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在检验科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作者

邢粤兵

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医学检验质量直接关系到临床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评估的可靠性,传统检验科管理模式存在诸多局限性,包括手工操作误差率高、样本追踪困难、质控数据分散等问题。随着医疗信息化技术发展,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逐渐成为提升检验质量的重要工具,该系统通过数字化手段整合检验全流程,实现从样本采集到报告发放的闭环管理。相关研究表明,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通过标准化操作流程、自动化数据传输和智能化结果审核,为检验质量管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1]。本研究旨在系统评估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在真实工作场景中对检验质量指标的改善作用,为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提供实证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检验科 600 件标本均收录于 2024.1——2025.10 期间,2024 年 1-10 月期间 300 件常规检测标本设置为应用前组,来源构成包括门诊患者标本 156 件,住院患者标本 144 件;标本类型分布为静脉全血标本 212 件,尿液标本 59 件,其他体液标本 29 件。2024 年 11 月至 2025 年 9 月系统上线后 300 件检测标本设置为应用后组,门诊患者标本 161 件,住院患者标本 139 件;标本类型中静脉全血 205 件,尿液 63 件,其他体液 32 件。两组基线资料均衡, P>0.05

1.2 方法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采用 B/S 架构设计,包含多个功能模块协同工作,系统部署前进行了全面的需求分析和流程再造,确保与现有工作模式有机衔接,实施过程包括硬件部署、软件安装、接口调试和人员培训等环节,历时两个月完成过渡。

样本全流程管理模块:采用二维码和 RFID 双重标识技术,每个标本容器粘贴唯一身份标签,从采集环节开始记录时间节点和责任人信息,运输过程通过扫描设备实时更新位置状态;系统设置智能提醒功能,对临近时效的标本自动升级处理优先级,接收时自动验证标本量与检测项目的匹配性,对不合格样本生成电子拒收单并通知临床,标本前处理阶段记录离心条件和时间,确保制备过程标准化。

检测过程控制模块:系统根据检测项目类型和紧急程度自动分派至适宜设备,急诊标本享有最高优先级,通过与各类分析仪器建立标准接口,实现检测指令直接下达和结果自动回传;系统监控每台设备的实时状态,对异常情况如试剂不足、需要维护等情况及时预警,内置质量管理算法持续分析质控数据,发现失控立即锁定相关检测项目。

结果审核发布模块:系统对异常结果自动标记,提示可能的干扰因素或检测误差,实现检测结果与患者历史数据的动态比对,对临床不符的结果要求复核确认;建立项目间逻辑关联规则,当相关指标出现矛盾时暂停报告发布,危急值管理采用双人审核机制,确认后自动推送至临床终端并留存完整操作日志。

质量监测分析:可按时间、项目、操作人员等不同维度分析差错率、周转时间等关键指标,系统自动生成日、周、月质量报告,识别重复性问题和系统性误差来源,建立质量指标趋势分析模型,对潜在风险提前预警,开放数据接口与医院质量管理系统对接,支持外部评审和认证需求。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标本处理差错率,包括信息录入错误率、样本处理差错率、检测结果超限率。

1.4 统计学方法

涉及相关数据所采用的计算软件为 SPSS25.0,标本处理差错率为计数资料,以频数及构成比描述, x2 检验。 P<0.05 既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标本处理差错率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应用后标本处理差错率较应用前明显降低, P<0.05 。详见表

表 1 标本处理差错率对比 (n,%

3 讨论

医学检验在现代医疗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质量直接影响临床决策的准确性,检验科每天处理大量标本,涉及多个环节和复杂流程,质量管理面临严峻挑战。随着检验项目不断增加和检测技术持续发展,传统的管理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医疗对检验质量的高标准要求,临床医生对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及时性期望越来越高,患者安全需求也推动着检验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完善,促使检验科寻求更加高效精准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支持[2]。传统检验科管理主要依赖人工操作和经验判断,存在诸多固有缺陷,手工登记和转录过程容易引入人为错误,且难以完全避免;样本追踪缺乏有效手段,无法实时掌握各环节状态;质量控制数据分散在不同的记录系统中,综合分析困难;结果审核主要依靠个人专业经验,缺乏标准化支持;设备管理和维护计划执行依赖人工记忆,容易遗漏或延误。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是专门为检验科设计的综合性信息管理平台,核心目标是实现检验全过程数字化和智能化管理,系统基于标准化流程设计,通过自动化数据采集和处理,最大程度减少人为干预环节。主旨在于建立可测量、可控制、可改进的质量管理体系,工作机制主要包括流程标准化确保操作一致性,数据自动化保证信息准确性,分析智能化提升决策科学性三个方面[3]。系统优势集中体现在全流程可追溯、实时质量监控和深度数据分析能力上,相比传统模式,系统从经验管理转向数据驱动管理,从被动纠错转向主动预防,从终端控制转向全程管理,从人工判断转向智能决策,从分散记录转向集中分析。

结果显示,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应用后标本处理差错率较应用前明显降低, P<0.05AA 。研究结果显示的各项质量指标改善源于系统多重保障机制,差错率下降主要得益于自动化数据采集减少了人工转录环节,智能核对功能拦截了潜在错误,改进形成良性循环,系统积累的数据又为进一步优化提供了依据。临床认为,系统实施效果与使用者的适应程度密切相关,充分培训和持续优化是发挥系统最大效能的必要条件。

综上所述,在检验科质量管理中应用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对于降低标本处理差错率、保证检验质量的价值显著。

参考文献:

[1]欧阳辉. 医院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4,20(35):56-58.

[2]申哲.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对标本检验报告准确性的影响[J].实验室检测,2024,2(09):79-82.

[3] 丁 亮 亮 . 实 验 室 信 息 管 理 系 统 在 检 验 科 质 量 控 制 中 的 应 用 [J]. 中 医 药 管 理 杂志,2020,28(23):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