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线疗法治疗单纯性肥胖脾虚湿阻型的临床疗效观察
杨蕾
德医堂中医内科诊所 吉林长春 130000
脾虚湿阻型肥胖是单纯性肥胖中最常见的证型之一,其病机核心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脾失健运,脾主运化,是气血生化之源和水液代谢之枢,但脾气虚弱或脾阳不足时,水谷精微无法被正常利用和输布,蓄积于皮里膜外,形成肥胖。标实为湿浊内阻,湿浊之邪具有重浊、粘滞、趋下的特性。穴位埋线是一种将特制的、可被人体吸收的羊肠线、高分子合成线、胶原蛋白线埋入特定穴位的现代中医外治技法,其以“健脾益气、祛湿化浊、通络调气”为基本原则,通过线体对穴位产生持续、温和的长效刺激,以纠正脾虚失运、湿浊内阻的病理状态,从而达到健康减重的目的[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24 年5 月-2025 年5 月60 例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患者,将其平均分至各30 例的对照组(常规针刺治疗)和观察组(穴位埋线治疗)。纳入标准: ① 符合单纯性肥胖相关共识[2];②脾虚湿阻型; ③> 18 周岁; ④ 未接受过任何药物治疗者。排除标准:①因激素等因素导致的继发性肥胖者; ② 合并躯体严重性疾病者; ③ 合并出血性疾病倾向者;④埋线穴位周围皮肤溃疡或感染者; ⑤ 动物蛋白过敏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表1 一般资料比较[n( x s )%]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针刺治疗,取穴:三阴交、丰隆、曲池、天枢、气海、中脘、外陵、关元、阴陵泉;腧穴皮肤及医生双手常规消毒,选用 0.35mm×75mm 毫针直刺,进针深度为 3.5cm ,得气后留针 30min ,隔 1d治疗1 次,共治疗时长为30d。
1.2.2 观察组 实施穴位埋线疗法治疗,选穴:双阴陵泉、双梁门、中脘、气海、天枢、双脾俞、双丰隆。工具:准备一次性使用埋线针、3-0 号可吸收性蛋白线。操作方法:对患者选择穴位处的皮肤及周边行常规酒精消毒,医生一手捏起局部皮肤,一手持针,采用直刺法快速进针,得气后行捻转手法以激发针感,后将可吸收性缝线置入穴位深层,缓慢退出针管。出针后轻压针孔周围,观察有无出血,确认无渗血后以无菌敷贴覆盖穿刺点。
1.3 观察项目及评价标准
1.3.1 体重控制情况:记录患者干预前后的实际腰围、体重以及BMI 指数。
1.3.2 中医证候:制定脾虚湿阻型肥胖患者中医证候评分表[3],包括4 个项目,计0-3 分,分值与症状成反比。
1.4 统计学方法
SPSS26.0 处理,正态分布计量资料(
)表示,t 检验;计数资料%表示, x2 检验,P<0.05 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体重控制情况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体重控制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P<0.05 ),详见表2。
表2 体重控制情况比较( x s )

注:与干预前相比, aP<0.05∘
2.3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干预后观察组中医积分低于对照组 P<0.05; ),见表4。
表4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sα) 分]

注:与干预前相比, aP<0.05. 。
3 讨论
本文显示,观察组患者体重情况明显降低。分析原因:穴位埋线将可吸收性蛋白线作为一种生物性刺激物植入穴位深处,线体作为一种温和的异物持续作用于穴位,能够对周围组织产生轻微的机械牵拉和压迫,长效的向中枢神经系统传递调节信号[4]。而穴位埋线的穴位选取也极具价值,其中中脘为胃之募穴,配合双侧梁门穴可直接调理中焦脾胃之气,增强其受纳与腐熟之功。气海为元气汇聚的关键穴位,能够益气温阳,补益元气以助脾运。天枢为大肠募穴,通调腹气,双向调节,为中焦升降之枢,使清浊得分。双侧脾俞为脾之背俞穴,与中脘前后呼应,俞募配穴共奏健脾益气之效。双侧阴陵泉乃脾经合穴,功擅健脾渗湿,利水消肿。双侧丰隆为胃之络穴,是化痰降浊之要穴,能涤荡人体内壅滞之痰湿浊脂。
本文显示,观察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明显降低。分析原因:脾脏主要负责水谷精微输布,若脾失运,水湿内停,聚而成痰,浸淫肌腠则肥胖,困阻四肢则体倦乏力。穴位埋线通过将可吸收线体植入脾俞等重要穴位,形成一种持久的慢性刺激,可调和气血,强化脾运之功,使得脾的运化之力得以恢复,水湿得以正常代谢,清阳得以升发濡养四肢,以此改善患者困重乏力等感觉。
综上所述,穴位埋线治疗可控制患者体重情况、降低中医证候积分,调节血脂水平。
参考文献:
[1]宋思庆,王佳佳,钱丽平. 穴位埋线联合一次性埋线针扫散治疗单纯性肥胖的应用效果[J]. 中国当代医药,2024,31(17):95-98,103.
[2]中华中医药学会 《中医体重管理临床指南》 专家组,广东省针灸学会肥胖专病联盟.肥胖症中医诊疗方案专家共识[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45(8):786-794
[3]郑莜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4]潘玫竹,孙月敏,时静怡,等. 基于中医体质理论探讨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症[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 报,2024,26(6):107-111.
作者信息:杨蕾,1989.04.21,女,汉,吉林大安人,内科,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埋线,电子邮箱:55248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