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非遗保护视角下民歌在音乐教育中的传承策略
晓红
内蒙古民族大学音乐学院 028000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民歌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地域特色与历史记忆。在现代文化冲击下,民歌传承面临困境。音乐教育是文化传承的关键阵地,从非遗保护视角探讨民歌在音乐教育中的传承策略,有助于激发民歌活力,让这一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实现可持续发展。
1 非遗保护视角下民歌在音乐教育传承研究意义
在非遗保护的时代语境下,深入探究民歌于音乐教育中的传承意义深远且多元。民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构成,是特定地域历史、文化、民俗的鲜活载体,其独特的旋律、歌词与演唱风格,凝聚着民族的情感记忆与智慧结晶。将民歌融入音乐教育,能为音乐教育注入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教学内容与形式,打破传统音乐教育单一化局面,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提升其对多元音乐文化的理解与鉴赏能力。从非遗传承层面看,音乐教育具有普及性与持续性特点,借助系统的教育体系,能让民歌在更广泛的人群中传播,尤其是培养青少年对民歌的兴趣与热爱,为非遗传承培育新生力量,解决传承断层问题。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对民歌进行创新演绎与改编,能赋予其时代气息,使其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增强非遗的生命力与适应性。
2 非遗保护视角下民歌在音乐教育传承中面临的挑战
2.1 民歌文化认知断层阻碍教育融入
在非遗保护视野下,民歌于音乐教育传承面临的首要挑战源于文化认知的断层。现代社会文化多元且快速变迁,主流文化与流行文化占据主导地位,民歌所承载的传统地域文化、民俗风情与生活方式,与当代社会生活存在一定距离。年轻一代成长于数字化、全球化环境中,对传统民歌的文化内涵、历史背景及艺术价值缺乏深入了解与情感共鸣。音乐教育在引入民歌时,若学生对其文化根基缺乏认知,便难以真正领会民歌的独特魅力,易将民歌视为陈旧、过时的艺术形式,产生抵触情绪。
2.2 专业师资匮乏制约传承质量
专业师资的匮乏是民歌在音乐教育传承中面临的又一关键挑战。民歌具有独特的演唱技巧、音乐风格与文化语境,其传承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师。当前音乐教育领域,熟悉民歌艺术且掌握科学教学方法的专业教师数量有限。多数音乐教师接受的是现代音乐教育体系培养,对传统民歌的研究与学习相对不足,在演唱技巧、音乐分析以及文化解读等方面存在短板。即便有部分教师致力于民歌教学,也因缺乏系统培训与专业指导,难以准确把握民歌的精髓,无法将民歌的独特魅力生动地传授给学生。专业师资的匮乏直接导致民歌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学生难以获得全面、深入的民歌学习体验,影响其对民歌的掌握程度与传承能力,制约了民歌在音乐教育中的高质量传承。
2.3 教材资源不足限制教学开展
教材资源的不足严重限制了民歌在音乐教育传承中的广泛开展。目前,市场上针对民歌音乐教育的教材数量有限,且质量参差不齐。现有教材大多侧重于民歌知识的简单介绍与曲目的罗列,缺乏系统性、科学性与针对性。在内容编排上,未能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学习需求,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教材中对民歌的文化背景、艺术特色及演唱技巧等方面的阐述不够深入全面,学生难以从中获取丰富的知识信息。与教材配套的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也十分匮乏,无法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学习素材,不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感受民歌的魅力。教材资源的不足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有力的支撑,难以设计出丰富多样、富有成效的教学活动,影响了民歌在音乐教育中的普及与传承效果。
3 非遗保护视角下民歌在音乐教育中的传承策略
3.1 构建多元文化认知体系,深化民歌理解
在非遗保护视角下,为推动民歌在音乐教育中的有效传承,需构建多元文化认知体系。民歌深深扎根于特定地域的历史、民俗与生活之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音乐教育应突破单一音乐知识传授的局限,将民歌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中进行解读。通过开设专题讲座、文化研讨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民歌诞生地的地理环境、社会结构、宗教信仰以及传统节庆等,让学生明白民歌是如何在这些文化元素的滋养下形成独特风格与内涵的。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查阅资料、开展实地调研,亲身体验民歌所蕴含的文化氛围。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资源,如纪录片、影视作品等,以生动直观的方式展现民歌背后的文化故事,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民歌文化的立体认知。当学生对民歌文化有了全面深入的理解,便能从内心深处产生对民歌的认同与热爱,从而更主动地投入到民歌的学习与传承中,使民歌在音乐教育中真正实现文化价值的传递。
3.2 强化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传承能力
专业师资队伍是民歌在音乐教育中传承的关键力量。音乐教育领域熟悉民歌艺术且具备专业教学能力的教师相对匮乏,强化师资队伍建设迫在眉睫。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加大对现有音乐教师的培训力度,定期组织民歌专题培训活动,邀请民歌领域的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等进行授课,传授民歌的演唱技巧、音乐理论以及文化解读等方面的知识,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鼓励教师深入民间,向民歌传承人拜师学艺,亲身感受民歌的原生态魅力,掌握最纯正的演唱方法和表演风格。建立激励机制,对在民歌教学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与创造性。通过这些措施,打造一支既懂音乐教育规律又精通民歌艺术的专业师资队伍,为民歌在音乐教育中的传承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确保民歌教学的高质量开展。
3.3 开发丰富教材资源,优化教学内容
丰富多样的教材资源是民歌在音乐教育中传承的重要支撑。适用于音乐教育的民歌教材资源相对不足,且内容不够完善。需要组织专业力量开发系统、全面的民歌教材。教材应涵盖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民歌,从经典曲目到新兴作品,从简单的儿歌到复杂的叙事长歌,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内容编排上,不仅要包含民歌的曲谱、歌词,还要深入解读民歌的文化背景、艺术特色以及演唱技巧等,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学习指导。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配套的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教材资源,将抽象的音乐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视听内容,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与互动性。鼓励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特点,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与整合,设计出富有创意的教学方案,使民歌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民歌在音乐教育中的有效传承与创新发展。
结束语
从非遗保护视角出发,将民歌融入音乐教育意义重大且势在必行。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师资建设等多元策略,能为民歌传承搭建坚实平台。让民歌在音乐教育中扎根生长,不仅能让传统文化得以延续,更能培育大众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热爱。
参考文献
[1]谢汶露.民族文化视域下羌族民歌在小学音乐教育中传承现状的调查研究[D].成都大学,2025.
[2] 闻婕, 单宏健. 基于非遗保护视角探究江苏民歌在音乐教育中的传承策略[J].当代音
乐,2025,(02):84-86.
[3]张晨俊.非遗(民歌类)进校园教学案例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2024.
[4]李璐伶.非遗保护传承背景下民歌在中学音乐课堂的教学实践——评《音乐教育的意义与价值探
秘》[J].教育发展研究,2023,43(24):85.
[5]王文洁.传承人的文化选择[D].南京艺术学院,2022.作者信息: 晓红,女 (1967.9-) ),蒙古族,籍贯: 通辽市科左后旗,教授,研究生导师,研究方
向: 音乐教育,声乐教学与演唱课题来源: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 2019 年度艺术专项课题课题名称: 《蒙古族民歌资源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课题批准号: NGHYS20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