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推荐时代数字影视 IP 的粉丝经济转型:从 UGC 到AIGC 的参与式生产
常梓涵
天津传媒学院
一、引言
随着移动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算法推荐成为数字内容分发核心机制,改变了媒介消费与文化生产逻辑。数字影视 IP 粉丝经济正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生产”,UGC 曾是 IP 价值放大关键引擎,而 AIGC 的爆发式发展为粉丝经济注入新变量。当前,IP 商业价值转化面临算法导致的 “信息茧房” 和 AIGC 引发的版权、同质化等挑战。本文探讨参与式生产转型中IP 消费转化路径与风险,旨在深化理论认知并为商业化运营提供参考。
二、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框架
(一)数字影视 IP 以数字技术为载体,涵盖网络剧、动画等形态,具有强互动性(如弹幕)、跨媒介延伸(向游戏等领域)、数据驱动(优化生产传播)及粉丝共创(UGC/AIGC 构成价值)等特征,是具备可延展性与商业价值的影视内容及衍生符号。
(二)粉丝经济以情感认同为核心,算法推荐时代,其转型体现为生产主体从专业主导转向 PGC、UGC、AIGC 协同,消费场景从内容消费拓展至多元形态,价值链条因算法将粉丝注意力等转化为数据资产而重构。
(三)参与式生产理论源于亨利・詹金斯的参与式文化,随技术发展历经三阶段:UGC 阶段为情感驱动的非专业创作;PGC+UGC 阶段是专业与粉丝合作,UGC 向商业化发展;AIGC+UGC 阶段,AI 辅助或自主生产,粉丝转向创意指导,形成技术赋能型生产。
三、UGC 时代的粉丝生产与消费转化逻辑
(一)UGC 在粉丝经济中的核心作用 在算法推荐尚未普及的 Web2.0 时代,UGC 是粉丝参与数字影视 IP 生产的主要方式。粉丝通过 UGC 表达对 IP 的认同,如《镇魂》粉丝创作的同人图文,形成强烈的圈层凝聚力,推动周边产品、线下活动的消费;UGC 丰富了 IP 的内容层次,如《甄嬛传》的“弹幕文学”成为二次传播的核心卖点,吸引新用户入坑,带动平台会员订阅;粉丝在创作中暴露的偏好(如角色 CP、剧情走向)为 IP 方提供消费洞察,如《山河令》根据粉丝反馈推出限定周边礼盒。
(二)UGC 驱动的消费转化路径
1.圈层传播→破圈扩散:粉丝通过微博超话、B 站等平台形成 UGC 内容池,经算法推荐触达非粉丝群体,如《隐秘的角落》“爬山梗”的二次创作从圈层扩散至大众,带动剧集点播量与原著小说销量;
2.情感认同→消费忠诚:UGC 创作强化粉丝的“产消者”(Prosumer)身份,使消费行为成为身份认同的表达,如《魔道祖师》粉丝购买正版周边以区分“真爱粉”与“路人粉”;
3.共创参与→价值变现:部分优质 UGC 被 IP 方采纳并商业化,如《全职高手》将粉丝绘制的角色插画纳入官方周边,形成“创作-消费”闭环。
(三)UGC 模式的消费转化局限
1.内容质量参差不齐:非专业创作导致 UGC 同质化严重,如大量重复的“混剪”视频难以形成持续消费吸引力;
2.商业化变现困难:多数 UGC 因版权问题无法直接商业化,如同人小说的出版常面临法律风险;3.流量分配不均:在算法推荐初期,头部 UGC 内容占据大量流量,中小创作者缺乏曝光,制约整体生态活力。
四、AIGC 对粉丝参与式生产的重构
(一)AIGC 技术在粉丝生产中的应用场
AIGC 技术(如 ChatGPT、Midjourney 等)通过自然语言处理、图像与视频生成能力,拓展了粉丝创作边界:一是快速生成表情包、插画等内容,如用 Midjourney 绘制《长相思》角色插画;二是个性化创作定制剧情或续写结局,如同 ChatGPT 续写《三体》番外;三是跨媒介转换,如将《庆余年》AI 改编为互动小说;四是 AI 驱动虚拟偶像互动,如《狐妖小红娘》的 AI 主播“涂山苏苏”。
(二)AIGC 对消费转化的赋能效应
