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研究
付雨 殷永峰
山东天畅建设有限公司 山东淄博 255000
引言
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混凝土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其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到工程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当前,由于施工技术不规范、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导致混凝土施工质量参差不齐,亟须系统研究混凝土施工技术,以提升工程整体质量。
1 住宅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意义
1.1 结构质量
合理的配比可以确保混凝土的各项性能指标达到设计要求,如抗压强度、抗拉强度、抗渗性等。配比设计应根据工程的具体要求、施工条件以及所用原材料的性能进行优化。水泥、砂、石、添加剂等原材料的比例,直接影响到混凝土的整体性能。过多的水泥会导致混凝土脆性增加,过少则可能导致强度不足。适当的砂石比例有助于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减少其开裂和渗漏的可能性,因此精确的配比设计是混凝土质量的基础。先进的混凝土施工技术能够提高施工效率,同时保障施工质量。
1.2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在住宅建筑项目中,混凝土的生产和施工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能源和原材料,并产生一定的碳排放。随着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如何在混凝土施工中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环境污染,成为行业内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技术创新,如采用低碳环保的混凝土材料、优化混凝土配比、改善施工工艺等手段,能够有效降低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为推动建筑行业的绿色发展贡献力量。同时,混凝土施工技术的进步也促使建筑项目能够更好地融入自然环境,提升居住环境的舒适性与生态友好性。
2 混凝土施工技术及其要点
2.1 科学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
混凝土配合比是混凝土施工中最关键的设计之一。正确的配合比能够确保混凝土在使用过程中具备良好的强度和韧性,同时还能避免出现混凝土开裂、坍塌和损坏等问题。在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中,有几个重点需要考虑:(1)不同的混凝土使用地点和对象对配合比的要求也不同。例如,楼梯、通道等高流量的公共区域使用的混凝土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以确保其能够承受较大的荷载和使用量。而公共地下水库等特殊场合需要强化混凝土的耐水性。(2)要根据不同的建筑地点和要求来确定混凝土配合比的强度要求。通常情况下,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为20~60MPa。如果配合比的强度不能满足建筑设计的要求,则可能会出现品质问题。(3)在设计混凝土的配合比时,成本是一个很重要的考虑因素。如果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价格过高,建筑成本会大大增加,需要综合考虑。
2.2 搅拌运输控制
在搅拌过程中,必须确保所有原材料充分混合, 形成均匀一致的混凝土。搅拌时间应根据混凝土类型和搅拌机性能来确定,以防止过度搅拌 搅拌造成不均匀。 过程中,要采取措施减少混凝土的坍落度损失和温度升高,确保 。例如,在一项大型基础设施工程中,混凝土从搅拌站到浇筑地 运输。为了控制混凝土质量,项目团队采取了以下措施:根据混凝土类型和 确定了最佳搅拌时间为 120s,以确保混凝土均匀性。搅拌车在运输过程中保持低速旋转,以维持混凝土的均匀性和防止离析。
2.3 浇筑振捣控制
正确的浇筑顺序和振捣方式对于防止混凝土产生蜂窝、空洞等缺陷至关重要。浇筑时,应根据工程结构特点和混凝土性能,合理确定浇筑点和浇筑速度,避免混凝土离析和冷缝。振捣过程中,要确保振捣器插入深度和振捣时间适宜,既不能过浅或过短导致混凝土不密实,又不能过深或过长造成混凝土离析。以某桥梁工程的混凝土浇筑为例,施工团队采用分层浇筑的方法,每层厚度控制在30cm 以内。在浇筑过程中,严格控制混凝土的下落高度不超过 2m,以减少混凝土的冲击力。振捣时,使用高频振动棒,插入深度控制在棒长的 3/4 ,振捣时间约15~20s,直至混凝土表面出现浮浆且不再显著下沉为止。
2.4 灌浆技术的应用
在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中,灌浆技术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其应用将直接影响建筑物的耐久性。比如,某高层住宅工程采取新型灌浆技术,保证了工程的质量。在前期工作中,对所有的模板、预埋件与管线进行检测,确保其满足设计需要,并进行了准确的安装。并设计混凝土框架与支架系统,经过专门的测试,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及承载力能够满足建筑工程的施工要求。在原材料的制备上,对原材料如水泥等进行严格的管理,并经实验室检测,保证每一批原材料都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尤其在掺合料方面,依据混凝土性能需求,对其配合比进行了精密配合,以期达到最优的力学性能。在浇筑过程中,采取分散布料的方法,可以有效地防止混凝土在模具和钢筋骨架内部的集中堆积,降低了由于局部应力过大而造成的质量风险。针对浇筑高度大于 2m的区域,采取串筒等技术,有效地降低了浇筑高度,确保了凝土的密实度和均匀性。通过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保证在规定的工期内进行混凝土的浇筑,从而有效地解决了由于工期过久而引起的裂缝问题。为确保各层混凝土的粘结性能,两次浇筑的时间应严格控制在 2 个小时之内。在振捣时,针对混凝土性质及浇筑部位的特性,对振捣的频率与时间进行适当的调节,保证混凝土表面无气泡,从而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与强度。
2.5 养护方式与时间控制
高强混凝土由于水胶比低且干缩性较强,使得其抗裂性能相对敏感,故而需要开展有效的早期养护工作。在本工程里,当混凝土浇筑完毕之后的2h 之内,便及时覆盖湿麻袋,同时进行细雾喷淋操作,养护起始时间严格控制在混凝土终凝之前,以此来保证其表面的温湿环境处于稳定状态,防止塑性收缩裂缝的产生。连续进行洒水养护的周期不得少于14 天,其中前7 天属于重点控温阶段,温度要维持在15 至25℃这个区间范围内,湿度不能低于85%,在部分迎风面或者日照强烈的区域,还额外设置了遮阳网来辅助养护,避免表面出现过快失水的情况,监测所得到的数据说明,采用此种养护策略之后,混凝土表层与内部的强度发展变得更为均匀,28 天抗压强度的实测值平均可达到68MPa,该数值高于设计要求,并且结构表面并未出现十分突出的裂缝,养护效果较为良好。
结束语
综上,混凝土施工技术在住宅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不仅直接影响建筑的耐久性与安全性,还关系到施工成本的控制与工期的管理。然而在实际施工中,仍然存在诸多困境和挑战,例如混凝土的质量波动、施工技术的不稳定性以及施工管理不完善等。为此,建筑企业应采取一系列有效对策,包括优化混凝土配比,合理选择施工设备,提升施工人员的技术能力,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监管等。通过多方面的改进和技术创新,住宅建筑工程的混凝土施工技术必将更好地服务于建筑行业的发展,提高工程的质量与效率,为城市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汪朋.住宅建筑工程混凝土后浇带施工技术研究[J].居舍,2024(33):28-31
[2]陈悦斌.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研究[J].房地产世界,2024(20):131-133
[3]徐世华,韩冰,赵娜,等.住宅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探究[J].居舍,2024(26):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