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融合劳动教育的幼儿园递进式种植活动实践探究

作者

黄静诗

昆山高新区娄汀苑幼儿园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 215300

引言

在幼儿教育领域中,劳动教育是幼儿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促使孩子们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让孩子们动手操作,同时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团结合作,在此过程中,不仅能发展孩子的手工操作能力,还可以增强孩子的团队合作意识、语言表达能力等[1]。但是由于传统的劳动教育不具系统性、层次性,不能满足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为了打破传统种植方式单一化的情况,本文将新的劳动教育方式递进式种植活动定义为依循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按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梯度,有目的、有规划、有层次地设置种植系统的系列活动,并将其运用到幼儿园劳动教育中去[2]。针对幼儿园大班的儿童开展递进式种植活动,对理论和实践相融合的大班递进式种植课程方案设计与幼儿劳动素养提升情况进行研究。

一、递进式种植活动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课程设计理念

以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及认知规律为依据,从有利于儿童发展的层面来构建递进式的种植活动课程体系[3]。根据儿童认知特点设计种植活动课程时需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规则,将种植活动设置成若干个梯度阶梯,每一个梯度中设置符合幼儿认知水平的任务与目标,让儿童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劳动技能,形成正确的劳动观。

(二)课程内容设计

围绕植物生长规律,通过了解认识种子和土壤—播种—浇水—施肥—除草—收获等各个环节的具体内容进行设计,每一步设计一个任务。例如:认识不同的种子;学会播种的方法;知道给植物浇水的时间;了解施加肥料后植物发生变化的原因;去除多余的杂草;收割自己栽种的瓜果蔬菜,等等。跨学科学习,将科学、艺术、语言等内容融入种植活动中,提高幼儿的综合素养。

(三)课程实施策略

采用“实践-反思-再实践”的教学方式,在引导幼儿参与种植的过程中,不断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反思指导,使教师自己的行为得到及时调整。教师作为一名带领者、支持者,在种植活动中用提问、讨论的方式鼓励幼儿思考。同时利用家园共育的方式请家长进园参与种植活动,一同见证孩子成长的过程。

二、种植活动设计与实施的研究

(一)种植项目选择

要考虑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适宜选择生长周期短、易管理的植物进行种植,如绿豆、向日葵、小白菜等,所选植物要便于观察其生长过程,并能激起幼儿探索的兴趣与好奇心。另外还要选择教育价值高的植物种类,如种植向日葵,引导幼儿发现植物的向光性等科学现象。

(二)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流程设计按照“引入-实践-总结-拓展”这样一个逻辑来进行,首先教师以故事或图片等方式引起幼儿对种植活动的兴趣;然后由教师带领幼儿学习播种、浇水、施肥等一系列的劳作活动;接着教师引导幼儿整理种植的过程、讲述自己的劳作体会;最后让幼儿运用学到的知识将种植过程画下来,并将这种经验迁移到生活及其他领域中运用。

(三)工具材料准备

准备工具材料要安全适用,教师可提供与幼儿身高、力量相适应的小型种植工具,例如:小铲子、小喷壶等,并且保证无锋利尖角和有毒物品;准备好适当数量的种子、肥料以及土壤等材料。

三、劳动技能培养路径的研究

对于幼儿劳动技能的培养而言,种植活动无疑是其中价值极高的途径,在整个种植活动中,播种是最为关键的环节。从某种角度讲,播种是劳动技能的起点。在播种过程中,老师可以用双手一点点教给孩子如何将一粒种子放到土地中,然后再轻轻地用泥土覆盖住它。反复地练习让孩子们慢慢摸索出了一定的办法,从而锻炼了孩子们的手部精细动作能力。其次是浇水施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教会孩子们如何通过观察植物的长势并结合天气的变化来浇水或施肥,以此锻炼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除此之外,在拔草、防病治虫时,要让孩子们了解哪些是草,哪些是病虫害,什么时候该拔草,什么时候是病虫害高发季节,在这个环节学会分辨后该如何去拔草和防治病虫害。随后,大家一起动手去克服困难,根据各个季节的特点解决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收获时,要教给孩子正确的摘取方式以及收获后正确的处理和保存方式。这样的教学能让幼儿体验到农作物丰收来之不易,也能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珍惜劳动成果的习惯。

四、教师指导策略的研究

(一)角色定位与作用

在递进式种植活动中,教师更多的是发挥带领与支持的作用[4]。可通过提问或引导的方式带动他们思索和探究,并且要观察孩子们的行为和心理动态变化,通过适当的赞美鼓励他们,让孩子们有一定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二)指导策略与方法

针对不同的孩子,应采取不同的指导方式:对于那些性格比较内向、动手能力又差的孩子,可以采用示范法,用自身的经验带领他们完成某件事情;对于性格开朗且动手能力强的孩子,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教会他们更多地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此外,需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册等方式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向家长传递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五、课程评价体系构建的研究

评分指标体系要体现全面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评价指标既包含劳动意识、劳动态度、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等内容,又要体现评价结果的全面性,还应具有可操作性,以便于教师观察与记录。在活动过程中,要重点观察和记录儿童在种植活动中行为和心理的变化情况,查看儿童的劳动素养提升了多少。同时也可以用这种方式评价儿童的过程性进步。结果性评价是通过展示和分享劳动成果,查看儿童在种植活动中的劳动技能是否得到进一步发展,创造能力是否得到进一步提高。最后,幼儿完成种植活动后,教师要将幼儿在种植活动中获得的收获以某种形式传达给家长,通过家园共育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并根据评价结果改进和完善课程方案及实施策略,提高课程质量和实施效果。

小结

通过本研究,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递进式种植活动课程体系,获得针对大班幼儿开展劳动教育的实施策略和方法;开展递进式种植活动能够有效提升大班幼儿的劳动意识、劳动态度、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促进大班幼儿情感态度和社会性的发展。在开展递进式种植活动时,应注意活动的层级性和系统性,关注幼儿的行为表现和心理状态,在指导幼儿的同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多与家长交流并协商教育方式方法,与家长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幼儿成长。

参考文献

[1]丛新玲.幼儿园种植活动在幼儿劳动教育中的实施探讨[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24,1(12):166-169.

[2]石吟,陈妍,孙素利.例谈幼儿园大班种植劳动课程的实践与思考[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4(9):91-92.

[3]林丽情.种下劳动的种子——幼儿园劳动教育策略分析[J].名师在线,2024(28):17-19.

[4]王丽萍.“五育融合”视角下幼儿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J].现代教学,2024(19):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