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美育实践探究

作者

田艳芳

北京市大兴区第七中学 102600

我国新课改环境下重要的教育教学理念之一是美育,这不仅强化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同时紧紧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美育是近年来教育创新的重要方向,也是提升教育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理念。2022 年《语文新教育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到“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教育的本质之一是审美教育,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初中语文古诗文实践活动中的美育,推进学生审美思维的教育培养提质增效。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发挥语文独特的优势,恰当地利用古诗文实践活动渗透美育帮助学生缓解压力、自我调节,引导学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陶冶情趣。

一、初中古诗文美育实践过程

关注初中古诗文实践中美育的背景,初中古代诗文一些篇目文本本身蕴含深刻道理,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是修身养德的指示灯,像《<论语>十二章》《诫子书》《孙权劝学》《陋室铭》《爱莲说》等,一些篇目反映了文人在困顿中自强不息,乐观豁达的情感,像《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行路难》《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水调歌头》等;一定的部分学生抗挫能力与抗压能力需要提高,心态需引导。

初中古诗文美育实践的目标是通过“品文质美,养德修身”或“困顿文人的诗意,汲取自强豁达情”的美育活动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学生的勇于担当,不惧挫折,迎难而上、乐观豁达的精神品质!

在学生对相关的古诗文的基本内容与文学常识有了一定的认识与了解的基础上开展初中古诗文美育实践。每个主题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沉浸式活动体验。通过活动环节争取引导学生通过绘画、朗读、故事分享等形式,让学生感知演绎文人的诗意,从活动中汲取自强豁达的情怀。

首先以“我是____,我写《___》时”转换身份演说,感知文人处境。学生化身范仲淹、苏轼、李白、刘禹锡、苏轼,围绕他们写作《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行路难》《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水调歌头》的写作背景整理演说词,然后小组内商谈整理出最好的班级分享,再择优年级分享。其次思维导图比一比,展现困顿中的诗意。在教师的充分指导中,学生通过重点评析文章语言理解情感的基础上,通过对文章所折射的文人情感思维导图的绘制,展现范仲淹等人困顿中的“诗意”,即自强豁达。学生在小组同学的商谈下画出这些名篇文人的情感思维导图,可以适当绘制一些图案,更好地展现文人的困顿情感,并参与年级比赛。另外优美佳文朗读比赛,领悟困顿中的诗意。学生快速和高效感受到古诗文魅力的方式离不开朗读和背诵。沈德潜大师曾经提到,用声音去感知古诗文的魅力,在语音语调抑扬顿挫之间感受古诗文的魅力。古诗文中实现美育的方式之一就是朗读。优美佳文朗读比赛,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体会古诗文的魅力和内涵,感受文人精神视野,更好地体悟困顿中文人的诗意情怀。最后学生困境心思分享,你一言我一言找办法,学生发出号召,学习文人面对困境的迎难而上、积极乐观的诗意情怀,学生生活中向着自强豁达奋进。

困顿文人的诗意,汲取自强豁达情专题美育活动围绕古诗文的活动,提升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并且此活动以美为着力点,向美尚美弘扬正能量,引导学生跳出小我,修身养德,汲取自强豁达情怀,提升民族自豪感与爱国主义情感。而且此活动还能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培养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通过学生小组之间共同完成活动,展示比赛,学生的合作意识与竞争意识进一步加强。再者学生通过活动收获荣誉,激发学生的潜能,提升学生的成就感。学生通过本活动在折服古代文人的情感中净化自己的情感,主动担当,迎难而上,自强豁达,提升自己的品德。

二、初中古诗文美育实践评析

在综合性的语文活动中,学生通过主动分享和接受别人分享,可以大幅地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获得精神上的“美”的启示。古诗文美育中的美育实践活动拓宽美育途径,创新美育方式。学校教育是中心是全面发展。学生在学校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下,才能汲取优秀的文化素,及掌握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养成高尚的人格,而全面发展自己。各学科都应该孜孜不倦地教育学生,通过开展多姿多彩的集体活动融合学科内容,拓宽美育途径。作为百科之母的语文学科通过美育实践活动承载美,传递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活动中老师充分相信学生,培养班级人才。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帮助教师挖掘班级的人才,全方位培养学生。古诗文蕴含着优秀的精神品质,教师发掘古诗文的文本价值与古代文人在面对不同挫折时所表现出来的自强豁达,引导初中学生感受那些优秀的精神品质,感受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的精神魄力。由此,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主义精神也得到了提升,更加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版)指出:审美创造是指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这强调了美育与基础教育语文课程的关系。基础教育语文教师作为美育理念的传播者和实施者,应利用好语文课本载体,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观念,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传递美育理念,把美育内容融入到基础教育语文课堂教学中。

基础教育的意义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让学生成为新时代合格的劳动者及创造者。初中语文教学中坚持美育渗透,通过美育实践活动引领学生更快走向真善美的境地,帮助学生奠基人生底色,激发学生的人生热情和无穷无尽的创造力。

三、结语

新课标背景下开展初中美育创新教育本就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语文古诗文实践活动中的美育是有效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有效方法,这不仅促进学生能力与品质得以提升,还能够提升美育与美育效果,这对于初中生今后成长与发展而言十分重要。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指出:“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为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结合实际来创新美育策略,并以此来有效落实核心素养,这样才能在优化教学的同时,提升初中生社会必备品格与能力,从而最大程度发挥出美育育人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志辉. 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美育创新与实践[J]. 中小学美育,2017(6): 42-43.

[2]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01).

[3]岳爱华.李华颖.关克民.新时代语文美育“四维六段”体系构建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22(4):21-22.

作者简介:田艳芳,女,汉族,研究生,中学二级教师,从事中学教育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