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渗透路径
徐雪珍
苏州工业园区车坊实验小学松涛校区
中华传统节日历经千年积淀,涵盖春节、端午、中秋等众多节日,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民俗习惯与精神追求,是培育民族认同感与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小学阶段是学生认知发展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语文课程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肩负着传递传统节日文化的重任。当前,部分小学语文课堂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关注不足,教学中存在文化渗透碎片化、表面化等问题,导致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停留在浅层,难以深入理解其文化内涵。因此,探索科学、有效的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渗透路径,不仅是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的需要,更是落实文化育人目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对培养具有文化自信的新时代少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渗透的重要意义
在小学语文课堂渗透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是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重要体现。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更要承担文化传承的使命,传统节日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活载体,能为语文教学提供丰富的文化素材,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感受文化魅力,实现知识学习与文化熏陶的有机结合。从学生发展角度来看,小学阶段是文化认知与情感培养的关键期,通过课堂渗透传统节日文化,能帮助学生了解节日的起源、习俗及背后的文化故事,如春节的团圆寓意、端午的爱国情怀,进而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逐步树立文化自信。此外,在小学语文课堂渗透传统节日文化,还能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打破单一的知识传授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与感染力,同时为学生后续的文化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助力其成长为兼具语言能力与文化素养的全面发展人才。
二、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渗透的构建
(一)筛选适宜渗透内容
筛选适宜的渗透内容是确保传统节日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渗透的关键。小学语文教材中虽包含部分与传统节日相关的内容,但较为零散, 学生特点进行系统梳理与补充。内容筛选要遵循贴合性原则,优先选择与教材课 ,避免选取过于复杂或晦涩的内容增加学生理解负担。同时, 同类型的传统节日,展现节日文化的多样性,又要挖掘节日背后的文化内 而非仅停留在习俗介绍层面。通过筛选优质内容,构建系统、适宜的传统节日文化教学资源体系,为课堂渗透提供有力支撑。
(二)优化渗透教学方法
优化教学方法是提升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渗透效果的核心。传统单一的讲授式教学难以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需结合小学生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优的特点,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可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语言描述、多媒体展示等方式营造节日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节日文化;也可运用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围绕节日文化主题展开讨论、交流,在互动中深化对文化的理解。此外,还可将诵读、绘画、写作等多种形式融入教学,将传统节日文化与语文技能训练相结合。优化后的教学方法需兼顾趣味性与教育性,既要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又要确保学生能在参与过程中深入理解节日文化,避免形式化教学,切实提升文化渗透的实效性。
三、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的具体渗透路径(一)依托课堂教学主阵地实现文化渗透
课堂教学是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渗透的主要场所,需充分结合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文化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在课文教学中,若遇到与传统节日相关的篇目,如描写春节的散文、抒发中秋情怀的诗词,教师应深入挖掘文中的节日文化元素,在讲解语言知识的同时,拓展介绍节日的背景故事、文化内涵,引导学生通过文本分析感受节日承载的情感与精神[1]。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可将与节日相关的汉字作为教学切入点,如“年”“粽”“月”等,讲解汉字的起源、演变与节日文化的关联,让学生在识字过程中接触传统节日文化。在口语交际与写作教学中,可围绕传统节日设计主题,如“我家的春节”“端午习俗分享”,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与所学文化知识进行表达与创作,使传统节日文化在语言实践中得到巩固与内化,实现文化渗透与语文能力培养的同步推进。
(二)借助课外延伸活动强化文化渗透效果
课外延伸活动是课堂文化渗透的重要补充,能进一步拓展学生对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与体验,强化渗透效果。教师可根据教学进度与节日时间,提前制定分层活动方案:在春节、端午等传统节日前 2-3 周,布置探究性作业,指导学生通过翻阅绘本、观看纪录片、采访祖辈等方式,梳理节日起源、特色习俗,用图画或短句完成简易探究手册;节日期间,联合家长发起“家庭文化实践”行动,鼓励学生参与包饺子、剪窗花、包粽子等活动,用录音或视频记录操作过程与内心感受。节后第一周,组织班级“节日文化分享会”,让学生上台展示探究手册、讲述实践故事,教师适时引导补充文化知识点,如春联平仄规律、端午驱疫文化内涵。此外,结合学校文化节,开展传统节日主题班会、手工作品展览,播放节日相关动画短片,让学生在多元活动中沉浸式感受节日文化魅力,将课堂所学转化为真实体验,深化文化认同,同时锻炼口语表达与逻辑思维能力。
(三)完善评价机制保障文化渗透质量
完善的评价机制是保障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渗透质量的重要手段,能及时发现渗透过程中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提升渗透效果。评价应突破传统的知识考核模式,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兼顾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可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中的参与度、表现情况,如课堂上对节日文化问题的回答积极性、课外探究活动的投入程度等,通过课堂观察、活动记录等方式收集评价信息[2];结果性评价可结合学生的语言实践成果,如与节日相关的作文、手抄报、口语表达视频等,评估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理解程度与运用能力。评价主体也应多元化,除教师评价外,引入学生自评与互评,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反思自身学习情况,增强自主学习意识。同时,评价标准需明确、具体,突出对文化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考量,通过科学评价引导教学方向,确保传统节日文化渗透落到实处,切实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结语
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渗透,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文化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对提升语文教学质量与学生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结合教学实际与学生特点,灵活运用各类渗透策略,不断探索创新,避免形式化、表面化的渗透方式,真正实现传统节日文化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未来,还需进一步研究传统节日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结合点,丰富渗透内容与方法,让传统节日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焕发活力,助力学生在语言学习中感受文化魅力,成长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与坚定文化自信的新时代少年。
参考文献
[1]王艳.中华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D 刊,2020(05):78-80.
[2]李红梅.传统节日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渗透路径探析[J].基础教育参考,2021(12):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