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
葛轩瑞
盐城市海兴港城开发有限公司 江苏盐城 224000
引言:在我国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开发利用活动的持续推进,土地资源日益稀缺,这一状况不仅制约着土地资源自身的可持续性,更对国家的长远发展形成阻碍。信息技术作为科技进步的卓越成果,为土地资源管理带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
1 空间信息技术
在土地资源管理领域,“3S”技术是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与全球空间定位(GPS)深度融合的成果,它借助计算机与网络通信技术搭建起一套完备的地球空间信息处理体系,贯穿数据采集与传输、整合与建模以及实际应用等各个环节。这一技术能全面精准地掌握土地相关信息,为土地管理量身定制科学的宏观调控策略[1]。
“3S”技术的集成应用为现代土地管理奠定基础,将GIS 的空间分析、RS 的动态监测、GPS 的精准定位能力相结合,土地管理工作可以实现从基础数据采集到数据处理分析、模拟决策、规划制图,再到实施监管的全流程智能化升级,推动土地管理向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迈进(见图1)。

1.1 遥感技术(RS)
RS 技术构建起一套从远距离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体系,它借助多光谱传感器、雷达等前沿设备敏锐捕捉从可见光到微波波段范围内的电磁辐射,之后经过一系列处理生成光学影像图,清晰呈现地表样貌,得到热辐射图等,为多领域研究提供数据支撑。遥感传感器分为主动式与被动式,被动传感器 Landsat TM 主要获取多光谱、超光谱、热红外等数据,而主动传感器SAR 雷达侧重于获取微波数据[2]。在实际应用中,遥感技术所取得的成果不能直接投入使用,必须将其与地面实地调查数据、GPS 实地测量数据进行精度验证,只有在验证无误后,才能放心地应用于土地管理等关键业务领域。
1.2 地理信息系统(GIS)
GIS 技术目前已在我国多个行业的管理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将其操作层面的显著优势迁移至土地资源管理场景,可有效提升管理工作的效率。GIS 技术可助力搭建全流程优化的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覆盖数据采集整合、空间分析建模、规划模拟推演及成果动态展示等环节[3]。其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能深度挖掘土地利用规律、精准评估资源潜力,而可视化功能可将抽象的地理数据转化为直观易懂的图表,帮助管理者快速洞悉土地利用现状,为精细化决策提供清晰高效的支撑。
1.3 全球定位系统(GPS)
GPS 技术之所以能被大众广泛熟知并迅速普及,得益于该技术强大的功能及其迅猛的发展态势。目前GPS技术能全方位为人类服务,尤其是其独有的三维导航与精准定位能力,为土地资源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持,可实现对相关工作的实时操控。除此以外,精密的三维系统让土地资源的测量与设计工作高效开展。
2 信息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2.1 地籍信息管理
地籍信息管理涉及土地位置、权属及图形等多方面内容,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当下,把各类地籍信息整合录入该系统并依托计算机强大的运算与存储能力,不仅能极大提升信息管理的效率,减少人工操作的失误与繁琐流程,还能突破信息传播的时空限制,实现地籍信息在不同部门、不同区域间的便捷共享,从而进一步提高地籍信息的管理效率,图2 为某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4]。地籍信息管理以开展土地调查、统计及评价工作为核心宗旨,旨在为科学有效的地籍管理提供坚实可靠的依据。

2.2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工作中,3S 技术被深度应用于地图更新编制及国土空间资源管理领域,通过技术的集成与创新构建起新型的国土空间治理方案体系。在实际应用里,GIS 技术借助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传输功能,搭建起可视化的空间分析平台,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实现了从基础底图绘制、空间格局优化到规划实施监测的全链条数字化升级。将国土空间规划的技术标准与管理逻辑嵌入3S 技术模型后,系统能对不同规划方案进行数据化模拟验算[5]。例如,针对城镇空间扩展方案,利用GIS 的三维仿真功能模拟土地开发强度对区域生态环境、交通承载能力产生的影响,从而评估方案的可持续性;针对生态保护修复规划,结合RS 的多时相影像分析,预测植被恢复、水土流失治理的长期效果。这种“技术+规划”的协同模式,既突显了国土空间规划的科学性,又把“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贯穿于空间布局、资源配置的各个环节,最终实现国土空间保护与开发的动态平衡。
2.3 土地勘测界定
土地勘测界定主要围绕土地征收、划拨及规划等需求,对土地使用范围进行实地勘定,为用地审批与地籍管理提供精准数据支撑。在这一过程中,以3S 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GPS 技术能快速获取土地边界的三维坐标信息,相比传统人工测量方式,其定位精度更高、误差更小;RS 技术可通过卫星或无人机遥感影像实现大范围土地现状的快速监测与数据采集,不受复杂地形及恶劣天气的限制,极大地提升了勘测效率;GIS 技术可将获取的坐标、影像等数据进行整合分析,构建可视化的土地信息数据库,支持工作人员对勘测数据进行动态管理,实现数据处理的自动化与智能化。3S 技术的协同应用能提升土地勘测界定工作的精准性与效率,为后续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2.4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在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人员更替常导致土地利用现状及当前使用者信息获取困难,所以国家在土地管理工作中引入信息技术,构建土地利用动态管理信息系统。为保障决策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系统内置土地利用决策模型,可针对土地规划调整、用途变更等需求,自动分析不同方案的经济影响、生态效应等指标,辅助管理部门完成方案比选与优化。在土地执法监察场景中,执法人员借助系统提供的精准空间数据,大幅缩减实地调查取证的工作量,同时通过数据留痕与智能预警机制,为土地资源的规范化管理提供了技术保障。