AIGC 通过四大路径赋能消费转化:提升生产效率,如 AI 一键制作《繁花》高光混剪加速传播;创新消费场景,如定制化 IP 壁纸满足专属需求;释放数据价值,通过创作关键词分析优化周边开发;加速商业闭环,如 AI 设计服饰草图经投票后量产。
(三)AIGC 引发的消费转化新矛盾
AIGC 带来三重核心矛盾:创作主体性消解,AI 内容弱化粉丝情感劳动价值;版权边界模糊,衍生作品易引发法律纠纷;算法依赖风险,低俗化二创可能损害 IP 核心价值。
五、算法推荐机制下 IP 消费转化的新特征
(一)算法重塑粉丝生产生态。通过“用户画像-内容匹配-反馈优化”闭环重构生产与消费关系:精准匹配依托用户行为数据推送 UGC/AIGC 内容,如抖音将《长安十二时辰》AI 解说推给历史剧爱好者;流量分配以点赞、完播率等指标决定曝光,催生“数据驱动型生产”;圈层破壁打破垂直领域壁垒,如《中国奇谭》AI 二创吸引非动画爱好者。
(二)消费转化呈现新特征。即时性转化缩短决策链路,如 AI 生成的《黑镜》VR 游戏预告可直接点击购买;场景化消费依场景推荐适配内容,如健身时推送《灌篮高手》运动周边;数据化信任借“热门推荐”等增强消费信心;参与式消费通过创作数据与消费行为关联深化,如按互动量给予折扣。
(三)算法推荐存在潜在风险。信息茧房推送同质化内容,可能掩盖IP 多元价值,如过度推送《人世间》搞笑二创忽略其内涵;消费异化导致粉丝为流量盲目消费;理性计算弱化粉丝与 IP 的情感连接。
六、优化 IP 消费转化的策略路径
(一)构建 UGC 与 AIGC 协同生态。分层赋能创意与标准化内容,前者鼓励 UGC 深度创作,后者用 AIGC 高效生产;提供轻量化 AI 工具降低创作门槛,保留用户创意主导权;建立“创作贡献值”体系,综合两种内容价值给予奖励。
(二)平衡算法效率与人文价值。优化算法,加入“文化价值权重”避免低俗化传播;设专业团队审核高流量内容,纠正偏离IP 核心价值的创作;允许用户调整推荐参数,避免信息茧房。
(三)完善版权保护与利益分配。明确 AIGC 版权规范,衍生创作需获 IP 方授权,用户享署名权与有限使用权;对商业化内容建立分成制度;用区块链存证创作过程与权利归属。
(四)强化 IP 核心价值坚守。IP 方定期发布“创作指南”,明确价值观与边界;通过线下活动等强化粉丝与 IP 的情感纽带;鼓励基于 IP 深层文化价值的创作,避免单纯流量化表达。
七、结论与展望
算法推荐时代,数字影视IP 粉丝经济正从 UGC 向 AIGC 转型,参与式生产的主体、方式与逻辑发生显著变化。这一演进既带来生产效率提升、消费场景创新等机遇,也引发创作主体性消解、版权争议等挑战。实现IP 消费转化,需以算法为工具,构建 UGC 与 AIGC 协同生态;以 IP 核心价值为锚点,平衡技术与情感;以制度创新保障版权与利益分配。未来“人机共创”将成趋势,需关注技术伦理与商业价值平衡。本文局限在于缺乏具体 IP 量化分析,未来可探究粉丝消费偏好差异以优化策略。
参考文献:
1.亨利•詹金斯:《文本盗猎者:电视粉丝与参与式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年。
2.喻国明:《算法革命:智能化时代的媒介逻辑与传播伦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
3.邵培仁:《数字时代的IP 经济与粉丝文化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20 年。
4.相关学术期刊论文:《现代传播》《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中关于 AIGC、粉丝经济的最新研究。
本文系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资助课题名称:《基于乡村振兴下的数字影视 IP 孵化》(编号 202513659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