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园林景观中水景设计的艺术表现与生态功能探讨

作者

陈朋波

身份证:612523198501141033

引言

水是园林景观的灵魂,自古以来,园林设计便注重以水造景,通过水体与山石、植物、建筑的搭配,营造出灵动、雅致的景观氛围。随着园林景观从观赏性向生态性与观赏性并重转型,水景设计不再仅追求视觉美感,更需承担调节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功能。优质的园林水景既能通过艺术手法展现自然之美与人文意境,又能通过生态设计净化水质、滋养生物、调节气候,为市民提供兼具审美价值与生态价值的休闲空间。

一、当前园林景观水景设计的现存问题

1.1 艺术表现同质化,缺乏特色与意境

部分园林水景设计照搬经典模式,缺乏对地域文化与场地特征的结合,导致景观风格雷同。许多城市公园水景均采用中心喷泉 + 环形步道的布局,喷泉形态、喷水模式大同小异,难以展现场地独特性;部分水景设计忽视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如在自然风格的园林中突兀设置现代几何形态水景,破坏整体景观意境。

1.2 生态功能形式化,实际效用不足

部分园林水景的生态设计流于表面,未真正实现生态调节功能。部分项目虽设置生态浮岛,但浮岛植物选择随意、搭配不合理,且未考虑水体流速与浮岛固定方式,导致浮岛易漂移、水质净化效果差;部分水景驳岸采用生态砖 + 局部植被的形式,但砖体缝隙过小、植被覆盖率低,难以形成生物栖息通道,且未解决雨水冲刷导致的水土流失问题。

1.3 艺术与生态脱节,缺乏协同设计

部分水景设计将艺术表现与生态功能视为独立模块,未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艺术水景区域与生态净化区域物理分隔,净化后的水体无法循环用于艺术水景,导致水资源浪费;部分项目的生态步道、亲水平台设计仅考虑通行功能,未与水景的艺术形态结合,如步道线条生硬,破坏水体的自然曲线美感;还有项目在水景周边种植观赏性植物时,未选择兼具生态价值的品种,如仅种植观花植物,忽视其对水体氮磷的吸收能力,导致艺术景观与生态功能无法相互支撑。

二、园林景观水景设计的艺术表现手法

2.1 动静结合,层次分明

水景的空间布局需根据园林整体功能分区,通过动水与静水的搭配,营造丰富的空间层次。在核心景观区,可设置动态水景如叠水、喷泉、溪流,利用水体流动的形态与声音吸引视线,激活空间氛围,在广场中心设置阶梯式叠水,水流沿石阶逐级跌落,形成错落有致的视觉与听觉体验;在休闲休憩区,可设置静态水景如镜湖、池塘,通过平静水面倒映周边植物、建筑,营造静谧、雅致的氛围。

2.2 模拟自然,融入场地

水景形态设计应尊重自然规律,结合场地地形与生态条件,避免生硬的几何形态,展现自然水体的灵动之美。驳岸设计可采用自然曲线,模拟河流、湖泊的天然岸线,搭配卵石、碎石与原生植被,如在湖岸线设计缓坡,种植芦苇、香蒲等水生植物,让驳岸自然过渡到水体,减少硬质材料的使用;水体形态可借鉴自然水系的分支 - 汇聚特征,如主湖区通过溪流连接多个小型水景,溪流宽度随地形变化,时而狭窄、时而开阔,模拟自然水系的多样性。

2.3 昼夜兼顾,感官丰富

水景的艺术表现需充分利用光影变化,打造昼夜不同的景观效果,丰富感官体验。日间利用自然光与水体的互动,通过水体的反射、折射展现光影变化,例如,在水景周边种植落叶乔木,阳光透过枝叶洒在水面,形成斑驳的光影;在水面设置小型置石或生态浮岛,利用石块、植物的阴影与水面反光形成对比,增强视觉层次。夜间通过灯光设计强化水景的艺术感染力,避免单一的白光照明,可根据水景类型选择暖光、冷光或彩色光。

三、园林景观水景设计的生态功能实现路径

3.1 构建循环系统,强化自净能力

通过构建 “物理过滤 - 生物净化 - 水体循环” 的生态系统,提升水景的自净能力,减少人工维护。物理过滤环节,在水景入口或支流设置碎石过滤层、沉砂池,过滤雨水或补充水中的泥沙、杂质;生物净化环节,在水体中设置生态浮岛、人工湿地、水下森林,选择兼具净化能力与观赏性的水生植物如凤眼莲、菖蒲、黑藻,通过植物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同时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机污染物;水体循环环节,构建水循环系统,将净化后的水体通过水泵输送至动态水景,或通过重力流回流至主湖区,增强水体流动性,避免水体 stagnation,将人工湿地净化后的水用于叠水景观,水流跌落过程中增加水体溶氧量,进一步提升水质。

3.2 营造多样生境,保护生物多样性

通过水景形态与植物配置,为水生、陆生生物提供多样化栖息环境。驳岸设计采用 “硬质 + 软质” 结合的方式,在保留部分亲水平台的同时,增加自然驳岸比例,设置浅滩、深水区、石缝等生境,在湖岸设置 0.5-1 米深的浅滩,种植水生植物,为鱼类、两栖动物提供产卵与觅食场所;在深水区投放人工鱼巢,为鱼类提供栖息空间。植物配置采用 “水生 - 湿生 - 中生” 的梯度种植,在水体中种植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在驳岸周边种植湿生植物,在远离水体的区域种植中生植物,形成完整的植物群落,为鸟类、昆虫提供觅食与栖息场所,种植芦苇、香蒲等植物,吸引水鸟筑巢;种植蜜源植物如鼠尾草,吸引蜜蜂、蝴蝶,提升生物多样性。

3.3 利用水体特性,改善局部环境

利用水体的热容量与蒸发作用,调节园林局部微气候,提升环境舒适度。在炎热季节,水体蒸发吸收热量,降低周边空气温度,同时增加空气湿度,缓解干燥;在寒冷季节,水体的热容量大于陆地,可减缓周边环境温度下降速度,形成相对温暖的小气候。水景设计可通过扩大水体与陆地的接触面积,增强微气候调节效果,例如,设计蜿蜒的溪流替代大面积湖泊,溪流岸线长、与陆地接触面积大,蒸发效率更高;在水景周边种植高大乔木,乔木的遮荫作用可减少水体蒸发量的过度消耗。

3.4 衔接海绵城市,实现雨水利用

水景设计应融入海绵城市理念,通过水体、植被、土壤构建雨水调蓄与利用系统,减少城市内涝风险。在水景周边设置雨水花园、植草沟,收集周边道路、广场的雨水,雨水经植被过滤、土壤渗透后,汇入水景水体,补充水资源;在水景底部设计渗透层,采用透水混凝土、碎石等材料,部分雨水可下渗至地下,补充地下水;设置调蓄湖区,在暴雨季节储存过量雨水,避免水位骤升导致的溢流,待降雨结束后,通过水泵或重力流将调蓄的雨水用于水景循环或植物灌溉。

结语

园林景观水景设计的艺术表现与生态功能并非对立关系,而是相互支撑、相互成就的统一体。优质的水景设计既能通过空间布局、形态语言、光影互动、文化融入展现艺术魅力,又能通过水质净化、生物栖息、微气候调节、雨洪管理实现生态价值,为市民提供兼具审美体验与生态效益的园林空间。

参考文献

[1]彭嫚嫚.园林景观中水景设计的艺术表现与生态功能探讨[J].鞋类工艺与设计,2024,4(23):111-113.

[2]郑爱裙.园林景观设计中水景设计方法[J].江苏建材,2022,(06):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