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保护策略探讨
马东生
身份证:152223198802095934
引言
农田水利工程承担着灌溉供水、防洪排涝、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重要职能,对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生态文明理念的深入推进,工程建设不再单一追求功能实现与经济效益,而是更加注重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然而,施工过程中的土方开挖、机械作业、临时占地、建材堆放等行为,易打破区域原有生态平衡,导致水文情势改变、土壤结构破坏、植被退化等一系列生态问题。因此,深入剖析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探索科学高效的保护策略,成为当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领域的重要课题,对推动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良性互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相关概念介绍
农田水利工程施工是指为实现农业灌溉、防洪排涝、水资源调配等功能,对农田周边水利设施开展的建设与改造作业,涵盖渠道疏浚、泵站搭建、灌溉管网铺设、塘堰修缮等核心环节,施工流程通常包括前期勘察、方案设计、土方作业、主体建设、后期调试及场地恢复,其核心目标是通过完善水利基础设施,提升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与水资源利用效率,是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程活动。生态环境在此语境下,特指农田水利工程周边的自然生态系统,包含水资源系统、土壤环境、植被群落及生物多样性四大核心要素:水资源系统涵盖地表径流、沟渠水体、地下水位等,是维持农业生产与生态平衡的基础;土壤环境包括土壤结构、肥力、透气性等特性,直接影响作物生长与生态稳定性;植被群落由农田周边草本、灌木及乔木构成,兼具水土保持与生物栖息功能;生物多样性则涉及昆虫、小型哺乳动物、水生生物等,是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标志。
二、农田水利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
2.1 对水资源系统的影响
施工中的土方开挖可能破坏地表天然径流通道,改变区域水文循环路径,导致局部区域出现积水或排水不畅现象;机械作业产生的油污、建材堆放过程中渗漏的物质,若防护不当,易随雨水进入周边水体,造成水体浑浊或污染,影响水生生物生存环境;临时截水、导流设施的搭建,可能短暂阻断小型沟渠、塘堰的水体流通,干扰水资源自然循环,间接影响依赖这些水体的农田生态与陆生生物生存。
2.2 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重型施工机械的反复碾压会导致土壤压实,降低土壤孔隙度,削弱土壤透气性与透水性,进而阻碍作物根系生长及土壤微生物活动;土方开挖与回填过程中,表层肥沃耕作土壤易被剥离、混合或流失,破坏土壤原有结构与肥力;雨季施工时,未覆盖的裸露施工区域易发生土壤侵蚀,泥沙随雨水流失,既降低施工区域土壤质量,又可能加剧周边水体淤积,影响水体功能。
2.3 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施工临时占地会挤占陆生生物栖息地,清理植被的过程中会破坏昆虫、小型哺乳动物的生存空间;水体扰动与水质变化会影响浮游生物、鱼类等水生生物的生存与繁殖,打破水体生态链平衡;施工产生的噪声、振动会干扰鸟类等动物的觅食、栖息规律,导致部分物种向其他区域迁移,降低工程周边区域生物多样性。
2.4 对植被覆盖的影响
为建设施工便道、临时料场及工程主体结构,需清理周边原有植被,导致局部区域植被覆盖率下降;施工过程中,建材堆放、机械作业可能对未清理的植被造成碾压、损伤,引发植被枯萎;若工程完工后未及时开展植被恢复,裸露地表易逐渐形成次生裸地,加剧水土流失,进一步恶化区域生态环境。
三、农田水利工程施工期生态环境保护策略
3.1 优化施工前期规划与勘察
施工前需开展全面的生态环境勘察,明确工程周边水资源分布、土壤类型、植被种类及生物栖息地范围,精准划定生态敏感区域。基于勘察结果优化施工方案,尽量避开生态敏感区域;合理缩减施工占地规模,减少临时占地对植被与土壤的破坏;科学规划施工便道、料场位置,避免阻断生物迁徙通道与水资源天然径流路径。勘察工作可结合遥感技术与实地调研,确保数据全面准确,为方案优化提供可靠依据。
3.2 强化施工过程生态管控
水资源保护方面,设置施工废水沉淀池,对机械冲洗废水、雨水等进行处理,处理后用于场地降尘或农田灌溉,避免直接排放;临近水体的施工区域需搭建防渗、截污设施,防止泥沙、污染物进入水体;优化导流方案,缩短水体阻断时间,减少对水资源循环的干扰。土壤保护方面,施工前剥离表层耕作土壤并集中存放,做好防护措施,待工程完工后回覆至原区域,用于植被恢复或农田改良;采用分段作业模式,完成一段施工后及时对裸露土壤覆盖防尘网或种植短期先锋植物,减少土壤侵蚀;限制重型机械在同一区域的碾压次数,避免土壤过度压实。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在生态敏感区周边设置隔离带,降低施工噪声、振动对生物的干扰;涉及水生生物栖息地的施工,选择非繁殖季节开展水下作业;施工中发现珍稀动植物时,及时联合环保部门采取迁移保护措施。隔离带宽度可根据敏感区生态特点设定,同时种植本土灌木形成天然屏障,进一步减弱干扰;非繁殖季节的确定需结合当地物种习性,提前开展专项调查。
3.3 推进施工后期生态修复
工程完工后,及时清理临时占地的建筑垃圾,恢复土地原有用途;将前期存放的表层土壤回覆至施工区域,结合土壤改良技术提升土壤肥力;根据区域气候与生态特点,选择乡土植物开展植被恢复,优先种植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草本、灌木,构建稳定的植被群落;对施工中破坏的沟渠、塘堰等小型水体,修复其输水、蓄水功能,恢复水资源自然循环。建筑垃圾需分类处理,可回收部分进行资源化利用,不可回收部分按规范运往指定场地;土壤改良可添加有机肥或微生物菌剂,改善土壤结构与养分;植被恢复需注重物种搭配,形成乔灌草结合的立体群落,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水体修复后需定期监测水质与水文状况,确保功能持续稳定。
3.4 完善生态保护长效管理机制
建立以施工单位为主体、监理单位监督、环保部门指导的生态保护责任体系,明确各主体职责;将生态保护要求纳入施工考核指标,对生态保护落实到位的团队给予激励,对违规施工、破坏生态的行为严肃追责;加强施工人员生态保护培训,提升环保意识,规范施工操作流程。责任体系需制定明确的协作机制,如定期召开三方联席会议,通报生态保护进展;考核指标需细化量化,包括植被恢复率、水质达标率等,确保评价客观;培训可采用线上课程与实地实操结合的方式,结合典型案例讲解,提升施工人员对生态保护措施的理解与执行能力。
结语
农田水利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复杂性与阶段性,需从前期规划、过程管控到后期修复进行全周期发力,通过科学策略降低生态扰动。研究表明,合理的施工方案优化、严格的过程管控及完善的修复措施,能够有效缓解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平衡。
参考文献
[1]卢晶,郝淑涵.农田水利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保护策略探讨[J].新农民,2025,(22):28-30.
[2]邢晓霞.农田水利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保护策略[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5,(03):16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