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基于学习空间创新的家国情怀培育研究

作者

吴春跃

溧阳市光华高级中学 江苏常州 213300

引 言:

家国情怀作为历史教育的重要目标,既是学生立德树人的核心内容,也是培养青年责任感与使命感的关键环节。随着教育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变化,单一课堂教学难以完全满足核心素养培育的需求,学习空间的创新应运而生。创新学习空间不仅意味着对场所的拓展,更强调学习方式、教育资源和情境体验的重构。将正式与非正式学习空间有机结合,使学生在知识学习与情感熏陶的统一过程中,逐步形成认同国家、关怀社会、立足时代的情怀,从而推动高中历史教学实现价值与功能的双重提升。

一、学习空间创新的理论基础

1.1 学习空间的概念演进与内涵拓展

学习空间作为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概念经历了从物理场所到综合性学习生态的演进。早期学习空间多局限于课堂与图书馆,强调的是物质环境对学习活动的支撑。而在当代教育语境中,学习空间逐渐被理解为包含知识资源、文化氛围、交往关系与价值认同在内的综合体。这种转变体现了教育理念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向综合素养培育的趋势。学习空间的创新不仅关注硬件设施的改善,更强调在结构、氛围和内容等层面实现多维度融合。尤其在历史与人文教育中,学习空间被赋予了文化传递与价值塑造的功能,成为学习者与社会文化之间沟通的桥梁。进一步来说,它的演进还回应了数字化、智能化的时代挑战,使学习者能够在虚拟与现实交互中获得更具深度的学习体验。

1.2 教育学视角下学习空间的价值功能

从教育学视角来看,学习空间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其作为知识获取的场所,更重要的是其在个体心智发展与人格养成中的作用。教育学理论强调环境对学习者行为与认知的深刻影响,而学习空间作为环境的具体化形态,能够通过氛围、互动和资源配置来引导学习者的价值认同与思维方式。尤其是多样化与开放性的学习空间,有助于激发探究精神和批判性思维,促进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自觉的责任感。此外,教育学中的建构主义视角强调学习者在真实情境中通过互动建构意义,这使得学习空间的设计不再局限于工具性,而是转向创造认同感与价值导向的功能,进而推动整体教育目标的实现。值得注意的是,学习空间的功能还表现为一种文化滋养力,它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人格品质,使教育超越知识积累而转向整体素养培育。

1.3 学习空间与文化认同的内在关联

文化认同是教育中的重要主题,而学习空间恰恰承载了文化建构与传递的核心功能。学习空间的设计与运用能够让学生在具体环境中体验并内化文化价值,从而强化其身份认同与责任意识。当学习空间被赋予历史文化内涵,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更成为文化的参与者和传承者 。空间中的符号、氛围和实践活动,为学习者提供了直接接触民族精神与社会价值的渠道,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文化归属感。学习空间与文化认同的关联,不仅体现在显性的教学活动中,也存在于隐性的心理与社会互动之中。通过学习空间的创新,教育者能够将抽象的文化理念具象化,使学生在真实体验中理解和接受,并在思想深处形成持久的价值共鸣。更进一步,这种认同过程不仅服务于民族文化的巩固,也为学生形成开放的国际视野打下精神基础。

二、家国情怀的内涵与教育价值

2.1 家国情怀的历史根源与现代转型

家国情怀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精神传统,其历史根源深植于古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中,体现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紧密相连。在近现代,随着社会变革与国家建设的推进,家国情怀逐渐融入民族独立和社会发展的叙事之中,成为激励群体团结与奋斗的重要精神力量。进入新时代,家国情怀在价值内容和实践路径上都发生了转型。它不仅包含传统意义上的爱国主义,更强调在全球化背景下对民族文化自信的坚守和国际视野的拓展。这种转型赋予家国情怀更为开放、多元和面向未来的特征,使其既根植于历史传统,又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为教育领域注入新的精神动力。可以说,它已经成为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重要纽带。

2.2 家国情怀的精神特质与核心要素

家国情怀作为一种深层的价值情感,其精神特质表现为历史责任、民族自豪与社会担当的统一。首先,它强调个体在民族和国家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使人意识到个人与集体命运的休戚相关。其次,家国情怀凸显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对现代文明的开放包容,形成一种既厚重又灵活的精神气质。在核心要素上,它包含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三大方面。爱国主义是情感基底,民族精神是文化内核,而时代精神则是推动家国情怀不断更新的动力。这三者相互支撑,共同塑造出具有历史纵深与现实活力的精神结构,为教育培育提供了清晰的方向和理论依据。在此意义上,家国情怀并非静态存在,而是随社会发展不断丰富和升华的动态力量。

2.3 家国情怀培育在教育中的价值意蕴

教育是培育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其价值意蕴在于通过系统化的教学与环境引导,将宏观的国家叙事转化为学生个体的自觉情感。家国情怀的培育不仅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认同,还能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教育中,这种价值意蕴具体体现为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使其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坚守理想信念。同时,教育通过课程设置和学习空间的营造,为学生提供了内化家国情怀的实践机会,从而实现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可以说,家国情怀的培育不仅是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社会凝聚力的重要途径,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2]。更重要的是,它为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方向提供了精神引导,使教育目标更为全面而深刻。