3 信息技术在土地管理中应用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3.1 面临的问题
3.1.1 数据安全与共享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在土地管理中的广泛应用,土地管理数据量不断增加,数据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土地管理数据涉及国家机密、商业秘密以及个人隐私等重要信息,一旦泄露会对国家、企业及个人造成严重损失。目前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存在数据存储安全漏洞、网络攻击风险等问题,数据安全防护措施有待加强。土地管理还涉及多个部门如自然资源、农业、住建等部门,各部门之间的数据标准和信息系统存在差异,形成了“信息孤岛”现象,降低了土地管理工作的协同效率。
3.1.2 技术人才短缺问题
信息技术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需要既懂土地管理业务又具备信息技术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土地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大多以土地管理专业背景为主,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有限,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现有工作人员难以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另外土地管理部门在人才引进与培养方面存在不足,缺乏吸引和留住信息技术人才的机制,导致技术人才短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信息技术在土地管理中的深入应用。
3.1.3 系统兼容性与更新问题
土地管理部门在不同时期建设了多个信息系统如土地调查系统、土地规划系统等。这些系统大多由不同的开发商开发,采用的技术架构与数据标准各不相同,导致系统之间兼容性差,难以实现数据的无缝对接及共享。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现有的土地管理信息系统面临着技术更新换代的问题,部分系统未能及时进行升级,从而无法满足土地管理工作日益增长的需求。
3.2 对策建议
3.2.1 加强数据安全与共享
土地管理部门可以建立健全土地管理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加强数据存储、传输以及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防护,采用加密技术、访问控制技术、数据备份与恢复技术等防范网络攻击与病毒入侵。土地管理部门还可建立土地管理数据共享平台,实现各部门之间的数据互通共享,并明确数据共享的范围、方式及权限,加强数据共享的监督管理。
3.2.2 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土地管理部门应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展信息技术与土地管理专业的联合人才培养,同时定期组织开展信息技术培训课程,提高工作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除此以外,土地管理部门还应完善人才引进与激励机制,吸引优秀的信息技术人才投身土地管理工作,为信息技术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提供人才保障。
3.2.3 推动系统整合与更新
土地管理部门需对现有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开展全面梳理,选用先进技术开发平台实施优化升级以增强系统的兼容性与可扩展性,通过推动各系统间的功能整合,实现土地管理业务的一体化管理。与此同时,管理部门需建立系统更新的长效机制,紧密跟踪信息技术发展动态,对系统进行持续优化升级,保证系统始终具备技术前瞻性与业务适配性。
结论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的迅猛崛起为土地资源管理注入强大技术动力,有力推动着我国土地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步伐,让土地资源实现科学开发、高效利用与优化配置。土地是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命脉根基,承载着生产生活的空间,更关乎国家粮食安全与社会稳定,只有精益求精地做好土地资源管理工作,才能充分挖掘土地潜力,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的多赢局,为我国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奠定更稳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慧,王新红.信息技术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J].数字通信世界,2025(2):165-167.
[2]沈智,沙志峰.信息技术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J].区域治理,2021(21):206-207.
[3]张伟.浅谈信息技术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J].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20(26):0241-024
[4]朱永成,覃智. 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土地规划和管理中的应用[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5,(10):172-174.
[5]牛启峰.运用大数据技术提升土地管理利用水平[J].农业工程技术, 2022, 42 (15): 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