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教材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策略研究
沈星怡
苏州工业园区车坊实验小学
英语教学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更肩负着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使命。小学阶段是文化认知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英语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蕴含丰富的中外文化元素,是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重要依托。然而,当前部分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对教材中的跨文化内容挖掘不深,多停留在表面介绍,未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化内涵与差异。在此背景下,研究小学英语教材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既能充分发挥教材的育人价值,又能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自信与国际视野,对推动小学英语教学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学英语教材中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核心价值
小学英语教材中培养跨文化意识,对学生发展与英语教学实践具有多重核心价值。从学生发展层面看,通过教材中的跨文化内容,学生能接触到不同国家的生活习惯、节日习俗、价值观念等,在对比中理解中外文化差异,打破文化认知局限,逐步形成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同时,跨文化意识的提升能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英语语言背后的文化语境,避免因文化差异产生语言运用偏差,提升语言交际的准确性与有效性,为后续英语学习与跨文化交流奠定基础。从教学实践层面看,以教材为依托培养跨文化意识,能丰富英语教学内容与形式,打破传统“以语言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让教学更具趣味性与深度;同时,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能帮助教师重新审视教材价值,挖掘教材中隐藏的文化元素,推动教学目标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转变,契合当前英语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改革要求,提升英语教学的育人实效。
二、小学英语教材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现存问题
(一)教材跨文化内容编排碎片化,缺乏系统性
当前部分小学英语教材中的跨文化内容多以零散形式呈现,如在某一单元插入单一的节日介绍、饮食文化图片等,未形成贯穿各年级、各单元的系统性文化体系。内容编排缺乏逻辑递进,低年级与高年级的跨文化内容难度差异不明显,未能根据学生认知发展规律逐步深化文化认知,导致学生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无法形成完整的文化认知框架,难以真正建立跨文化意识。
(二)教师对教材跨文化内容挖掘不足,教学形式单一
多数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更关注教材中的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对隐藏的跨文化元素挖掘不深入,仅简单提及文化内容,未开展针对性的文化探究活动。教学形式多以 “教师讲解” 为主,缺乏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文化体验、对比分析等活动,无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化内涵与差异。这种浅层次的教学处理,使得教材中的跨文化内容未能充分发挥育人作用,跨文化意识培养流于形式。
(三)缺乏配套的跨文化评价机制,效果难以衡量
当前小学英语教学中,针对教材跨文化意识培养的评价机制严重缺失。评价仍以语言知识考核为主,如单词听写、语法测试等,未将学生的文化认知、文化态度、跨文化交际能力纳入评价范围。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与方式,既无法准确衡量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效果,也无法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材使用提供依据,导致跨文化意识培养缺乏明确的目标指引与反馈改进,难以持续推进。
三、小学英语教材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实践策略(一)梳理教材跨文化内容,构建系统性文化知识体教师需深入研读教材,全面梳理各年级、各单元中的跨文化元素,按“文化主题”(如节日文化、饮食文化社交礼仪、日常习俗等)与 “认知难度”进行分类整合,构建系统性的跨文化知识体系。根据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设计递进式的文化教学路径:低年级以“感知文化”为主,选取教材中直观的文化元素(如国旗、服饰图片),通过观察、辨认帮助学生建立文化初步认知;中年级以“理解文化”为核心,结合教材中的对话、短文,引导学生分析文化现象背后的原因(如中西方节日起源差异)[1];高年级以“对比文化”为重点,挖掘教材中可对比的文化内容(如中西方社交礼仪差异),组织学生开展文化对比讨论,形成深度文化认知。同时,在各单元教学中融入关联的跨文化拓展内容,让碎片化的文化元素形成逻辑闭环,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文化认知框架。
(二)深化教材跨文化内容挖掘,设计多元文化教学活动
教师需打破“语言知识优先”的教学思维,深入挖掘教材中每篇文本、图片、对话背后的跨文化内涵,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有机融合,设计多元的文化教学活动。例如,在教材涉及“购物”主题的单元中,除讲解购物相关词汇、句型外,可挖掘中西方购物礼仪差异(如付款方式、沟通语气),设计“模拟中西方购物场景对话”活动,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受文化差异;在涉及“节日”主题的单元中,可结合教材中的节日介绍,设计“节日文化对比手抄报”“节日习俗情景剧表演”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收集教材内外的节日文化信息,深入分析文化内涵。同时,利用多媒体资源拓展教材文化内容,如播放与教材文化主题相关的短视频、动画,让学生通过直观体验加深文化理解,避免文化教学的枯燥化,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三)构建多元跨文化评价机制,科学衡量培养效果
建立兼顾“过程与结果、知识与能力、态度与行为”的多元跨文化评价机制,全面衡量教材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效果。从评价内容来看,需涵盖三方面:一是文化认知,考查学生对教材中跨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如能否准确描述中西方节日习俗差异);二是文化态度,观察学生面对文化差异时是否表现出尊重、包容的态度;三是跨文化交际能力,评估学生在模拟跨文化场景中能否恰当运用语言与文化知识进行交流。从评价方式来看,采用“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评价通过“文化学习档案袋”记录学生的文化作业(如手抄报、情景剧视频)、课堂文化讨论表现[2];终结性评价采用“文化情境测试”,如呈现教材相关的跨文化交际场景,让学生判断语言使用的恰当性。从评价主体来看,引入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从专业角度评估,学生通过自评反思文化学习收获,同伴通过互评发现彼此的文化认知优势与不足,形成多方协同的评价体系,为跨文化意识培养提供科学的反馈与改进方向。
结语
小学英语教材是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重要载体,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跨文化价值,解决当前培养过程中的碎片化、浅层化、无评价等问题,是推动跨文化意识落地的关键。本文通过梳理教材内容、优化教学活动、构建评价机制提出实践策略,旨在帮助教师科学利用教材,让跨文化意识培养融入英语教学全过程。在实践中,教师需结合学生实际与教学需求动态调整策略,引导学生在理解中外文化差异中建立文化自信与国际视野,真正实现英语教学“语言与文化并重”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李红梅.小学英语教材中跨文化意识的挖掘与培养策略[J].基础教育参考,2023(10):58-61.
[2]王芳.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英语教材的跨文化教学实践[J].英语教师,2022(15):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