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数字化时代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教学创新研究

作者

王晓洋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苏州 215009

一、引言

随着 AI、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在酒店行业的广泛应用,酒店运营模式发生根本性变革:智能前台替代部分人工登记流程,AI 收益管理系统实现动态定价,客房智能设备优化客人体验,数据analytics 驱动精准营销。据《2024 中国酒店数字化发展报告》显示, 85% 的中高端酒店已部署数字化运营系统, 76% 的酒店表示 “急需具备数字化技能的专业人才”。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作为培养酒店行业核心人才的主阵地,其教学质量直接决定人才供给与行业需求的匹配度。然而,当前多数院校的专业教学仍停留在 “传统酒店管理知识 + 简单计算机操作” 的层面,未能充分融入数字化技能培养,导致学生毕业后面临 “会操作传统服务流程,但不懂数字化运营逻辑” 的困境。因此,探索数字化时代专业教学创新路径,既是适配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专业自身升级的核心任务。

二、数字化时代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教学的现存问题

2.1 教学目标滞后:未聚焦 “数字化复合型” 人才培养

部分院校的专业教学目标仍以 “培养掌握传统酒店服务与管理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为主,未将“数字化运营能力”“AI 协作能力”“数据解读能力” 等核心技能纳入培养核心。例如,教学目标中仅提及 “掌握酒店前台、客房、餐饮管理基础技能”,未明确 “能操作酒店智能系统”“能分析运营数据”“能协同 AI 设备开展服务” 等数字化要求。这种滞后的教学目标导致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脱节。

2.2 课程体系脱节:数字化课程占比低、内容陈旧

当前专业课程体系存在两大问题:一是 “数字化课程不足”,多数院校仅开设 “酒店信息管理系统”“计算机基础” 等浅层课程,占总课程比例不足 15% ,缺乏 “酒店 AI 应用”“大数据分析(酒店方向)”“智能客房运营” 等核心数字化课程;二是 “课程内容陈旧”,现有数字化课程仍以 “Office 办公软件操作”“传统酒店管理系统(如 PMS)基础功能” 为主,未覆盖酒店行业最新技术应用(如 AI 客服、元宇宙虚拟体验、数据可视化工具)。

2.3 教学方法单一:缺乏 “场景化 + 互动式” 数字化教学

多数教师仍采用 “理论讲授 + 案例分析” 的传统教学方法,缺乏适配数字化技能培养的互动式、场景化教学。一方面,理论讲授无法让学生直观感受数字化技术在酒店的应用场景 —— 例如,讲解 “AI 收益管理” 时,仅通过 PPT 介绍定价逻辑,未让学生实际操作收益管理系统;另一方面,案例分析多为 “传统酒店管理案例”,缺乏 “数字化运营案例”(如 “某酒店通过大数据分析提升复购率”“智能客房设备故障处理”)。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无法将数字化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2.4 实践平台不足:缺乏 “仿真化 + 企业级” 数字化实训环境

实践教学是培养数字化技能的核心环节,但当前专业实践平台存在明显短板:一是 “校内实训平台仿真度低”,多数院校的校内酒店实训中心仍以 “模拟前台、模拟客房” 为主,未配备智能前台、客房智能设备、酒店 ERP 系统等数字化设备,学生无法开展 “人机协同服务”“数字化运营”等实训;二是 “校外实践基地质量不高”,部分合作酒店仅将学生视为 “廉价劳动力”,安排学生从事客房清洁、餐饮服务等传统工作,不允许接触数字化运营核心岗位(如收益管理、数据分析、智能系统维护),导致学生无法在实践中提升数字化技能。

2.5 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缺乏 “行业数字化实践经验”

专业教师是教学创新的关键,但多数教师存在 “数字化能力不足” 的问题:一是 “行业实践经验缺失”, 80% 的教师毕业后直接进入院校任教,未在数字化酒店企业任职,不熟悉酒店数字化运营的实际流程(如 AI 系统操作、数据驱动决策);二是 “技术更新能力不足”,部分教师未系统学习 AI、大数据等新技术,无法胜任 “酒店 AI 应用”“数据 analytics” 等课程的教学;三是 “跨学科能力欠缺”,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多为 “旅游管理”“酒店管理” 背景,缺乏 “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 等跨学科知识,难以将数字化技术与酒店管理深度融合。

三、数字化时代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教学创新路径

3.1 重构教学目标:聚焦 “数字化复合型” 人才培养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确立 “基础能力 + 数字化能力 + 综合素养” 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基础能力:掌握酒店管理核心知识(前台、客房、餐饮、收益管理)与传统服务技能,确保学生具备行业准入基础;

数字化能力:明确 “数字化操作能力”(如酒店智能系统、AI 设备、数据工具操作)、“数字化分析能力”(如运营数据解读、客户画像分析、舆情分析)、“数字化协作能力”(如人机协同服务、跨部门数字化沟通)三大核心能力培养要求;

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适应能力(应对技术迭代)、问题解决能力(数字化运营中的故障处理)、职业伦理素养(客户数据隐私保护)。

例如,将教学目标细化为 “能操作酒店 PMS 系统与 AI 前台设备,能通过大数据分析识别客户偏好,能协同 AI 客服处理客人复杂需求,能保障酒店运营数据安全”,确保人才培养精准对接行业需求。

3.2 优化课程体系:构建 “核心 + 模块 + 实践” 的数字化课程群

打破传统 “按岗位分课程” 的模式,围绕 “数字化运营全流程” 构建课程体系,分为 “核心基础课”“数字化模块课”“实践实训课” 三大类:

