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教育中的人文关怀教育研究
朱棋岭 王一倩
山东英才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 250000
引言:
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护理服务已从“疾病治疗”延伸至“身心照护”,人文关怀成为衡量护理质量的核心指标之一。护理教育作为护理人才培养的源头,需强化人文关怀教育,帮助学生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研究护理教育中人文关怀教育的实施路径,对弥补当前护理人才人文素养短板、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护理教育中人文关怀教育的核心价值内涵
1.1 尊重患者
尊重患者是人文关怀教育的首要内涵,核心是培养护理学生“平等对待、维护尊严”的意识与能力。一方面,需引导学生尊重患者的个体差异,包括年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病情隐私等,例如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患者,能理解其对护理方式的特殊需求;另一方面,需培养学生维护患者自主权的意识,在护理操作前主动向患者解释目的与流程,尊重患者的选择意愿,避免因“专业权威”忽视患者的主观诉求。
1.2 共情理解
共情理解是护理学生感知并回应患者情绪需求的关键能力,也是建立护患信任关系的核心。人文关怀教育需通过系统培养,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既能通过患者的语言、表情、肢体动作捕捉其潜在情绪,又能以恰当的方式回应,而非仅关注生理症状的处理。同时,需引导学生理解患者的处境困境,避免以“客观理性”为由忽视患者的情感需求。
1.3 责任担当
责任担当是人文关怀从“理念”走向“行动”的桥梁,包括对患者健康的责任、对护理质量的责任。人文关怀教育需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一是主动关怀意识,如主动关注患者的生活需求、主动发现护理中的细节问题;二是风险承担意识,在面对护理疑问或潜在风险时(如患者病情突然变化),能及时沟通、积极应对,而非回避或推诿;三是持续改进意识,通过反思护理过程中的不足,不断优化服务,以更高标准满足患者需求。
二、护理教育中人文关怀教育的现存问题
2.1 课程体系失衡
当前护理教育课程多以“专业知识与技能”为核心,人文关怀相关课程存在“占比低、碎片化”问题。一方面,人文类课程(如护理伦理学、护理心理学、医患沟通学)的课时占比普遍低于 10% ,远低于基础医学、临床护理课程;另一方面,课程内容与护理实践结合不紧密,多侧重理论知识讲解(如伦理原则、心理学概念),缺乏针对临床场景的人文关怀实操指导(如如何安抚临终患者、如何与情绪激动的患者沟通),导致学生“懂理论、不会应用”。
2.2 教学方法单一
人文关怀教育的实践性强,需通过体验式教学帮助学生内化理念,但当前教学方法仍以“教师讲授”为主,缺乏互动与体验环节。例如,护理心理学课程多通过 PPT 讲解情绪管理理论,未设置模拟沟通场景;护理伦理学课程多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应该怎么做”,但未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感受患者的真实处境。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也无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人文关怀的技巧,导致人文关怀理念难以真正融入学生的职业认知。
2.3 评价体系缺失
当前护理教育评价多聚焦“专业知识掌握度”与“操作技能熟练度”,缺乏针对人文关怀素养的系统评价机制。一方面,评价内容未覆盖人文关怀能力,如期末考试、技能考核中几乎不涉及“沟通技巧”“共情能力”“责任意识”的考核;另一方面,评价方式单一,即使部分课程纳入人文关怀评价,也多依赖教师主观打分(如课堂表现评分),缺乏客观、可量化的评价指标(如患者满意度模拟测评、沟通效果评估),难以准确衡量学生的人文关怀素养水平,也无法为教育优化提供有效反馈。
三、护理教育中人文关怀教育的实践优化路径
3.1 优化课程体系
以“全周期、强关联”为原则重构课程体系,提升人文关怀教育的比重与实用性。一是增加核心人文课程课时,将护理伦理学、护理心理学、医患沟通学等课程的课时占比提升至 15%-20% ,确保学生系统学习人文关怀理论;二是推动人文教育与专业课程融合,在基础护理、内科护理、外科护理等专业课程中融入人文案例(如术后疼痛护理中的人文沟通技巧、老年护理中的尊严维护方法),让人文关怀理念贯穿专业学习全程;三是增设实践导向的人文课程模块,如“临床人文关怀实训课”“护患沟通模拟课”,聚焦临床真实场景,提升学生的实操能力。
3.2 创新教学方法
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在实践中内化人文关怀理念。一是引入角色扮演教学,设置“患者焦虑疏导”“临终关怀沟通”“医患冲突化解”等模拟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护士、患者、家属,通过亲身体验感受不同角色的需求与情绪,提升共情能力;二是开展临床人文见习,组织学生进入医院陪护患者(如协助慢性病患者康复、陪伴孤独的住院老人),在真实护理场景中观察资深护士的人文关怀实践,积累实战经验;三是运用案例教学与反思教学结合的方式,通过分析真实人文护理案例(如优秀护士的关怀事迹、护理纠纷中的人文缺失问题),引导学生反思“如何更好地践行人文关怀”,深化理念认知。
3.3 完善评价体系
构建“多维度、重实践”的人文关怀素养评价体系,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一是明确评价内容与指标,从“尊重意识”“共情能力”“沟通技巧”“责任担当”四个维度设置具体指标,如“尊重意识”可通过“是否保护患者隐私”“是否尊重患者选择”衡量,“沟通技巧”可通过“是否有效倾听患者诉求”“是否用通俗语言解释护理方案”衡量;二是丰富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结合的模式,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见习记录、角色扮演效果,终结性评价采用“模拟护患沟通考核”“人文关怀案例分析答辩”等方式,同时引入“患者模拟人评价”(由标准化病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表现打分),确保评价客观全面;三是强化评价结果应用,将人文关怀素养评价结果与学生的评优评先、临床实习分配挂钩,激励学生主动提升人文素养,同时根据评价反馈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
结论:
人文关怀教育是护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价值在于培养护理学生的尊重意识、共情能力与责任担当,为后续临床护理服务奠定人文基础。当前护理教育中人文关怀教育存在课程失衡、方法单一、评价缺失等问题,需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评价机制逐步解决。
参考文献:
[1]陈小娟.人文关怀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J].赣南医学院学报,2021(5).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