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污水污染场地的环境风险与岩土工程稳定性联合评价及修复优化
余婷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湖北武汉 430021
关键词:生活污水污染场地;环境风险;岩土工程稳定性;联合评价;修复优化
引言
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加速,生活污水排放量持续攀升,因污水管网破损、非法排放等原因导致的场地污染问题日益凸显。生活污水中含有的有机物、重金属、病原微生物等污染物,不仅会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威胁生态环境安全与人体健康,还会改变岩土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影响岩土工程稳定性,引发地基沉降、边坡失稳等问题。传统的环境风险评估与岩土工程稳定性分析相互独立,缺乏系统性关联,难以全面反映场地的真实状况,导致修复方案针对性不足。因此,开展生活污水污染场地的环境风险与岩土工程稳定性联合评价及修复优化研究,对科学评估场地风险、制定合理修复策略、保障生态与工程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生活污水污染场地评价与修复现状及问题
(一)评价体系割裂
当前生活污水污染场地的评价工作中,环境风险评估与岩土工程稳定性分析各自为政。环境风险评估侧重于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及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而岩土工程稳定性分析主要关注岩土体的力学性能和工程承载能力。两者在指标选取、评价方法和数据共享等方面缺乏有效衔接,未考虑污染物与岩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无法准确揭示场地环境风险与岩土工程稳定性的内在联系,导致评价结果难以全面指导修复工作。
(二)修复技术单一
在生活污水污染场地修复过程中,修复技术的应用较为单一。环境修复多采用传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如土壤淋洗、化学氧化和微生物降解等,重点解决污染物去除问题,忽视了污染对岩土工程性质的影响。岩土工程加固技术则主要针对未受污染场地的常规问题,未能充分考虑污染环境下岩土体的特殊性质,难以同时满足环境治理和岩土工程稳定的双重需求,使得修复效果大打折扣。
(三)协同机制缺失
生活污水污染场地的治理涉及环境科学、岩土工程、工程管理等多个领域,需要多学科、多部门协同合作。然而,目前相关工作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环境修复团队与岩土工程团队之间沟通不畅,信息共享不足,在修复方案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各自为战。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企业等主体间职责划分不明确,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导致修复工作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难以形成治理合力。
二、生活污水污染场地联合评价及修复优化路径
(一)构建联合评价体系
构建联合评价体系是实现科学评估的基础。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将环境风险指标与岩土工程稳定性指标有机结合。环境风险指标涵盖污染物的毒性、迁移性、持久性等,岩土工程稳定性指标包括岩土体的强度、压缩性、渗透性等参数。采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多种方法,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和数值模拟技术,对场地进行多维度、动态化评价。通过联合评价,全面分析污染物对岩土体性质的影响,以及岩土工程变化对环境风险的反馈,为修复决策提供准确依据。
(二)创新修复技术融合
创新修复技术融合是提升修复效果的关键。研发环境修复与岩土工程加固一体化技术,如在生物修复过程中,利用微生物代谢产物改善岩土体的力学性能;在化学氧化修复时,选择对岩土体影响较小的氧化剂,并结合注浆加固技术同步提高岩土体强度。同时,根据不同场地条件和污染特征,优化修复技术组合,采用物理 - 化学联合修复、生物 - 岩土协同加固等复合技术方案,实现环境风险降低与岩土工程稳定性提升的双重目标。
(三)完善协同管理机制
完善协同管理机制是保障修复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建立跨学科、跨部门的协同工作平台,明确环境、岩土、管理等各专业团队的职责与分工,促进信息共享与技术交流。在修复方案制定阶段,组织多学科专家进行联合论证,确保方案兼顾环境治理和岩土工程稳定需求。在实施过程中,加强沟通协调,建立定期会议制度和问题反馈机制,及时解决修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高修复工作的整体效率。
(四)强化监测与预警
强化监测与预警是保障修复效果和场地安全的重要手段。在修复前,建立场地环境与岩土工程监测网络,实时监测污染物浓度变化和岩土体力学性能指标。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环境风险与岩土工程稳定性预警模型,提前预测可能出现的环境风险和岩土工程问题。修复过程中,根据监测数据及时调整修复方案和施工参数,确保修复工作达到预期效果。修复后,持续开展长期监测,评估修复效果的持久性和场地的稳定性,为场地后续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三、生活污水污染场地修复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一)面临的挑战分析
生活污水污染场地修复面临诸多挑战。技术层面,新型污染物的处理技术和环境岩土一体化修复技术尚不成熟,现有技术难以满足复杂污染场地的修复需求。成本层面,修复工作涉及环境治理、岩土工程加固等多个环节,技术设备、材料和人工费用高昂,资金投入大,而场地修复后的经济效益不明显,导致修复资金短缺。管理层面,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不完善,部门间职责交叉、协调困难,缺乏统一的监管和考核机制,影响修复工作的推进和质量保障。
(二)应对策略制定
为应对上述挑战,需制定针对性策略。在技术创新上,加大科研投入,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联合攻关,重点突破新型污染物处理、环境岩土一体化修复等关键技术。加强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提升我国污染场地修复技术水平。成本控制方面,优化修复方案设计,通过技术比选和方案优化降低修复成本;探索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立污染场地修复基金,缓解资金压力。管理改革上,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明确各部门职责,建立统一的协调管理机构,加强监管和考核,提高修复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
(三)建立长效保障机制
建立长效保障机制是确保修复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政府部门应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污染场地修复。加大对修复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的投入,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修复技术成果转化。行业协会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学术交流和行业自律活动,促进修复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同时,建立污染场地修复后评估和监管机制,确保修复效果的长期稳定,实现生活污水污染场地的可持续治理。
结束语
生活污水污染场地的环境风险与岩土工程稳定性联合评价及修复优化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关乎生态环境安全与工程建设稳定。通过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构建联合评价体系、创新修复技术融合、完善协同管理机制等路径,积极应对技术、成本、管理等方面的挑战并建立长效保障机制,能够实现对生活污水污染场地的科学评价与高效修复。尽管在推进过程中会遇到诸多困难,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政策支持的持续加强和各方的共同努力,生活污水污染场地的治理工作必将取得显著成效,为建设绿色、安全的人居环境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文国, 苏小红, 汤晓玉, 侯远青, 胡启春. 生活污水污染场地的环境风险与岩土工程稳定性联合评价及修复优化 [J].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3, 29 (02): 191-196.
[2]卢再亮, 李九玉, 姜军, 徐仁扣. 生活污水污染场地的环境风险与岩土 工 程 稳 定 性 联 合 评 价 及 修 复 优 化 [J]. 环 境 科 学 , 2012, 33 (10):3585-3591.
[3]王宇, 袁涛, 胡江泳. 生活污水污染场地的环境风险评价[J]. 环境科学, 2009, 30 (06): 1716-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