娟.少儿舞蹈美育融合红色文化的路径探索[J/OL].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2023(3):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