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基于机械工程自动化在制造业中的标准化应用

作者

刘豪

身份证 130534198410028513

引言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随着工业 4.0 进程加快,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已成为制造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但在实际应用中,自动化技术的价值往往因缺乏统一标准而受限:不同厂商的自动化设备接口不兼容,多设备协同需额外改造。

一、机械工程自动化在制造业标准化应用中的现存问题

1.1 标准体系不统一,多环节协同受阻

当前制造业中,机械工程自动化的标准缺乏行业统一规范,不同厂商、不同环节的标准存在差异。设备标准碎片化,如数控车床的通信协议、智能机器人的运动参数设置无统一标准,多设备联用时需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接口改造,否则易出现数据传输中断、动作协同偏差,影响生产线运行效率;流程标准不连贯,生产线建设的自动化设计标准、设备运维的检修标准、质量管控的检测标准分属不同体系,未形成完整的标准化链条,如生产线设计未考虑后续运维的标准化需求,导致运维时需频繁调整自动化参数,增加运维成本。

1.2 标准与生产需求适配不足,实用性薄弱

部分机械工程自动化标准采用通用模板,未结合制造业不同细分领域的生产特性优化,导致标准与实际需求脱节。汽车制造需高频次、高精度的自动化装配,若采用适用于重型机械的低频次自动化标准,易导致装配精度不足;电子元件生产对自动化设备的微型化、低损耗要求高,若沿用传统机械制造的自动化标准,会造成设备能耗过高、产品损坏率上升。部分标准过度强调技术指标,忽视生产效率与成本平衡,导致检测时间过长,影响生产节拍。

1.3 标准落地执行薄弱,监管机制缺失

即使制定了机械工程自动化标准,部分制造企业仍存在重制定、轻执行的问题。人员执行意识不足,一线操作人员习惯依赖传统经验,未按标准化流程操作自动化设备,如未按标准参数设置数控设备切削速度,导致加工精度波动;技术人员在设备调试、故障处置时,未遵循标准化步骤,如设备维修后未按标准进行性能校准,埋下运行隐患。企业缺乏标准执行的监管机制,未建立标准化应用的考核与监督流程,无法及时发现执行偏差,导致标准沦为纸面文件,难以真正落地生效。

二、机械工程自动化在制造业中的核心标准化应用场景

2.1 生产线建设环节的标准化应用

确保自动化系统协同高效,生产线建设需从设计、搭建到调试全流程推行标准化。设计阶段需制定统一的自动化布局标准,明确设备间距、物流通道宽度、人机交互区域划分,确保不同厂商的设备能按标准布局安装;制定设备接口与通信标准,统一自动化设备的数据接口类型、通信协议,实现数控设备、机器人、输送系统的数据互通与动作协同,避免后期改造。搭建阶段需遵循标准化安装流程,明确自动化设备的固定方式、接线规范、接地要求,如机器人底座安装的水平度误差标准、电缆敷设的防护标准,确保设备安装精度。调试阶段需建立标准化调试指标,如生产线的节拍时间偏差范围、设备协同动作的响应延迟标准,通过标准化调试确保生产线达到设计产能与精度要求。

2.2 设备运维环节的标准化应用

降低运维成本与故障风险,设备运维需建立预防、检修、校准全周期标准化流程。预防维护阶段需制定标准化维护计划,明确不同自动化设备的维护周期、维护项目,如每月检查机器人减速器润滑油量、每季度校准数控设备的定位精度;制定维护操作标准,如设备清洁的工具选用、润滑油脂的型号规格,避免维护操作不当损伤设备。故障检修阶段需建立标准化诊断流程,明确故障排查的步骤、故障判断的关键参数,确保快速定位故障原因;制定标准化维修规范,如更换零件的安装精度要求、维修后的测试项目,避免维修后设备性能下降。校准阶段需制定标准化校准标准,明确自动化设备的精度校准周期、校准方法,确保设备长期保持稳定性能。

2.3 质量管控环节的标准化应用

保障产品质量稳定,质量管控需通过自动化参数标准化与检测流程标准化实现质量可控。制定自动化生产参数标准,明确不同产品的自动化加工、装配参数,如电子元件焊接的温度与时间标准、机械零件切削的进给量与转速标准,通过标准化参数避免人为调整导致的质量波动。建立自动化检测标准,明确检测设备的选型标准、检测项目的判定标准,如使用自动化视觉检测设备时,统一图像采集的光照条件、检测区域划分,确保检测结果一致。

三、推动机械工程自动化在制造业标准化应用的优化策略

3.1 构建统一的行业标准体系

打破标准碎片化,行业层面需由主管部门与龙头企业牵头,制定机械工程自动化的统一标准框架,涵盖设备标准、流程标准、数据标准三大类:设备标准明确自动化设备的接口、通信、性能指标;流程标准规范生产线建设、设备运维、质量管控的操作步骤;数据标准统一自动化生产、检测、运维的数据格式与传输要求。推动标准的动态更新,结合制造业技术升级定期修订标准,确保标准的先进性与适用性。鼓励企业参与标准制定,结合不同细分领域的生产需求提出建议,使标准既统一又能覆盖行业多样性。

3.2 强化标准与生产需求的适配设计

提升实用性,企业在推行标准化时,需结合自身生产特性对通用标准进行优化调整。针对不同细分领域,制定通用标准 + 行业补充标准的模式,如在通用设备运维标准基础上,补充汽车制造领域焊接机器人的专项维护标准;针对企业自身产品特点,制定个性化的自动化参数标准,如根据产品材质、精度要求调整自动化加工参数,确保标准既规范又贴合实际生产。同时,建立标准适配性评估机制,定期收集生产一线对标准的反馈,分析标准与生产需求的偏差,如发现某自动化检测标准导致检测效率过低,及时优化标准参数,平衡质量与效率。

3.3 完善标准执行保障机制

强化落地效果,企业需从人员、监管两方面构建执行保障体系。人员层面,建立分层培训计划:对一线操作人员开展标准化操作培训,重点讲解自动化设备的标准参数设置、操作步骤,通过实操考核确保掌握;对技术人员开展标准化运维与校准培训,提升标准执行能力;对管理人员开展标准化管理培训,明确标准执行的重要性与监督责任。监管层面,建立标准化执行监督机制,设置专职人员定期检查自动化设备的参数设置、运维记录、检测数据,核查是否符合标准要求;建立考核与激励机制,将标准执行情况纳入人员绩效,对执行到位的团队或个人给予奖励,对违规操作进行处罚,推动全员重视并落实标准化。

结语

机械工程自动化的标准化应用是制造业实现自动化技术规模化、高效化落地的关键,其在生产线建设、设备运维、质量管控环节的规范应用,可有效解决自动化设备协同难、运维成本高、质量波动大等问题,提升制造业生产效率与稳定性。当前标准化应用中存在的体系不统一、适配不足、执行薄弱等问题,可通过构建统一标准体系、强化适配设计、完善执行保障逐步解决。

参考文献

[1]陈文祥.制造业中的机械工程自动化系统应用[J].集成电路应用,2023,40(08):76-77.DOI:10.19339/j.issn.1674-2583.2023.08.029.

[2]曹德标,韩飞飞.机械工程自动化在制造业中的标准化应用[J].自动化应用,2023,64(03):197-199+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