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专业施工建设中的关键技术与管理策略研究
李凯
青岛石化检修安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山东青岛 266041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体系的不断完善,电气专业施工建设的规模与复杂度持续提升。从大型商业综合体的供配电系统到工业厂区的自动化控制线路,从新能源项目的电气并网设施到智能建筑的弱电集成,电气施工的技术要求日益严苛,管理难度不断加大。据统计,近年来因电气施工技术缺陷或管理疏漏引发的安全事故占工程事故总量的 15% 以上,造成的经济损失年均超过百亿元。
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电气施工中的关键技术,优化管理策略,不仅是保障项目安全运行的基本要求,更是提升工程质量、降低运营成本、推动行业技术升级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当前电气施工的实际需求,系统梳理关键技术要点与管理方法,为相关工程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一、电气专业施工建设中的关键技术
(一)电气设备安装技术
电气设备安装是施工的核心环节,其精度直接影响设备运行效率与寿命。对于变压器、高压开关柜等大型设备,需严格控制安装基准:一是采用激光投线仪定位,确保设备水平度偏差不超过 1‰ ,垂直度偏差小于 5mm/m ;二是注重设备与基础的连接牢固性,螺栓紧固力矩需符合设计规范,例如 10kV 开关柜的连接螺栓力矩应控制在 35⋅40N⋅m
对于精密电气元件,如 PLC 控制器、传感器等,安装时需规避电磁干扰:一是与强电线路保持至少 30cm 的安全距离;二是采用金属屏蔽盒封装,并做好接地处理,接地电阻不大于 4Ω 。某汽车生产线的电气施工中,通过优化控制器安装位置与屏蔽措施,将信号干扰导致的设备误动作率从 2% 降至 0.1‰
(二)线路敷设技术
线路敷设需根据环境特性选择工艺:在潮湿环境(如地下车库、卫生间)中,电线导管应采用热镀锌钢管,接口处做防水密封处理;在高温环境(如锅炉房、冶金车间)中,应选用耐温等级不低于 105°C 的阻燃电缆,且敷设间距不小于电缆直径的 2倍,以保证散热。
电缆敷设过程中,需控制牵引力与弯曲半径:交联聚乙烯电缆的牵引力不宜超过27kN,弯曲半径不小于电缆外径的 15 倍;控制电缆的弯曲半径需大于外径的 10 倍,避免内部绝缘层损伤。某高层建筑的电缆井施工中,通过机械牵引与人工辅助结合的方式,将电缆敷设的破损率从 3% 降至 0.5%⨀ 。
(三)接地系统施工技术
接地系统是保障电气安全的关键,需满足防雷、防静电、保护接地的多重需求。一是采用“联合接地”系统,将防雷接地、保护接地、工作接地共用一组接地体,接地电阻应小于 1Ω;二是接地体材质选用热镀锌角钢( 50×50×5mm )或钢管( Φ50 mm),埋深不小于 0.8m ,且远离地下水源与金属管道。
在土壤电阻率较高的地区(如砂质土壤),需采用降阻措施:可敷设降阻剂或增加接地极数量,形成环形接地网。某变电站施工中,通过在接地体周围填充膨润土降阻剂,将接地电阻从 15Ω降至 0.8Ω ,满足了运行要求。
(四)智能化技术应用
随着物联网与 BIM 技术的发展,电气施工正迈向数字化。一是利用 BIM 模型进行管线碰撞检测,在施工前优化电气管线与给排水、暖通管道的空间布局,某商业综合体项目通过 BIM 技术减少了 30% 的管线返工量;二是采用智能巡检设备,如搭载红外热像仪的无人机,对高压线路进行温度监测,及时发现接头过热等隐患,将故障排查效率提升 50‰ 。
此外,电气施工中可引入无线传感网络,实时监测电缆温度、设备振动等参数,数据传输至云端平台进行分析预警。某工业园区通过该技术实现了电气设备的状态检修,年均减少非计划停机时间 200 小时以上。
二、电气专业施工建设中的管理策略
(一)安全管理策略
安全管理需构建“预防-控制-应急”体系:一是建立施工前的风险预判机制,针对高空作业、带电操作等危险环节,编制专项安全方案,配备绝缘手套、高空作业车等
防护设备;二是加强现场安全教育,每日开工前进行 15 分钟“班前交底”,重点强调当日作业的风险点与规避措施。
