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自主游戏“货币”机制对中班幼儿数学概念内化的促进研究

作者

余红

重庆市开州区云麓幼儿园 405400

引言

在学前教育领域,游戏被视为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尤其在中班阶段,幼儿的认知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迅速发展,为其数学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数学学习并非仅限于正式教学活动,更多地渗透于日常生活与游戏情境之中。自主游戏因其高度的开放性与主体性,成为幼儿主动建构知识的理想场域。

一、货币机制中数学概念的具象化实践路径

(一)数与量的对应关系在交易中的强化

在使用货币进行买卖的过程中,幼儿必须将抽象的数字与具体的物量建立联系。每一次交易都是一次数概念的实践:购买三块“饼干”需支付三枚“硬币”,幼儿需逐一清点并完成交付。这种操作强化了“一一对应”原则,是数概念形成的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当商品价格超过十时,部分幼儿开始采用“五五分组”或“成对计数”的策略,如将十枚硬币分为两堆,每堆五枚,再相加得出总数。这表明其已超越点数阶段,进入初步的群组化计数模式。此外,当货币面值出现差异时,如“一张蓝片抵三张绿片”,幼儿需进行换算,这一过程涉及基数与序数的综合运用,推动其从机械计数向理解性计数转变。

(二)简单加减运算在收支管理中的自然发生

货币的积累与支出为幼儿提供了持续的加减运算情境。一名“银行职员”需记录每位顾客的存取金额,如“小明存入五枚,取出两枚,还剩几枚?”这类问题并非以算式形式呈现,而是嵌入在角色职责之中,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幼儿在计算余额时,常采用实物操作法,先摆出五枚硬币,再拿走两枚,最后数剩余数量。随着经验积累,部分幼儿开始尝试心算或使用手指辅助,运算速度明显提升。更复杂的情境出现在“组合购买”中,如同时购买“飞机(4 元)”和“汽车(6 元)”,需计算总价。此时,幼儿可能先分别点数,再合并总数,或直接从 4 数到 10,体现不同的加法策略。这些自发的运算行为表明,幼儿在真实需求驱动下,能主动调用已有数学经验解决实际问题,运算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

(三)等量交换与价值估算的认知深化

货币机制的核心在于“等价交换”,这一原则促使幼儿不断比较与判断价值。在游戏初期,交换常基于直观感知,如“大的玩具换多的钱”。随着经验积累,幼儿开始关注使用价值与劳动投入,如认为“手工制作的项链”应比“现成的贴纸”价格更高。这种价值判断虽主观,却反映了其对“投入—产出”关系的初步思考。在等量交换实践中,幼儿频繁进行“找零”操作,如支付十元购买七元商品,需找回三元。这一过程要求其理解“总数减去支出等于剩余”的逆向思维,是减法概念的重要应用。更有幼儿提出“可以用两张五元换一张十元”,实现了对等值关系的主动探索。这些行为表明,幼儿不仅在执行交换动作,更在建构对数量守恒、等值变换等核心数学原理的理解。

二、数学概念内化的认知机制与支持性条件

(一)动机驱动下的主动探究与概念整合

货币机制之所以能有效促进数学概念内化,关键在于其激发了幼儿强烈的内在动机。在自主游戏中,数学行为不再是外部指令下的被动练习,而是实现游戏目标的必要手段。为了买到心仪的“玩具”,幼儿必须准确计算所需金额;为了成为“富有的老板”,需精打细算成本与利润。这种目标导向的活动使数学学习具有明确的意义感,促使幼儿主动投入探究。例如,一名幼儿为攒钱购买“豪华城堡”,每天记录收入与支出,自发形成“预算”意识。在此过程中,零散的数学技能如计数、比较、简单运算被整合进一个连贯的认知框架中,形成对“金钱管理”的整体理解。这种基于动机的深度参与,加速了数学概念从外在操作向内在心理表征的转化。

(二)社会互动中的认知冲突与概念修正

在多人参与的货币游戏中,认知冲突成为概念深化的重要契机。当两名幼儿对同一商品的定价产生分歧时,如“你收三元太贵,别人都收两元”,争论促使双方重新评估价值标准。通过协商,他们可能达成“新商品贵,旧商品便宜”的共识,引入时间变量影响价值的初步概念。类似地,当一名幼儿错误计算找零时,同伴会指出“你多给了”,引发对计算过程的重新审视。这些互动不仅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更在辩论与验证中推动数学思维的精细化。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指出,高级心理机能源于社会互动。在货币游戏的协作与争议中,幼儿通过“最近发展区”内的同伴支持,不断修正错误观念,完善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实现认知跃迁。

(三)教师支持性介入的时机与策略

尽管自主游戏强调幼儿主导,但教师的适时介入对数学概念的深化至关重要。支持性介入并非直接教授算式或纠正错误,而是通过提问、提供材料或扩展情境来引导思考。例如,当幼儿困惑于“如何公平分配十枚硬币给五人”时,教师可提问“每人分到一样多吗?怎么分才公平?”引发均分概念的探索。又如,引入“打折”“优惠券”等新元素,挑战幼儿原有的价格体系,促使其调整计算策略。关键在于介入的“隐性”与“启发性”,避免破坏游戏的自主性。此外,教师可通过游戏后的集体分享,引导幼儿回顾“今天花了多少钱”“怎么算出找零的”,帮助其将零散经验转化为可表达的数学语言,完成从操作到反思的跨越。

结论

自主游戏中的“货币”机制作为一种源于幼儿社会性需求的符号系统,为中班幼儿提供了丰富而真实的数学实践场域。数学学习不再是孤立的技能训练,而是融入游戏意义的整体认知建构,实现了概念的深度内化。教师应珍视此类自发生成的游戏机制,通过观察与适时引导,将其转化为促进幼儿数学思维发展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王徐徐.幼儿园教师自主游戏观察记录内容的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大学,2025.

[2]罗玉红.自主游戏中教师支持策略的个案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25.

[3]李佩宁.自主游戏中幼儿问题解决行为的观察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