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火电厂直流系统二次回路接地故障检测方法比较研究

作者

杨海燕

华电阜康热电有限公司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 831500

引言

火力发电厂直流系统是为继电保护装置、自动控制系统、事故照明及关键信号设备提供不间断电源的“生命线”。其二次回路遍布全厂,环境复杂,绝缘老化、机械损伤、潮湿侵蚀等因素极易引发单点或多点接地故障。此类故障初期虽可能不影响设备功能,却严重破坏系统对地绝缘的均衡性,潜伏着继电保护误动、拒动,甚至导致事故扩大、设备损毁的重大风险。因此,开发与应用高效、准确的接地故障检测与定位技术,对保障火电厂安全、稳定、经济运行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当前检测方法多样,各有侧重,亟需在深入理解其原理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性比较,为现场应用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本文聚焦于主流检测技术,剖析其内在机理与外在表现,旨在为火电厂直流系统的状态检修与主动防御策略提供理论支撑与技术参考。

一、电桥平衡法原理与应用评析

电桥平衡法是基于惠斯通电桥原理构建的传统经典检测手段。其核心在于利用故障点对地绝缘电阻下降造成电桥失衡的特性,通过精密调节桥臂电阻值以重建平衡点,依据调节量直接计算出故障支路的对地绝缘电阻值及接地点大致距离。该方法理论基础深厚,物理概念清晰直观,测量结果具有较好的线性度与可信度,且在低过渡电阻接地故障的定位中表现相对稳定。然而,其固有局限性显著:检测过程高度依赖运维人员的手动操作,步骤繁杂耗时,自动化程度严重不足;对于分布电容效应显著的复杂长电缆回路,电容电流的干扰会显著降低测量精度,甚至导致失效;更难应对系统存在多点接地或高阻接地等复杂故障形态,适用场景受到严格限制,逐步退居为辅助验证手段。

二、交流注入法技术特性与局限

交流注入法通过向直流母线叠加特定频率的低压交流信号,人为构建故障电流通路。当二次回路存在接地故障时,注入的交流信号将沿接地点形成回路,借助高灵敏度的电流互感器或钳形表,在分支馈线上探测该特定频率的信号电流幅值与相位信息,进而锁定故障支路。其主要优势在于能有效区分真正的接地故障电流与系统固有的泄漏电流背景噪声,且理论上不受直流系统运行状态波动的干扰。然而,其实际效能极易受到现场复杂电磁环境的制约。邻近工频设备产生的强电磁场、系统内大功率开关操作引发的瞬态干扰,均会严重淹没微弱的注入信号;二次回路中固有的分布电容则为注入信号提供了额外旁路通道,导致信号分流衰减,降低远端故障的检测灵敏度;此外,注入信号本身也存在影响直流系统纯度的潜在风险,使用时需审慎评估。

三、直流漏电流检测精度与实现瓶颈

直流漏电流检测法直接监测直流系统正负极总线对地泄漏电流矢量和的变化。在理想绝缘状态下,正负母线对地泄漏电流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矢量和趋近于零。一旦发生单极接地,该平衡即被打破,矢量和将显著偏离零点,其偏移量直接反映了接地电阻的大小与极性。该方法原理简洁,响应迅速,易于实现系统绝缘水平的在线连续监测与告警。其技术瓶颈则集中于对传感器性能的极端苛求:监测精度高度依赖于安装于正负母线接地线上的高精度微电流传感器,这类传感器成本高昂,且极易受到温度漂移、零点漂移及现场电磁干扰的影响;另一方面,该方法只能判定母线绝缘整体劣化及故障极性,无法直接定位具体故障分支,需结合其他手段进行后续排查。

四、暂态信号分析法响应优势与挑战

暂态信号分析法捕捉接地故障瞬间引发的电压电流突变特征。当接地故障发生时,直流系统对地分布电容的充放电过程会在故障点及网络中产生独特的电压跌落或电流冲击波。通过高速数据采集装置记录母线电压或特定支路电流的暂态波形,分析其幅值、极性、上升时间、频谱特征等,即可推断故障发生时刻与可能方位。此方法最大优势在于响应速度极快,理论上可在故障发生数个毫秒内发出告警,具有天然的实时性,且对高阻接地故障有一定检测潜力。其挑战在于:高速、高精度的同步数据采集系统是实现有效分析的前提,硬件成本较高;海量暂态数据的存储与分析处理对计算资源提出了很高要求;故障产生的暂态信号能量微弱,尤其在高阻接地时,极易被系统正常运行噪声淹没,信噪比提升是技术难点;此外,该方法对网络的拓扑结构及参数依赖性较强。

五、智能诊断技术发展趋势与依赖条件

智能诊断技术是近年发展的重要方向,其核心是将人工智能算法应用于接地故障特征提取与模式识别。通过持续采集直流系统母线电压、各支路泄露电流、绝缘电阻等历史与实时运行数据,构建深度学习或机器学习模型。这些模型通过学习海量正常与故障状态样本的内在关联,不仅能实现绝缘状态的实时评估与故障报警,更能依据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分析,预测性判断故障支路乃至潜在故障点位置。该方法代表了检测技术智能化、自动化的未来,具备强大的复杂模式处理能力和自适应潜力。然而,其效能发挥严重依赖两大基础:高质量、足量且标注准确的故障历史数据用于模型训练;现场部署足够多的传感器节点以提供全面多维的状态信息输入。数据缺失或质量不佳将直接导致模型泛化能力下降,出现误诊或漏诊。算法的可解释性亦是工程应用推广中面临的现实关切。

结论

火电厂直流系统二次回路接地故障检测方法经历了从传统手动到现代智能的发展历程。电桥平衡法原理经典但效率低下,交流注入法抗直流干扰却易受环境噪声影响,直流漏电流法便于在线监测但定位能力不足且依赖高精传感器,暂态信号分析法响应迅速但对硬件及数据处理要求苛刻,智能诊断技术前景广阔但高度依赖数据质量与模型训练。没有任何单一方法能完美适用于所有工况。火电厂在实际应用中,应综合考虑直流系统网络规模、接地方式、日常运维能力水平、可用资金预算以及对智能化程度的需求等因素,审慎选择或组合多种检测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必然是融合多种传感信息,结合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算法,构建具备在线监测、实时预警、精准定位、智能诊断及预测性维护能力的综合智能化绝缘监测与分析平台,实现对直流系统绝缘状态的深度感知与主动防御,为火电厂核心控制保护系统的绝对可靠运行构筑坚实防线。

参考文献:

[1]郭斯斯.变电站直流系统接地故障解析及新型检测方法的研究[J/OL].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工程技术,2020(7)[2020-05-29].

[2]国网江西省电力有限公司赣州供电分公司,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一种变电站二次直流系统接地故障排查及不停电对芯检测方法:CN115754605A[P/OL].2023-03-07[2025-08-21].

[3]王洪涛,李天云,刘辉军.基于二维线性跟踪器的二次系统直流接地故障检测新方法[J].电网技术,2012,36(05):204-208.

[4]田伟达.直流系统接地故障检测方法的研究[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1,31(01):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