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微定制自适应学习模式:构建专业课程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研究

作者

汪闻佳

桂林信息科技学院

2020 年《关于新时期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指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并提出要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推动教育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的创新;2021 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提出要进一步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2021年《“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的要求,明确指出要加强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灵活学分制度、多维度评价体系等创新举措;《关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强调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体系建设。

在当前的教育与就业领域,存在一个显著的断层——教育体系往往难以与快速变化的行业需求同步。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课程内容更新缓慢,导致毕业生面临就业难题,而企业则难以招聘到符合需求的专业人才。随着全球化和技术革新的加速,市场对于灵活、创新和技能多样的劳动力的需求日益增长。因此,探索一种能够实现教育内容与行业需求实时对接的新型教育模式显得尤为迫切。

在知识经济和数字经济的背景下,创新能力、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等成为职场的重要资质,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岗位技能要求也在发生着剧烈变化。这就要求教育系统能够及时响应经济发展趋势,调整培养策略。学习者不仅需要专业知识,还希望获得跨学科能力、软技能(如沟通、团队协作)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此外,公众对于教育公平和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也日益强烈。

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技术的突飞进击,为教育提供了新的实施手段和途径。这些技术不仅可以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动态更新和个性化配置。

近年来,各国政府和教育机构都在积极探索教育改革方案,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职业竞争力。多项政策鼓励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以及强化职业技能培训。这些政策为新型教育模式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和合法性基础。

基于以上背景,本项目“微定制自适应学习模式:构建与实施未来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实证研究”提出了一套整合现代技术和教育理念的解决方案。通过设立“微订单班”,动态调整培养方案,开发实践导向教材,以及建立企业导师系统等措施,旨在构建一个能够实时响应行业变化、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的教育环境。此项目不仅与政策导向和经济发展趋势相契合,而且充分利用了社会资源和技术优势,具备高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项目建设内容

1、人才培养:自适应学习模式——职业教育与实时行业反馈互动

• 设立“微订单班”:小组化,将大规模的“订单班”拆分为多个小的“微订单班”,专注于特定技能或项目的深入学习,提高定制化水平。

• 动态调整培养方案

AI 辅助: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时分析市场趋势和企业反馈,自动调整培养方案。

迭代开发:将培养方案设计成可迭代的过程,根据实际效果定期优化。

• 实践导向的教材开发

互动式教材:开发包含模拟软件、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的互动式教材,提升学习体验。

实时更新系统:建立一个平台,允许企业和教师不断上传最新资料和案例,保持教材内容的实时更新。

2. 定制化课程与智能化虚拟实习模式:创新线上学习与认证体系整合方案

• 企业课程开发

依据企业的具体需求和行业特点,开发一系列线上课程,涵盖企业文化、岗位技能、行业知识等。

认证体系:与高校合作建立一套认证体系,学生完成课程后可获得证书,增强简历的竞争力。

• 虚拟实习与工作模拟

线上实习平台:利用现有的线上实习平台提供虚拟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在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学习实际工作流程。

工作模拟训练:引入 AI 驱动的模拟工具,如聊天机器人,以帮助学生

练习工作相关的沟通、决策等技能。

• 灵活的学分制度

微学位/微证书:推出针对特定技能或知识的微学位或微证书项目,便于学生灵活选修。

学分互认机制:与高校协商建立学分互认机制,使学生在平台上的学习可以转化为学分。

3.实习与就业无缝对接:多维评估与智能匹配的实习优化机制;

• 实习到就业直通机制: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优秀实习生直接获得正式工作邀请,或者在毕业后有优先录用权。

• 行业需求动态反馈:建立一个实时的行业需求反馈系统,让高校能够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

4、企业导师系统:创新教育与职业发展一体化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 导师“旋转门”计划:不仅让学生从导师那里学习,还让导师进入学校,担任短期的教学或研究职位。这种双向交流可以促进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合作。

• 微实习项目:与导师合作,设计为期一周到一个月的短期、集中实习项目,让学生深入了解特定行业或技能领域。

• “影子”导师计划:学生有机会“影子”企业导师一天的工作,以获得对其日常工作和职责的真实了解。

• 多导师系统:每位学生配备来自不同领域的多位导师,如技术、商业和人力资源,以获得全面的指导和支持。

5.成效评估的创新

• 多维度评价:除了传统的考试和测验,引入企业评价、同伴评价、自我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

• 长期跟踪:建立校友网络,对毕业生进行长期跟踪,评估其职业发展情况,反哺培养方案的优化。

二、 项目建设成果

1. 人才培养成果

成立 2 个“微订单班”,覆盖关键技能和紧缺行业。定制化培养方案,学生满意度提升至 80% 以上。互动式教材覆盖率达 80% ,学习效率提高30% 。

2. 教育教学成果

开发至少 2 门符合企业需求的线上课程,认证体系内学生就业率提高5% ;虚拟实习参与学生达到 200 人次,工作场景模拟训练完成率达到 85% ;实施学分互认机制,接受线上学习转化为学分。

3. 专家库建设成果

建立包含 10 位行业专家的导师系统,每位专家至少辅导 3 名学生;实现导师“旋转门”计划,每年至少有 2 位导师参与短期教学或研究。

4. 实习就业成果

实习到就业转化率达到 70% ,优秀实习生优先录用率达 80% ;实时行业需求反馈系统覆盖 5 个行业,教学计划调整响应时间缩短至 3 个月。

5. 行业发展与技术创新

• 与企业合作的微实习项目达到 5 个,涉及至少 2 个不同的行业领域。

• 开发并实施多导师系统,每个学生平均配备至少 2 位来自不同领域的导师。

6. 社会效益

• 多维度评价体系覆盖全体学生,综合评价满意度达到 85% 。

• 建立校友网络,对毕业生进行长期跟踪,职业发展成功率提高至70% 。

7. 量化指标和研究报告

• 通过数据收集和分析,制定每项成果的具体量化指标。

• 定期发布项目进展报告和最终成果研究报告,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数据支持。

作者简介:汪闻佳,女,硕士,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

项目名称:本文系教育部供需对接就就业育人第三期立项项目(项目编号 2024040929592)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