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赋能小学语文高段习作课堂新样态
杨奕
苏州工业园区文景实验学校
小学语文高段习作是衔接小学与初中写作的关键环节,承担着培养学生逻辑表达、情感抒发与创意构思能力的重要任务。当前统编版教材对高段习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但传统习作课堂仍存在“教”与“评”脱节、“学”与“评”分离的问题:教师教学目标与评价标准不一致,评价多集中于习作完成后且反馈单一,学生难以通过评价明确改进方向,习作兴趣与能力提升受限。“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强调教学目标、学习过程与评价活动的协同统一,为破解这一困境提供了思路。基于此,本文以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习作教学为载体,探究“教—学—评”一体化如何赋能高段习作课堂,构建目标清晰、过程互动、反馈及时的课堂新样态,助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一、“教—学—评”一体化与小学语文高段习作课堂的关联
“教—学—评”一体化以“目标导向、过程融合、反馈闭环”为核心,主张教学目标、学习活动与评价任务相互匹配,形成协同推进的育人体系。小学语文高段习作教学需兼顾“表达规范”与“创意个性”,要求学生在掌握写作方法的同时,学会自主反思与优化,这与“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高度契合。从逻辑关系来看,“教—学—评”一体化为高段习作课堂提供了精准的实施框架:教学目标为评价标准设定方向,评价活动嵌入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自主调控,反馈结果反哺教学优化与学习改进。这种闭环式体系能解决传统习作课堂“教得盲目、学得被动、评得滞后”的问题,让学生在明确目标、实时反馈中逐步提升习作能力,同时培养自主学习与批判性思维,符合统编版教材对高段习作“进阶性”与“实践性”的要求,是构建习作课堂新样态的核心支撑。
二、小学语文高段习作课堂实施“教—学—评”一体化的现存问题(一)教学目标与评价标准脱节,导向性不足
当前部分高段习作课堂中,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与评价标准缺乏内在关联,导致“教”与“评”方向偏离。教师多依据经验制定教学目标,侧重写作技巧的讲解,而评价标准仍停留在“语句通顺、结构完整”等基础层面,未与教学目标中的“情感表达、创意构思”等进阶要求对应。这种脱节使得评价无法精准衡量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也让学生难以通过评价明确学习重点,只能被动接受知识,无法形成“目标—学习—改进”的清晰路径,制约了习作能力的进阶发展,与“教—学—评”一体化的目标导向理念相悖。
(二)评价活动滞后于学习过程,互动性缺失
传统高段习作课堂的评价多集中于学生完成习作后,以教师批改、课堂点评的形式开展,属于“终结性评价”,缺乏对学习过程的动态关注。评价活动未嵌入习作构思、初稿撰写、修改完善等关键环节,无法及时发现学生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供指导。同时,评价主体以教师为主,学生缺乏自主评价与同伴互评的机会,难以参与到评价过程中,导致评价沦为单向反馈,无法激发学生的反思意识与参与热情,也无法形成“评价—改进—提升”的过程闭环,违背了“教—学—评”一体化的过程性要求。
(三)反馈内容笼统且缺乏针对性,改进性薄弱
在高段习作评价中,教师反馈多为“写得好”“需改进”等笼统表述,缺乏对学生习作具体问题的精准分析与改进建议。即使指出问题,也未结合学生的学习水平与习作特点提供可操作的优化方案,导致学生虽知晓自身不足,却不知如何改进。此外,反馈未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一刀切”的评价方式,无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使得评价难以有效反哺学习改进,也无法为教师调整教学提供精准依据,导致“教—学—
评”的闭环断裂,难以发挥一体化的育人价值。
三、“教—学—评”一体化赋能小学语文高段习作课堂新样态的实践(一)锚定目标与评价的一致性,构建“目标—评价”双导向体系
构建“目标—评价”双导向体系是实施“教—学—评”一体化的基础。以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推荐一本书”习作为例,教师需先依据教材要求明确教学目标:“能抓住书籍核心亮点,用具体事例说明推荐理由,表达真实感受”;再将目标拆解为可量化的评价标准,并制成评价量表提前呈现给学生[1]。同时,教学活动设计需围绕目标与评价标准展开,如通过“书籍亮点分享会”引导学生掌握提炼亮点的方法,结合评价量表中的“亮点提炼准确”标准进行即时点拨。这种“目标引领评价、评价反哺目标”的体系,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与评价维度,实现“教”与“评”的精准对接,为课堂新样态奠定基础。
(二)设计嵌入式评价活动,打造“过程—评价”互动型课堂
嵌入式评价活动能将“评”融入“学”的全过程,打造互动型课堂。在“推荐一本书”习作教学中,教师可分阶段设计评价活动:构思阶段,组织“同桌互评构思提纲”,让学生依据评价量表中的“亮点提炼”标准,互相检查提纲是否明确书籍核心价值;初稿撰写阶段,开展“小组互评初稿”,聚焦“事例具体”标准,通过“圈画具体事例+补充建议”的方式,帮助同伴完善内容;修改阶段,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改”,对照评价量表逐检查习作,填写“改进清单”。教师在此过程中巡回指导,针对学生评价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答疑,让学生在互动评价中深化理解、主动改进,构建“学中评、评中学”的课堂新样态。
(三)构建多元精准反馈机制,完善“反馈—改进”闭环式流程
多元精准反馈机制是实现“教—学—评”一体化闭环的关键。在“推荐一本书”习作教学中,反馈需兼顾“多元主体”与“精准内容”:教师反馈聚焦学生共性问题与个性亮点,如针对“事例不具体”的共性问题,在课堂上展示优秀范例并分析“如何用细节支撑推荐理由”,对个性亮点进行全班表扬;同伴反馈要求使用“优点+改进建议”的模式,避免笼统评价[2];家长反馈可结合学生在家阅读与写作的表现,补充“孩子是否主动分享书籍内容”等过程性信息。同时,教师需引导学生将各类反馈整理成“个人改进档案”,记录每次习作的问题与改进措施,定期回顾总结。这种多元精准的反馈机制,让学生获得全面且可操作的改进方向,教师也能通过反馈调整后续教学,形成“反馈—改进—提升”的闭环,推动习作课堂新样态持续优化。
结语
“教—学—评”一体化为小学语文高段习作课堂注入了新活力,通过目标与评价的一致、过程与评价的融合、反馈与改进的闭环,有效破解了传统课堂的困境。这一理念能让习作课堂从“教师主导”转向“学生主动”,从“终结评价”转向“过程互动”,切实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与综合素养。未来还需进一步探索不同习作主题下“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路径,不断完善评价工具与反馈方式,让高段习作课堂新样态更具针对性与实效性,为学生写作能力的长效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崔允漷.论“教—学—评”一体化[J].全球教育展望,2017,46(09):3-11.
[2]王崧舟.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路径[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20(Z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