针对临时用电管理,需严格执行“三级配电、两级保护”制度:总配电箱、分配电箱、开关箱逐级设置,且每个配电箱必须安装漏电保护器,动作电流不大于 30mA ,动作时间小于 0.1s⋅0 某住宅项目通过强化临时用电巡查,将触电事故发生率降至零。
(二)质量控制策略
质量控制需贯穿施工全流程:一是原材料进场验收,电缆、开关等设备需提供出厂合格证与检测报告,并按规范进行抽样复试,例如电缆的绝缘电阻测试需达到 100MΩ以上;二是隐蔽工程验收,管线预埋、接地体焊接等隐蔽工序需经监理单位验收合格后才能隐蔽,验收记录需存档备查。
推行“样板引路”制度,在每个分项工程开工前,先施工样板段,明确技术标准与工艺要求,经各方确认后再全面铺开。某办公楼项目通过电气样板间的示范,使墙面插座安装的垂直度偏差合格率从 85% 提升至 98% 。
(三)进度管控策略
进度管理可采用网络计划技术:绘制双代号网络图,明确关键线路(如变压器安装、主干电缆敷设),并设置里程碑节点(如电气设备进场、送电调试)。对于关键工序,需配置充足资源,例如安排两班制施工,缩短工期。
建立进度动态调整机制,每周对比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偏差超过 5% 时及时分析原因并采取措施。某工业项目中,因电缆供货延迟导致进度滞后,通过协调供应商加急生产与优化后续工序搭接,最终按期完成送电目标。
(四)成本优化策略
成本控制需从设计、采购、施工多环节入手:一是推行限额设计,根据工程预算优化电气系统配置,避免过度设计,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选择性价比高的设备和材料;二是集中采购降低成本,通过招标选择性价比高的设备供应商,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争取更优惠的价格,某项目通过集中采购使电缆采购成本降低 12% 。
施工阶段减少浪费,例如合理规划电缆裁剪长度,利用率需达到 95% 以上,可通过 BIM 模型精确计算电缆用量;对剩余材料进行分类回收,用于临时用电设施,如短电缆可用于临时照明线路。某市政工程通过材料精细化管理,建立材料消耗台账,将电气材料损耗率从 8% 降至 3‰ 。同时,应优化施工方案,减少不必要的工序,降低施工成本。
(五)人员管理策略
施工人员的技能水平和责任心直接影响施工质量和进度。一是加强人员培训,定期组织电气施工技术、安全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培训后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对于特殊工种人员,如电工、焊工等,必须持证上岗;二是建立激励机制,对工作表现优秀的人员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如评选“优秀施工员”“质量标兵”等,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合理安排人员分工,根据施工人员的技能特长和经验分配工作任务,做到人尽其才。同时,加强团队建设,组织文体活动,增强团队凝聚力,提高工作效率。某施工企业通过加强人员管理,使施工人员的出勤率提高 10% ,施工质量也得到明显提升。
三、结语
电气专业施工建设的技术先进性与管理科学性是保障项目安全、高效运行的核心要素。关键技术的应用需结合工程实际,注重细节控制与创新升级;管理策略的实施需构建全流程管控体系,实现安全、质量、进度、成本、人员的协同优化。
参考文献
[1]刘小清.建筑电气强电施工工程管理策略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17):45-47.
[2]倪俭.建筑电气强电施工工程管理策略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20):78-80.
[3]徐华.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相关问题探讨[J].建筑电气,2025(7):1-6.
[4]姚文军,孔凡坊,杨桥桥.电网友好型低碳建筑光储直柔互动系统实施研究[J].建筑电气,2025(7):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