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现场土建施工管理的质量控制分析

作者

李晨

身份证:120105197509095732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建工程规模不断扩大,涵盖住宅、公共建筑、基础设施等多个领域,其质量不仅关系到建筑投用后的安全性能,更与社会公共利益紧密相关。现场土建施工涉及工序多、参与方杂、外部环境影响大,从基础开挖、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到砌体砌筑,每一个环节的质量偏差都可能引发连锁问题,甚至造成安全事故。

一、现场土建施工质量控制的现存问题

1.1 施工准备阶段管控不足

施工准备是质量控制的基础,但部分现场土建施工前期准备存在明显短板。图纸会审环节缺乏深度,设计图纸中隐藏的结构矛盾、尺寸偏差未及时发现,如梁与柱的钢筋布置冲突、基础标高标注模糊,导致施工中被迫调整,影响结构稳定性;技术交底未结合现场实际,仅对规范条文进行简单宣读,未针对复杂工序制定专项技术方案,施工人员对质量标准、操作要点理解不清晰;现场施工平面布置不合理,易导致材料锈蚀或损坏,为后续施工质量埋下隐患。

1.2 施工过程质量监管松散

现场土建施工工序衔接紧密,但过程监管缺乏系统性与连续性。一是工序验收不严格,前道工序未经验收合格便进入下道工序,导致钢筋间距超标、保护层厚度不足等问题被掩盖;二是关键工序管控缺位,如混凝土浇筑时未按规范控制坍落度,振捣时间过短或过长,引发混凝土密实度不足或表面裂缝;三是隐蔽工程监管不到位,地基处理、地下管线预埋等隐蔽部位仅依赖施工单位自检,监理单位未全程旁站,易出现地基夯实不达标、管线位置偏差等问题,后期难以整改。

1.3 人员与设备协同性差

人员与设备是现场土建施工的核心要素,但其协同不足直接影响质量控制效果。施工人员技术素养参差不齐,部分一线作业人员缺乏系统培训,对新型施工工艺(如装配式构件安装)、质量标准不熟悉,操作存在随意性,如砌体砌筑时灰缝厚度不均、留槎不符合规范;设备管理存在漏洞,混凝土搅拌机、钢筋切断机等设备未定期检修,运行精度下降,如钢筋切断尺寸偏差超标、搅拌机搅拌不均匀,影响材料加工质量。

二、现场土建施工质量控制的核心影响因素

2.1 质量控制的主导变量

人为因素贯穿现场土建施工全过程,是影响质量的核心。施工管理人员质量意识薄弱,存在赶工期优先的倾向,对质量问题视而不见或敷衍整改;技术人员对施工方案的交底不细致,未根据作业人员的理解能力调整交底方式,导致技术要求未有效传递;一线作业人员操作规范性不足,如钢筋绑扎时未按图纸要求设置拉结筋、混凝土浇筑时未按顺序振捣,直接导致工序质量不达标。各岗位人员职责划分不清晰,出现质量问题时相互推诿,难以落实质量责任。

2.2 质量控制的基础保障

土建材料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前提,材料管控不当会直接引发质量问题。材料采购环节把关不严,部分施工单位为降低成本选用低价劣质材料,如使用强度不达标的水泥、锈蚀严重的钢筋,导致混凝土强度不足、结构承载力下降;材料进场验收流于形式,未按规范对砂石骨料的级配、混凝土的配合比进行抽样检测,将不合格材料投入施工;材料存储与使用不当,如水泥受潮结块、钢筋露天堆放锈蚀,未根据材料特性采取防护措施,导致材料性能衰减,影响施工质量。

2.3 质量控制的关键变量

施工工艺与现场环境对质量控制的影响具有突发性与关联性。工艺方面,未根据工程特点选择适配的施工技术,如在软土地基区域采用常规开挖工艺,未采取基坑支护措施,导致基坑坍塌;技术交底不彻底,作业人员未掌握工艺要点,如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未采用分层浇筑工艺,引发温度裂缝。环境方面,气候条件对施工质量影响显著,高温天气导致混凝土水分蒸发过快,表面出现干缩裂缝;雨季施工未采取防雨措施,雨水渗入基坑或冲刷新浇筑混凝土,影响结构强度;现场施工环境混乱,材料堆放无序、施工垃圾随意丢弃,不仅影响作业效率,还可能因杂物混入混凝土、砌体中,降低工程质量。

三、现场土建施工质量控制的优化策略

3.1 完善施工准备阶段质量管控

强化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前置控制,为现场施工奠定基础。一是深化图纸会审,组织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共同参与,重点核查图纸中的结构矛盾、尺寸偏差、工艺可行性,对复杂节点进行专项研讨,形成会审纪要并及时修正图纸;二是细化技术交底,结合现场实际与作业人员水平,采用 “文字 + 图示 + 现场演示” 的方式,对关键工序、质量标准进行交底,确保施工人员理解并掌握操作要点;三是优化现场布置,合理划分材料堆放区、加工区、作业区,设置材料防雨防潮设施,明确材料标识与取用流程,避免材料混用或损坏。

3.2 强化施工过程动态质量监管

构建全程跟踪、分层管控 的过程质量监管体系。一是落实工序验收制度,明确各工序验收标准与流程,前道工序需经施工单位自检、监理单位复检合格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对钢筋、混凝土等关键工序实行监理旁站,做好验收记录;二是加强关键工序管控,针对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深基坑支护等关键工序,制定专项施工方案,明确施工参数、质量控制点与应急措施,安排技术人员全程值守,实时调整施工参数;三是规范隐蔽工程监管,隐蔽部位施工前需报监理单位核查,施工过程中留存影像资料,验收合格后签署隐蔽工程验收记录,确保隐蔽工程质量可追溯。

3.3 构建全要素协同保障体系

围绕人员、材料、设备、环境构建协同保障体系,提升质量控制效能。人员方面,建立培训 + 考核机制,定期开展质量标准、工艺操作培训,组织技能竞赛与质量案例分析,提升人员质量意识与技术水平;明确各岗位质量职责,签订质量责任书,将质量表现与绩效考核挂钩,落实质量责任。材料方面,建立采购 - 验收 - 存储 - 使用全流程管控,选择资质齐全、信誉良好的供应商,材料进场时按规范抽样检测,不合格材料严禁入场;根据材料特性分类存储,定期检查材料性能,确保材料使用时符合质量要求。设备与环境方面,制定设备定期检修计划,做好检修记录,确保设备运行精度;建立现场环境动态监测机制,根据气候条件调整施工计划,保持施工现场整洁有序,减少环境对质量的影响。

结语

现场土建施工质量控制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贯穿施工全周期,覆盖人员、材料、工艺、环境等全要素。当前现场施工中存在的准备不足、过程监管松散、要素协同差等问题,本质是质量管控体系不健全、责任落实不到位所致。通过完善施工准备管控、强化过程动态监管、构建全要素协同体系,可有效提升质量控制水平,减少质量隐患,保障工程结构安全与使用性能。

参考文献

[1]邓欢喜.现场土建施工管理的质量控制分析[J].建材发展导向,2025,23(06):4-6.DOI:10.16673/j.cnki.jcfzdx.2025.0268.

[2]苗朝宇.土建施工现场管理与技术质量控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4,(24):229-231.DOI:10.13616/j.cnki.gcjsysj.2024.1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