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颅直流电刺激在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林焕东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康宁医院(浙江省精神心理卫生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老年精神科2 十五病区 325000
来自中国精神卫生调查结果显示,我国 2024 年抑郁症患者数量已经达到了 9500 万,目前临床常用抗抑郁药约 30% 患者疗效不佳,且传统药物治疗存在起效慢、毒不良反应明显等缺点。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兴奋性及突触重塑具有重要调控作用,对抑郁症的治疗有效率达 52% ,不良反应发生率仅 8.6% ,且可适配特定临床场景。然而,目前该方法仍面临作用机理阐释不清、治疗方案不统一、疗效预测不准确等问题。故此针对这一问题开展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有益参考。
、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抗抑郁作用机理研究
(一)脑内代谢与神经递质调控
tDCS 可通过调节细胞膜电势调控神经元活性:阳极可增加 ΔNa+ 内流以增强神经元兴奋性,阴极可增加 Cl⁻内流以降低神经元功能。抑郁症患者背外侧前额叶皮质(DLPFC)存在显著神经病理改变,其中左半球 DLPFC 活性降低与抑郁症状密切相关,右半球 DLPFC 过度活化与焦虑症状密切相关。研究显示[1],阳极tDCS 刺激小鼠DLPFC 后,该脑区葡萄糖代谢速率升高 12%~15% ,额叶-扣带回通路中 5-羟色胺(5-HT)转运蛋白浓度下降;而在内侧前额叶皮质(mPFC),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被激活,谷氨酸(Glu)分泌增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上调,进而改善学习记忆与情感调节功能。
(二)脑内通路重构与脑网络优化
通过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检测,阳极tDCS 可增强左背外侧前额叶皮质(DLPFC)与前扣带皮质(ACC)的功能连接;tDCS 可通过调控突触可塑性相关分子(CaMKII、PSD-95)调节神经环路——阳极激活DLPFC 后,可促进其与 ACC 的功能连接,进一步证实该通路在情感加工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慢性抑郁状态下,tDCS 可通过脑内正反馈调节抑制杏仁核过度活化,减轻负性情感加工;短时间内可快速改变神经细胞兴奋性,长时程(4~6 周)可诱导突触形成;治疗3 个月后,患者DLPFC-海马区功能连接增强。
(三)神经-免疫交互作用
40% 抑郁症患者存在血清炎性因子(IL-6、TNF- α )水平升高,tDCS 可通过激活迷走神经-胆碱能抗炎通路(CAP),抑制外周IL-6 分泌 18%~22% ,发挥抗炎作用。阳极 tDCS 可抑制抑郁症大鼠额叶小胶质细胞活化 30% ,并促进抗炎因子IL-10 表达。研究显示[2],高敏 C 反应蛋白(hs-CRP) >3mg/L 的抑郁症患者,tDCS 治疗有效率( 68% )显著高于 hs-CRP 正常组( 45% ),且IL-6 降低幅度与 HAMD 评分减轻程度呈负相关( r=-0.38 , P<0.05 )。
二、tDCS 在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
(一)难治性抑郁症:协同治疗的新思路
目前难治性抑郁症临床缺乏有效药物,且现有药物毒不良反应较大。tDCS可通过协同作用提高药物应答率。对 5-羟色胺重吸收抑制剂(SSRIs)疗效不佳的患者,tDCS 可提高 5-HT1A 受体敏感性;对去甲肾上腺素(NE)受体反应不佳的患者,可通过调控蓝斑核-前额叶神经传导通路进行干预。一项回顾性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经tDCS 治疗 3 个月后,抗抑郁药用量减少 23% ,不良反应发生率由 42% 降至 15% [3]。
(二)老年抑郁症:综合治疗与认知保护
老年抑郁症患者普遍存在认知功能障碍,且常合并多种躯体疾病,用药选择受限[4]。采用“左DLPFC 阳极 .+ 右 DLPFC 阴极”的 tDCS 方案治疗 8 周后,患者 HAMD 评分下降 58.6% ,蒙特利尔认知评定量表(MoCA)评分提高 2.1
分。磁共振成像结果显示,治疗 3 个月后,患者海马容积增大 1.8% ,且与执行功能改善呈显著正相关( r=0.41 , P<0.05 )。
(三)妊娠期抑郁症:规避药物致畸风险
10%~15% 的孕妇存在抑郁症状,而服用抗抑郁药可能导致胎儿发育异常。在tDCS 的随机对照试验(RCT)中发现,对DLPFC 进行阳极电刺激( 1.5mA 、20 分钟/次、5 次/周,连续 4 周)的治疗应答率为 66.7% ,显著高于假刺激组( 20.0% )。随访 6 个月,tDCS 组新生儿 Apgar 评分及出生体重均正常,未发现神经行为学异常。
三、联合治疗的协同效应
(一)tDCS 联合抗抑郁药
tDCS 可显著提高 5-HT 转运蛋白利用率,“舍曲林联合tDCS”治疗 4 周即可起效(HAMD 评分下降 25% ),DLPFC 区 5-HT 转运蛋白利用率提高 18% (单纯用药组为 10% )。对药物耐受性差的患者,在 tDCS 辅助下,药物用量可减少 30%~40% ,不良反应发生率由 38% 降至 12% 。
(二)tDCS 联合认知行为疗法(CBT)
约 30% 抑郁症患者因认知功能障碍,无法有效参与认知行为疗法(CBT),tDCS 可提升患者认知灵活性,“tDCS 联合 CBT”的总有效率达 72% ,显著高于“假刺激联合 CBT”组( 45% ),半年复发率为 22% (假刺激组为 48% )。进一步tDCS 可调节大脑额叶-扣带回脑网络功能,进而改善患者负性认知偏倚。
(三)疗效评估模型
基于生物学标志物建立的疗效预测模型可提高诊断准确率:基线时海马容积较大、DLPFC-ACC 功能连接较强的患者,tDCS 治疗总有效率达 78% (低于该阈值的患者为 32% );基线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浓度 >15ng/mL 的患者,治疗疗效持续时间可延长 2 倍;心率变异性(HRV)高频分量 >50 毫秒的患者,tDCS 治疗总应答率为 65% ,显著高于高频分量较低的患者( 28% )。联合影像、血清及生理指标的多模式预测模型,准确率达 82% ,显著优于单一指标。
结束语:
综上所述,tDCS 对抑郁症治疗效果尤为显著,不仅能够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同时降低治疗周期,减少药物依赖,对提高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对 tDCS 的研究仍存在疗效数据不充分、作用机制研究待深入、标准化治疗方案缺乏等问题,需通过多中心大样本研究、基础与临床协同攻关实现突破性进展。
参考文献:
[1]王煊,朱荣娟,游旭群.任务转换的脑功能偏侧化效应:基于tDCS 和TMS技术的研究[J].心理科学,2024,47(04):812-818.
[2]曹江,张岩,袁娜华,等.经颅直流电刺激对抑郁症患者疗效及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 2024,22(04);589-591+596. .
[3]曾霞,陈明哲,龙蕾,等.舍曲林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青少年抑郁症伴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疗效研究[J].上海医药,2024,45(21):31-34.
[4]高鑫,黄运健,倪兵,等.双靶点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头面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研究[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24,30(12):928-933.
作者简介:林焕东,男性,1993 年11 月18 日,名族:汉族,本科,温州瓯海,住院医师,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