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自动控制在工业锅炉中的应用
高夏宇
身份证:142702198503181217
引言
工业锅炉广泛应用于化工、制造、能源等领域,是保障生产流程连续的动力核心,其核心需求在于稳定输出符合工艺要求的蒸汽或热力,同时规避干烧、超压、爆炸等安全风险。传统工业锅炉控制模式以人工操作为主,操作人员通过观察仪表盘参数,手动调节进水阀、燃料阀、风机转速,不仅难以应对锅炉运行中温度、压力、水位的动态变化,还因人工调节滞后造成燃料浪费、热效率低下,甚至因操作失误引发安全事故。
一、电气自动控制在工业锅炉中的核心技术支撑
1.1PLC 技术
PLC 即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是工业锅炉参数控制的核心中枢,具备逻辑判断、时序控制、故障诊断功能,可整合锅炉温度、压力、水位等多维度参数,替代传统继电器控制与人工操作,实现集中管控。其核心逻辑是通过编程构建控制程序,连接现场传感器与执行机构,形成参数采集、逻辑分析、动作执行的闭环。PLC 可集成故障诊断模块,当传感器故障、执行机构卡滞时,立即触发声光报警并切断危险回路如燃料供应,防止事故扩大。相较于传统控制,PLC 具备抗干扰能力强,能适应锅炉现场高温、振动环境,程序修改灵活,可根据工艺需求调整控制逻辑,参数存储便捷,便于追溯历史运行数据的优势,适配工业锅炉多参数协同控制需求。
1.2 PID 控制
工业锅炉的温度、压力、水位等关键参数呈连续动态变化,需通过精准调节维持在工艺允许范围,传统开关量控制难以实现平滑调节,易导致参数波动。PID 控制即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凭借闭环调节特性,可根据参数偏差实时调整执行机构动作幅度,实现参数无超调、快响应的精准控制,是锅炉核心参数调节的关键技术。在水位控制中,PID 控制可解决传统开关控制导致的水位剧烈波动问题,通过平滑调节进水阀开度,使水位稳定在设定区间,减少因水位波动对锅炉水循环的影响。
1.3 变频调速技术
工业锅炉辅机包括引风机、鼓风机、给水泵,是能耗核心,传统辅机采用定速运行模式,无论锅炉负荷高低,均以额定转速工作,导致大马拉小车的能耗浪费,如低负荷时风机仍高速运转,多余风量通过风门节流消耗。变频调速技术通过调节电机转速适配锅炉负荷变化,实现辅机能耗与负荷需求的动态匹配,是工业锅炉节能的关键技术。给水泵则根据锅炉水位与蒸发量,通过变频调节供水流量,避免传统定速泵通过阀门节流造成的能耗浪费。
二、电气自动控制在工业锅炉中的典型应用场景与价值
2.1 水位控制
锅炉水位是影响安全运行的核心参数,水位过低易导致水冷壁干烧、管板开裂,水位过高则引发蒸汽带水、影响蒸汽品质,传统人工调节依赖操作人员经验,易因响应滞后导致水位波动。具体而言,液位传感器实时采集锅炉汽包水位数据,传输至 PLC;PLC 将实际水位与设定值对比,通过 PID算法计算调节量,驱动进水阀执行机构,当水位低于设定值,PID 输出正向调节信号,增大进水阀开度;水位高于设定值,输出反向信号,减小开度。
2.2 燃烧控制
锅炉燃烧效率直接影响能耗与污染物排放,传统燃烧控制依赖人工调节燃料阀与风门,难以精准匹配空燃比即燃料与空气的混合比例,空燃比过低会导致燃料不完全燃烧,产生黑烟、增加一氧化碳排放,过高则会带走炉膛热量,增加排烟损失。PLC 可根据燃料热值变化,如燃气组分波动,自动修正空燃比参数,维持燃烧效率稳定。
2.3 辅机控制
工业锅炉辅机引风机、鼓风机、给水泵能耗占锅炉总能耗的比例较高,传统定速运行模式在低负荷时能耗浪费严重。电气自动控制通过变频调速技术,实现辅机转速与锅炉负荷的动态匹配,大幅降低辅机能耗。在低负荷工况下,如生产淡季锅炉蒸汽需求减少,锅炉燃料供给量降低,PLC 根据负荷信号,通过变频调速降低鼓风机转速减少风量、引风机转速减少排烟量、给水泵转速减少供水量,使辅机输出功率与负荷需求适配,避免定速运行 + 阀门节流的能耗损失。
三、电气自动控制在工业锅炉应用中的挑战与优化策略
3.1 挑战
部分工业企业仍在使用运行年限较长的老旧锅炉,其原有控制系统为传统继电器架构,与新型 PLC、变频设备接口不兼容,改造需更换大量硬件,包括传感器、执行机构,不仅增加成本,还可能因锅炉本体结构限制,如安装空间不足,导致改造难度加大;锅炉现场存在高温、粉尘、电磁干扰,如电机启停产生的电磁脉冲,影响控制精度,甚至引发误动作。
3.2 挑战
电气自动控制系统依赖软件程序与电子元件,运维人员需掌握 PLC 编程、PID 参数整定、变频设备调试等专业技能,但部分企业一线运维人员仍熟悉传统锅炉操作,对自动控制技术掌握不足,当系统出现故障,如传感器故障、程序逻辑错误时,难以快速定位与修复,导致锅炉停机;部分中小企业为降低成本,未设置控制系统冗余,直接导致控制失效,增加安全风险。
3.3 优化策略
针对老旧锅炉改造与抗干扰问题,需采取适配性改造 + 抗干扰强化策略。制定分阶段改造计划:优先对安全风险高、能耗大的老旧锅炉,如无水位自动保护的锅炉进行改造,保留可复用元件,包括部分阀门,仅更换核心控制部件,如 PLC、传感器,降低改造成本;对结构限制大的锅炉,采用外挂式 PLC 控制箱替代内置改造,简化施工难度。强化抗干扰设计:传感器线缆采用屏蔽线并单独穿管敷设,避免与动力电缆平行布线;PLC 控制柜加装电磁屏蔽层,接地系统采用独立接地与动力接地分开。
3.4 优化策略
针对运维能力与安全冗余问题,需构建人才培养 + 冗余保障体系。人才层面,建立分层培训机制,对一线运维人员开展实操培训,内容包括 PLC 故障诊断、传感器校准、变频设备日常维护,确保能处理常见故障;对技术人员开展进阶培训,内容包括 PID 参数整定、PLC 程序优化,提升系统调试与优化能力。安全冗余层面,关键参数包括水位、压力,采用双传感器配置,备用传感器自动切换;核心控制回路如燃料供应控制,采用双 PLC 或 PLC 双回路设计,确保单一元件故障不影响整体控制。
结语
电气自动控制技术凭借集中管控、精准调节、节能适配能力,正逐步改变工业锅炉传统控制模式,从水位的安全稳定控制,到燃烧的高效环保调节,再到辅机的节能运行,全方位提升锅炉运行的安全性、效率与经济性,为工业生产的稳定动力供应与低碳转型提供支撑。其核心价值不仅在于替代人工、降低能耗,更在于通过技术赋能,推动工业锅炉从经验化运行转向数据化管控,从被动安全升级为主动防控,助力工业领域实现节能降本与安全发展的双重目标。
参考文献
[1]赵静,任大志,李瑞娟,等.电气自动控制在工业锅炉中的应用[J].工业加热,2025,54(08):37-40.
[2]徐建兴.自动控制在工业锅炉中的应用[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7,7(10):98-99.DOI:10.16525/j.cnki.14-1362/n.2017.1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