三、学习空间创新与家国情怀培育的契合点

3.1 校内学习空间的创新与价值渗透

校内学习空间作为学生日常学习的重要场所,其创新直接影响家国情怀的培育效果。传统的教室模式往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了价值教育的渗透。随着教育理念的发展,校内学习空间逐渐强调跨学科、互动性和情境化,促使学生在多维度的体验中理解家国情怀。例如,学科教室的布置可以融入历史文化元素,实验室的设计可以突出国家科技发展的成就,图书馆的建设可以体现知识与文化传承的融合。这些创新使学习空间不仅是知识传播的平台,更是价值内化的载体[3]。通过环境氛围和资源配置的优化,校内学习空间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形成对国家与民族的深刻情感认同,从而增强教育的整体感染力与实效性。

3.2 校外文化空间的拓展与情境体验

校外文化空间在家国情怀培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博物馆、纪念馆和红色教育基地等场所,通过实物展示与历史叙事,为学生提供了沉浸式的文化体验。这些空间使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历史事件的厚重与民族精神的伟大,从而在心灵深处产生情感共鸣。相比校内空间,校外文化空间更强调历史的真实性与文化的感染力,使学生在参观、体验和思考中完成价值认同的建构。同时,这些空间所营造的情境氛围,能够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敬仰与对国家发展的自豪感。通过学习空间的拓展,教育者能够突破课堂局限,增强学生的情境体验,使家国情怀培育更具深度和持久性。

3.3 学习空间整合中的精神引领与认同建构

学习空间的创新不仅体现在校内与校外的分离存在,更在于二者之间的有机整合。通过将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相结合,学生能够在多维度的空间体系中形成完整的价值认同。这种整合既包括物理空间的连接,也包括精神引领的统一。在整合过程中,教育者应注重将家国情怀作为价值导向,将不同空间的功能融为一体,使其在共同目标下协同运作。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知识框架,在文化场馆中深化情感体验,在社会实践中完成责任认同,从而实现认知、情感与行动的统一。学习空间整合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路径,更通过精神引领使其形成对国家和民族的整体认同,成为新时代教育的重要目标。

四、基于学习空间创新的家国情怀培育路径

4.1 融合课程设计与空间创新的教育模式

在家国情怀的培育过程中,课程设计与学习空间创新的融合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课程内容应当与空间环境紧密结合,使知识学习与价值教育在具体的场景中实现统一。通过将历史课程与文化展览相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题空间建设相匹配,学生能够在多维度的环境中加深理解与认同。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课程的吸引力与生动性,也为学生提供了价值内化的真实情境。教育模式的创新在于突破学科壁垒,将空间作为教学资源加以利用,从而实现课程与环境的双重驱动。通过这一途径,学生能够在知识掌握的同时,形成深厚的家国情怀,完成个人成长与价值养成的统一。

4.2 强化历史文化场景中的沉浸式体验

沉浸式体验是学习空间创新中最具感染力的环节,也是家国情怀培育的重要方式。通过历史文化场景的营造,学生可以在直观的氛围中亲身感受历史与文化的力量。例如,虚拟现实与情境模拟技术的应用,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的发生过程,从而产生深刻的情感认同。同时,实地考察与社会实践活动也能增强学生的体验感,使其在互动与反思中深化对家国情怀的理解。沉浸式体验的价值在于,它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抽象性,将家国情怀的培养转化为具体、生动的生活经历,从而在学生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

4.3 建立家国情怀培育的长效机制与评价体系

家国情怀的培育需要长期坚持,因此建立科学的长效机制与合理的评价体系尤为关键。在机制建设方面,应注重学习空间的持续优化与课程资源的动态更新,使教育始终与时代发展保持一致。同时,评价体系的建立应突破单一的知识测评,转向价值观、责任感和行动力的综合考量。这不仅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轨迹,也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有效反馈。通过建立长效机制,教育者能够形成常态化的价值引导,而科学的评价体系则为家国情怀培育提供了可操作的路径。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家国情怀在学生群体中的长期生成与稳固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学习空间创新为家国情怀培育提供了新契机,其价值不仅在于拓宽学习的形式,更在于塑造学生的精神内核。通过对学习空间的优化与融合,学生能够在真实而丰富的文化氛围中深化历史理解,进而形成对国家、民族与社会的深切认同。家国情怀的养成不仅是教育的终极关怀,也是实现个人与社会共同发展的根本支撑。未来教育改革应持续关注学习空间的创新与价值引导,使其真正成为培养新时代青年核心素养与家国情怀的重要平台。

参考文献:

[1] 李祖全.网络学习空间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探究.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27)

[2] 陈时见;刘雅琪.中小学绿色学习空间的设计逻辑与建构路径.中国教育学刊,2025(07)

[3] 蔡文.重构学习空间,培育高中生生态文明素养.上海教育科研,20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