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水利工程建设全过程管理与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作者

王娇

凌海市余积镇人民政府 辽宁省锦州市 121200

引言

水利工程对于我国水资源的调配、社会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为积极响应“双碳”战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亟须超脱传统粗放化发展状态,向系统化管理模式、绿色化发展的方向转变。近来年,在全球范围内已有诸多对工程项目管理以及生态文明的科研实践,仍存在缺乏理论实践应用、法规系统不健全等现象。国内多数水利工程由于项目管理缺失、信息流通不畅、环境保护片面化以及效益评估单一等现象导致其长期效益以及发展能力不强。

1 水利工程建设全过程管理的理论基础与价值取向

全过程管理是现代工程项目管理的产物,是基于全过程系统性和集成性的特点来实现,是应用到水电建筑物建设过程中的全流程、对全过程各阶段进行系统集成化管理的一种方法和理念,在过程控制中突出“事先预防问题、实时跟踪、动态反应”的全过程闭环式循环管理方法,是对项目进行流程分割式的管理工作。相对于对过程环节割裂的局部化管理,全过程管理可最大限度优化调配资源, 生更高的管理效能。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综合项目管理理念既考虑项目经济效益与项目质量等级,更强调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的义务与责任。如规划设计要考虑地区水资源的负荷及环境承载力;施工中重视应用绿色建筑技术;运维中优化调配和修复生态。

2 水利工程建设全过程管理的现实困境与制约因素

2.1 管理体系分割导致的协调不足

现有的开发水资源管理结构仍有很鲜明的割裂性。参与该项目各个组织,包括开发者、设计机构、施工单位、监督人员和政府部门的监控部门,没有一个良好的信息互通和协同工作的系统,有可能会引发建设项目中的岗位不清晰和责任移交问题。各个阶段之间缺乏数据交流和信息同步,导致目标计划与实施脱轨,而且也不能就项目情况进行检查并监控质量。对于规模较大的大型或调水工程等,往往在工程施工进度上与计划脱节,监督滞后于工程实际过程的误差,不能实时修复,这一松散的管理方式不仅影响了项目的实施,也给项目品质、安全和环保埋下了隐患;而且分散的管理不利于开展全面管理,项目不能够实现有效的全过程管理方式。

2.2 环境保护与工程建设的矛盾突出

虽然不可能实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生态环境破坏的“零存在”,但我们要重视其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例如满足施工进度和控制工程造价的需求而忽视水土保持措施、湿地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使得生态环境遭受破坏,降低了环境承载能力。例如由于某些小型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生态下泄量不足造成的河流生态破坏间接影响了鱼类资源和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国家虽然近来出台了很多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和技术标准,但环保的方式有时却比较软,一般都是走个形式,而且因为建设工程的评价体系相对落后,无法实时监测和跟踪,使得我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识别不够及时,投入成本也高。

2.3 全生命周期成本与效益评估不足

虽然水利工程是个系统工程,投资大周期长。但是传统的施工方法都只是在工程建设环节对财务成本的控制,忽略工程施工全过程的成本效益控制,往往是注重投资建设过程中的财务投入和进度,轻视后续的运行维护成本、补偿环境保护的财务以及长期的社会效益的影响。例如一些水利工程前期建设成本低,后期没有运行费用导致效率低下而不能启用。项目阶段性的投资收益和立项招标缺乏项目全周期综合经济效益评估,在立项决策中对项目社会环保成本综合评估不足,出现“以投资建设为主的管理忽略”的倾向,影响项目长期性的利益及资源充分利用及项目风险预防。因此,项目全周期费用控制、收益评估的方法体系尚待制定。

3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利工程建设全过程管理路径

3.1 构建一体化全过程管理制度与平台

为破解管理分割问题,有必要建立统一的一体化全过程管理制度与信息平台。通过跨部门协同机制,实现规划、设计、施工、监理及运维等环节的有机衔接。信息化平台可整合工程进度、质量控制、资金流向与环境监测等数据,推动工程全链条透明化管理。基于大数据、物联网和 GIS 等技术,能够实现动态监控和风险预警,提升工程决策的科学性与执行的有效性。同时,应明确各主体责任边界,建立可追溯的责任链条,确保管理制度的刚性执行。通过这种一体化制度与平台建设,可以有效打破传统管理割裂的弊端,形成全流程、全要素、全覆盖的综合管理格局。

3.2 推动绿色施工与生态修复并行机制

绿色施工是水利工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在工程建设中,应广泛应用节能降耗的新技术与环保材料,推广装配式施工和节水工艺,减少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扰动。同时,必须建立工程建设与生态修复并行的机制,在施工阶段同步开展水土保持、湿地恢复和河道整治等措施,降低生态破坏风险。对于已建工程,还应建立长期生态补偿和修复机制,保障生态系统逐步恢复与良性循环。例如,在水库建设后,可通过人工湿地、生态护岸等措施提升区域生态功能。绿色施工与生态修复的并行机制不仅能减少环境成本,还能增强公众对工程的认可度,实现工程与环境的双赢。

3.3 完善全生命周期经济与社会效益评价体系

建立全生命周期效益评价体系,是推动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应将工程建设期与运行期相结合,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环境影响和社会价值。具体而言,在前期决策阶段引入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方法,科学测算建设、运维、治理与生态补偿的费用。在运行阶段,定期开展效益评估,涵盖防洪减灾、农业灌溉、供水保障、生态改善及社会稳定等维度,形成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通过建立动态评估与反馈机制,可以及时调整工程运行模式和管理策略,实现对资源、环境与经济的统筹兼顾。这一体系能够有效避免“重建设、轻效益”的偏差,引导水利工程走向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轨道。

结语:水利工程建设全过程管理是提升工程质量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本文从理论基础入手,分析了现实中存在的管理体系分割、环境保护矛盾及效益评估不足等制约因素,并提出了构建一体化制度平台、推动绿色施工与生态修复并行、完善全生命周期评价体系的路径。研究表明,将全过程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深度融合,能够实现工程建设的系统优化,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陈龙, 单斯维,蒋新迪, 等. 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 中国科技纵横,2024(23):17-19.

[2]高燕法.水利工程中的水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 2024(002):000.

[3]陈耿鹏.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Water Conservancy & Electric PowerTechnology & Application, 2024, 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