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的路径与策略研究
陈金凤
肥城市河西小学 1600
一、引言
在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立德树人被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德育教育被置于教育工作的核心地位。小学作为义务教育的起始阶段,不仅承担着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的重任,更肩负着人格培育、价值塑造和行为养成等重要职责。而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核心人物,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学生德育工作的直接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研究小学班主任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的路径与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综合实践活动与德育教育的契合性分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从现实生活中选取教学内容,以实际操作和体验活动为主要形式,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和技能,更是在解决问题、合作交流、角色扮演等丰富多样的活动中,亲身体验各种情感,逐渐形成正确的态度,进而建构起符合社会要求的价值观。这与德育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意识、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规范的行为习惯的目标高度契合。
德育教育并非仅仅依靠抽象的说教就能实现,它更需要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生活场景中反复感知与实践。班主任可以巧妙地借助综合实践活动这一理想的平台,引导学生将所学的道德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例如,在组织社区服务活动时,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到帮助他人的快乐,从而深刻理解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道德内涵。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抽象的道德理念能够转化为具体的行动体验,使学生更容易加深对道德规范的认同与内化,真正实现“以实践育德”的教学目标。
三、班主任在活动主题设计中融入德育内容
要实现德育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有效渗透,活动主题的设计是关键环节。班主任应充分发挥引领作用,联合学科教师共同设计活动主题。主题的设计要具有明确的育人导向,在关注学生兴趣和生活实际的同时,主动融入德育目标。
以“关爱家人”主题活动为例,班主任可以引导学生完成一系列富有意义的任务,如进行家庭采访记录,了解家人的工作、生活和兴趣爱好;为父母制作感恩卡片,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之情。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够锻炼语言表达和动手能力,更能在与家人的互动中深刻理解亲情的珍贵,学会感恩和关爱他人。
在“认识社区”项目中,班主任可以安排学生走访社区、参与志愿服务、采访基层工作者等活动。学生在走访社区的过程中,能够了解社区的设施、环境和管理情况;参与志愿服务时,如帮助社区老人打扫卫生、为社区绿化出一份力等,能够增强社会责任感;采访基层工作者,如社区工作人员、环卫工人等,能让学生了解到他们为社区付出的辛勤劳动,从而激发集体荣誉感。班主任通过这种将德育目标巧妙嵌入主题的方式,可以避免德育内容的生硬植入,使德育成为学生在活动中自然流露、主动体验和自我建构的过程。
四、班主任在活动组织实施中强化情境引导与情感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离不开精心创设的情境。班主任需要精心策划活动流程,设定具体的任务情境和生活场景,引导学生产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在德育渗透过程中,情境的感染力往往胜于单纯的语言说教。
例如,在模拟“校园环保宣传日”的活动中,班主任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宣传海报,发挥他们的创意和想象力;组织学生成立环保行动小队,明确分工,共同完成校园环境的清洁和宣传任务;安排学生进行现场宣讲,向同学们宣传环保知识和理念。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增强环保意识,还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公共表达能力。
在这一过程中,班主任应注重引导学生反思个人行为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他们思考自己的环保行为对校园环境和整个社会的影响,从而促使学生从“要我做”的被动状态转变为“我要做”的主动状态。此外,班主任还应在活动中密切关注学生的情感波动与心理变化,及时予以正面引导和鼓励。当学生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或挫折时,班主任要给予支持和帮助,让学生从活动中获得正向的情感体验与道德认同,进而强化行为的自我约束能力。
五、班主任在教师引导与家庭协同中形成德育合力
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指导作用不仅体现在知识技能的传授上,更体现在道德观念的引导与价值判断的引领上。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核心,应具备较强的德育敏感性和教育智慧,能够准确把握活动中蕴含的德育契机,适时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点评与引导,将德育目标具体化、细节化、日常化。
例如,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当学生出现合作不积极、互相推诿等情况时,班主任可以及时引导学生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鼓励他们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同时,班主任要注重表扬和肯定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的良好道德行为,如乐于助人、诚实守信等,强化学生的正面行为。
家庭教育作为学生德育的重要补充,应与学校教育形成协同机制。班主任可通过多种方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如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介绍活动目标和内容,引导家长了解活动的重要意义;发放活动反馈表,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并及时反馈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布置亲子实践任务,让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活动,增进亲子关系的同时,也让家长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德育引导。通过这些方式,使德育工作从校内延伸到家庭,构建“学校—家庭”双维联动的德育网络,形成德育教育的整体合力。在实际操作中,班主任还需因材施教,尊重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发挥特长,在活动中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与道德责任感。
六、结论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德育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良好平台,其以实践为基础、以生活为素材、以学生为主体的特点,使德育内容更易被学生感知、理解与认同。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核心,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具有天然的优势。本文围绕活动主题设计、情境创设、教师引导、家庭协同与评价机制等方面,深入探讨了班主任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的具体路径与策略。研究表明,只有将德育目标与活动内容紧密融合,强调过程体验与情感认同,强化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协作,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才能真正实现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与长效性。
未来,为进一步提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德育教育的质量,应进一步加强班主任德育素养培训,提高班主任的德育专业能力和教育智慧;丰富德育活动资源,开发更多具有针对性和趣味性的德育活动;推动信息技术与德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德育教育方式和方法。使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真正成为学生品德培养与人格塑造的重要阵地,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杜方龙.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德育教育的开展路径[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2024 数字化教育教学交流会论文集(下).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碗水小学;,2024:97-98.DOI:10.26914/c.cnkihy.2024.07441
[2]曾永权,董蔚阳,武煜堃,等.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农村小学教育的新模式[J].作家天地,2024,(32):161-164.
[3]赖玉.家校合作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挑战及指导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4,(29):12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