核心基础课:保留 “酒店管理原理”“酒店市场营销”“酒店财务管理” 等传统课程,但融入数字化内容(如 “酒店管理原理” 中增加 “酒店数字化运营模式” 章节,“酒店市场营销” 中

新增 “数字化营销工具应用”);

数字化模块课:新增 “酒店智能系统操作”“酒店 AI 应用与实践”“酒店大数据分析”“智能客房运营管理”“酒店数据可视化” 5 门核心数字化课程,占总课程比例提升至 30% ;同时开设 “元宇宙与酒店虚拟体验”“酒店数据安全与伦理” 等前沿选修课,适配行业技术发展;

实践实训课:增加 “数字化运营实训”“AI 协作服务实训”“数据驱动决策实训” 等课程,确保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无缝衔接。

3.3 创新教学方法:采用 “场景化 + 互动式 + 项目式” 数字化教学结合数字化技能培养需求,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参与度与实践能力:

场景化教学:利用 VR/AR 技术构建 “酒店数字化运营仿真场景”,如模拟 “智能前台故障处理”“AI 收益系统参数调整”“客房智能设备维护” 等场景,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沉浸式练习;例如,通过 VR 设备模拟 “客人使用智能入住机时系统卡顿” 的场景,让学生练习 “故障排查 + 客人安抚 + 人工协助登记” 的全流程;

互动式教学:引入 “翻转课堂”“案例研讨”“技能竞赛” 等方法,以数字化运营案例为核心开展教学。例如,讲解 “酒店 AI 收益管理” 时,先让学生课前学习定价逻辑,课堂上分组分析 “某酒店 AI 定价后预订量变化” 案例,通过小组辩论探讨 “AI 建议与人工调整的平衡”;

项目式教学:与酒店企业合作设计 “真实运营项目”,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项目任务。例如,为合作酒店分析 “近 3 个月的客户消费数据”,提出 “基于数据的个性化服务方案”,并向酒店管理层汇报,实现 “学习 - 实践 - 产出” 的闭环。

3.4 强化师资建设:构建 “双师型 + 跨学科” 师资团队通过 “内部培养 + 外部引进 + 校企合作” 三种途径,提升师资的数字化能力:

内部培养:定期组织教师参加 “酒店数字化运营培训”(如与 AI 技术供应商合作开展 “酒店AI 系统操作培训”)、“跨学科课程学习”(如计算机学院的 “大数据分析基础” 课程);安排教师到合作酒店的数字化部门挂职(如收益管理部、IT 部),累计挂职时间不少于 3 个月,积累行业实践经验;

外部引进:引进具有酒店数字化运营经验的企业人才(如酒店数字化运营总监、AI 收益管理专员)担任专职教师,或聘请行业专家(如酒店技术供应商的培训讲师)担任兼职教师,讲授 “酒店智能系统操作”“数字化运营案例” 等课程;

跨学科协作:与计算机学院、数据科学学院建立 “跨学科教学团队”,共同开发 “酒店大数据分析”“酒店 AI 应用” 等课程,酒店管理专业教师负责 “酒店业务逻辑” 讲解,计算机专业教师负责 “技术原理与操作” 教学,实现 “业务 + 技术” 的深度融合。

四、教学创新的保障措施

4.1 政策与资金保障:争取院校与行业支持

院校需将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纳入 “重点建设专业”,给予政策倾斜:一是设立 “数字化教学创新专项基金”,用于建设校内智能实训中心、引进数字化教学设备、开展教师培训;二是制定 “教学创新激励政策”,对开展数字化教学改革的教师给予课时补贴、评优优先等奖励;三是对接行业协会(如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争取 “酒店数字化人才培养项目” 支持,获取行业资源与技术指导。

4.2 考核评价改革:建立 “数字化能力导向” 的考核体系

打破 “以理论考试为主” 的传统考核模式,构建 “过程性考核 + 实践能力考核 + 行业认证”的多元评价体系:

过程性考核:将学生在 “数字化课程” 中的项目作业(如数据分析报告、AI 协作服务方案)、课堂互动(如案例研讨发言、场景模拟表现)纳入考核,占总成绩的 40% ;

实践能力考核:在实训与实习环节,通过 “技能操作考核”(如智能系统操作熟练度、数据解读准确率)、“企业评价”(如酒店导师对学生数字化岗位表现的评分)评估实践能力,占总成绩的 30% ;

行业认证:鼓励学生考取 “酒店数字化运营师”“AI 客服应用专员” 等行业认证证书,证书可替代部分课程成绩(如考取证书可免考 “酒店 AI 应用” 课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字化技能的积极性。

4.3 动态调整机制:紧跟行业数字化发展趋势

建立 “专业教学 - 行业需求” 的动态对接机制:一是成立 “校企教学指导委员会”,由酒店数字化运营专家、院校教师共同组成,每半年召开一次会议,根据行业技术更新(如新型智能设备、系统升级)调整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二是定期开展 “毕业生跟踪调研”,收集酒店 HR 对毕业生数字化技能的评价,分析人才培养中的不足并及时整改;三是关注行业前沿技术(如元宇宙酒店、AI生成内容营销),提前将相关内容纳入选修课或讲座,确保教学内容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1] 张莉,王浩。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研究 [J]. 旅游学刊,2023, 38 (6):

78-89.

[2] 陈明,李娜。酒店智能系统应用与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J]. 商业经济研究,2024 (5):

143-146.

[3] 刘敏,赵刚。大数据时代酒店管理专业 “双师型” 师资队伍建设路径 [J]. 职业技术教育,

2023, 44 (12): 67-71.

[4] 周颖,吴涛. VR 技术在酒店数字化实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4, 43

(2): 234-238.

[5] 赵晓燕。校企协同视角下酒店数字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J]. 教育与职业,2023 (8): 8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