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建筑机电安装施工问题及管理策略研究

作者

李晨

身份证:120105197509095732

引言

随着建筑行业向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建筑机电系统的复杂度不断提升,涵盖给排水、电气、暖通、消防、智能化控制等多个专业,其安装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建筑投用后的使用体验与安全稳定。

一、建筑机电安装施工中的现存问题

1.1 管线冲突与安装精度不足

1.1.1 管线综合排布不合理

建筑机电各专业管线需在有限的建筑空间内敷设,但前期设计阶段缺乏各专业协同,未进行系统的管线综合优化,导致施工中出现管线交叉碰撞、空间不足等问题。

1.1.2 安装精度不符合规范要求

部分机电设备与管线安装精度未达行业标准,影响系统运行性能。例如,给排水管道安装时坡度控制不当,导致管道积水、排水不畅;电气设备接地装置安装不规范,接地电阻超标,存在触电风险。

1.1.3 新技术应用适配性差

随着 BIM、智能化安装设备等新技术在建筑领域推广,部分施工团队对新技术的掌握不足,导致技术应用与实际施工脱节。虽引入 BIM 技术进行管线建模,但模型与现场实际尺寸偏差大,无法有效指导施工。

1.2 协同机制缺失与人员素养不足

1.2.1 多专业协同机制不完善

建筑机电安装涉及土建、机电、装修等多个专业,施工过程中需紧密衔接,但当前缺乏统一的协同管理机制。土建施工时未按机电要求预留孔洞、预埋套管,导致机电施工时需凿墙开孔,破坏建筑结构。

1.2.2 施工人员技术素养不均

建筑机电安装对作业人员的专业技能要求较高,但部分施工团队人员构成复杂,既有经验丰富的技术工人,也有缺乏系统培训的临时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部分人员对新型机电设备的安装流程、规范要求不熟悉,操作不规范。

1.2.3 进度与成本管控失衡

部分项目为追赶工期,压缩机电安装合理施工时间,导致施工工序简化、质量管控放松。例如,未待前期管线试压合格便进行后续施工,后期发现渗漏需大面积返工;为控制成本,选用低价劣质的机电材料或设备,虽降低短期投入,但材料使用寿命短、设备故障率高,增加后期维修更换成本,形成 “成本管控恶性循环”。

1.3 管控薄弱与隐患突出

1.3.1 质量管控缺乏全周期覆

当前建筑机电安装质量管控多集中在施工结束后的验收阶段,对前期设计、过程施工的监管不足。前期材料进场验收不严格,部分不合格管材、电缆流入施工现场。

1.3.2 安全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

机电安装施工涉及高空作业、用电作业、设备吊装等高危环节,但部分项目安全管理流于形式。高空安装风管时,作业人员未按要求系安全带;电气作业时未切断电源或设置警示标识,存在触电风险;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线路敷设不规范,乱拉乱接现象普遍,易引发电气火灾。

1.3.3 后期调试与验收不规范

机电系统安装完成后,需通过系统调试确保各设备协同运行,但部分项目调试流程简化,未按规范进行分项调试与整体联动调试。消防系统仅测试单个喷淋头或报警装置,未进行整体联动试验,无法确保火灾发生时系统正常启动。

二、建筑机电安装施工的管理策略

2.1 以精准设计与技术升级提升施工质量

2.1.1 基于 BIM 技术优化管线综合设计

在施工前期,组织给排水、电气、暖通等专业设计人员与 BIM 工程师协同工作,搭建全专业 BIM 模型,对管线进行三维排布优化。通过模型碰撞检测,提前发现并解决管线冲突问题;根据建筑空间特点与运维需求,合理规划管线走向与间距,预留足够维护空间;将优化后的 BIM 模型作为施

工指导文件,确保现场施工与设计一致,减少返工。

2.1.2 强化安装精度管控

制定机电安装精度标准手册,明确各专业管线与设备的安装精度要求,并对施工人员进行专项培训。施工过程中采用高精度测量工具;对关键工序实行 “三检制”,确保安装精度符合规范;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对隐蔽工程、关键设备安装质量进行抽检,强化精度管控。

2.1.3 推动新技术适配应用

针对 BIM、智能化设备等新技术,开展分层培训:对管理人员培训新技术应用流程与协同方法,对技术工人培训设备操作与调试技能;建立新技术应用试点机制,在部分项目或工序中先行应用,总结经验后逐步推广;与设备供应商、技术服务商合作,获取技术支持,确保新技术与施工实际适配,充分发挥技术优势。

2.2 以协同机制与人员建设提升效率

2.2.1 建立多专业协同管理机制

成立由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组成的协同管理小组,明确各单位职责与沟通流程。定期召开协同会议,同步各专业施工进度,协调解决交叉作业问题;推行 “土建 - 机电 - 装修” 进度联动计划,明确机电预留预埋、管线安装与土建结构施工、装修施工的衔接节点,避免工序脱节;利用协同管理平台实时共享施工信息,提升沟通效率。

2.2.2 加强施工人员队伍建设

建立人员准入机制,优先选用具备专业资质与丰富经验的施工团队,对临时人员进行岗前培训与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定期组织技术培训与技能竞赛,内容涵盖新型设备安装、规范要求、安全操作等,提升人员技术素养;建立绩效考核体系,将施工质量、安全表现与薪酬挂钩,强化人员质量意识与责任意识;培育技术带头人,发挥其示范作用,带动团队整体水平提升。

2.2.3 平衡进度与成本管控

制定科学的施工进度计划,充分考虑机电安装各工序的合理工期,避免盲目压缩时间。在进度管控中引入关键路径法,识别影响工期的关键工序,重点保障关键工序施工资源与时间;建立成本动态管控机制,对材料采购、设备租赁、人工费用进行实时监控,避免超支;优先选用性价比高、耐久性好的材料与设备,通过集中采购、长期合作降低成本,避免低价劣质带来的后期风险。

2.3 构建全周期管控体系

2.3.1 建立全周期质量管控流程

设计阶段审核图纸合理性与完整性,确保设计符合规范与使用需求;调试阶段制定详细调试方案,按规范进行分项与联动调试,记录调试数据;验收阶段组织各专业联合验收,邀请第三方机构参与,确保质量达标。

2.3.2 落实安全管理措施

制定专项安全施工方案,针对高空作业、用电作业、设备吊装等高危环节明确安全防护措施与操作流程。定期开展安全培训与应急演练,提升人员安全意识与应急能力;安排专职安全员巡查,及时发现并整改安全隐患,对违规操作行为严肃处理,杜绝安全事故。

2.3.3 完善后期运维衔接

施工结束后,整理完整的技术资料,移交运维单位,并对运维人员进行技术交底,讲解系统特点与维护要点。建立质量保修机制,明确保修范围与期限,接到维修需求后及时响应。

结语

建筑机电安装施工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从技术、管理、质量安全多维度协同发力,解决当前施工中的管线冲突、协同不畅、管控薄弱等问题。通过 BIM 技术优化设计、建立多专业协同机制、构建全周期质量安全管控体系,可有效提升建筑机电安装施工质量与效率,降低成本与安全风险。

参考文献

[1]杨泽淼.建筑机电安装施工问题及管理策略研究[J].建筑机械,2025,(09):138-142.DOI:10.14189/j.cnki.cm1981.2025.09.019.

[2]张欢庄.建筑机电设备安装施工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J].大众标准化,2023,(23):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