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吴蕥君
张家界学院 湖南省张家界市 427000
一、构建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必要性
从时代发展的需求角度来看,当下的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重大变局,科技革命以及产业变革呈现出加速演进的态势,创新已然成为引领发展的最为关键的动力,国家对创新创业给予了高度的重视,颁布了一系列政策用以鼓励大众积极投身创业、万众共同参与创新,以此来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的发展。在这样的形势背景之下,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学生要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技能,还要有创新思维、创业意识以及敢于拼搏奋斗的精神。然而创新创业并非是一种孤立存在的行为,它需要正确的价值观给予引领,思政教育可为学生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唯有把思政教育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之中,才可保证学生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坚守道德底线,遵循法律法规,促使创新创业活动朝着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方向前行,比如说,在互联网创业领域,部分创业者为了追逐短期利益,不惜传播虚假信息、侵犯用户隐私,给社会造成了负面的影响。要是这些创业者在高校学习期间接受过良好的思政教育,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就有可能避免此类问题的出现,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是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培养符合社会期望的创新型人才的迫切所需。
以高校育人功能发挥的层面来剖析,高校承担着培育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以及接班人的关键使命,思政教育身为高校育人的核心所在与灵魂部分,其贯穿于人才培育的整个进程,目的在于培育学生的政治素养、道德品质以及人文精神,创新创业教育乃是高校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用以培育学生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的关键路径。这二者相互补充、彼此不可或缺,要是仅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却忽略思政教育,学生在追逐个人利益的进程中或许会迷失方向,欠缺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及奉献精神,相反,要是只着重思政教育,而忽视创新创业教育,学生可能会缺乏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难以适应社会的迅速发展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借助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可把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融合,充分发挥二者的协同效应,达成知识传授、能力培育与价值引领的有机整合,提升高校育人的系统性以及实效性,比如部分高校借助开设创新创业思政课程,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到创新创业案例分析里,让学生在学习创新创业知识之际,深切领悟创新创业所蕴含的社会价值以及意义,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以及社会责任感。
二、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策略
(一)优化课程体系,实现教育内容有机融合
课程体系作为教育教学的关键核心载体,若要达成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育人目标,就需要对课程体系给予优化,把思政元素有效地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之中,挖掘创新创业教育里蕴含的思政价值,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当中,借助具体案例,引领学生确立正确的创新创业动机,着重强调创新创业活动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法律法规,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诚信意识。举例来说,在讲授创业项目策划时,融入有关企业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理念等内容,促使学生在规划创业项目之际充分考量社会效益与环境影响,并且在思政课程里引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内容,如介绍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创业典型人物事迹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热情,引导学生将个人成长同国家发展紧密关联起来,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经由这种双向融合,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可彼此渗透、相辅相成,形成协同育人的强大合力。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协同育人能力
教师身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以及引导者,构建一支高素质且有协同育人能力的师资队伍乃是达成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的关键所在,高校需要强化思政教师与创新创业教育教师之间的交流以及合作,借助组织联合培训、学术研讨、教学观摩等各类活动,推动教师之间展开相互学习与交流,让思政教师知晓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沿动态以及实践需求,使创新创业教育教师掌握思政教育的方法与理念。激励教师开展跨学科研究,以此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及创新能力,高校还可邀请企业界成功人士、创业校友等出任兼职教师,为学生传授创新创业实战经验以及行业动态,分享他们在创新创业进程中的道德抉择与价值判断,为学生给予更为贴近实际的教育指导,经由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建设,塑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协同育人教师队伍。
(三)搭建实践平台,强化学生实践体验
实践乃是检验真理的独一无二标准,同时也是培育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创业精神的关键路径,高等院校应当积极构建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的实践平台,以此为学生给予丰富多样的实践机遇,其一强化校内实践基地建设,像是创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模拟创业实验室等,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供给场地以及设备方面的支持。于实践基地当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借助组织创业竞赛、项目路演等活动,培育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竞争意识以及抗压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以及合作意识,其二拓宽校外实践渠道,与企业、社区等构建广泛的合作关系,设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研、志愿服务、企业实习等活动,使学生在实践里了解社会需求、行业发展趋势以及企业运营模式,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使命感。并且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发觉问题、解决问题,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实践能力,达成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四)完善评价体系,保障协同育人质量
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保障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质量意义重大,高校需构建一套综合评价体系,该体系包含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两方面内容,从学生知识掌握、能力提升以及素质培养等多个维度展开全面评价,在评价内容方面,要关注学生的创新创业成果,像创业项目、专利发明等,又要重视评价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呈现出的道德品质、团队协作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等思政素养。在评价方式上,运用多元化评价方法,比如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以及企业评价等相结合,以此保证评价结果客观公正,把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和教师,为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供参考依据,另外将评价结果与学生的学分认定、奖学金评定以及荣誉称号评选等相联系,激励学生积极投身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提升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
结束语
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搭建实践平台、完善评价体系等策略的实施,能够有效促进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协同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宋海民.推进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N].宁夏日报,2025-07-25(007).
[2]舒鹦姿,张人文. 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研究[J].作家天地,2025,(19):161-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