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舞”银龄计划:高校志愿帮扶养老院项目的实践探索与路径优化
孙逸晨
天津传媒学院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养老院老年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与服务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逸舞”银龄计划以大学生志愿者为核心力量,通过舞蹈教学、文艺展演、情感陪伴等形式,为养老院老年人提供专业化、常态化的志愿帮扶服务。本文基于项目实践,从项目背景、理论依据、实施内容、成效评估、现存问题及优化路径六个维度展开研究。研究表明,该项目有效缓解了养老院精神文化服务短缺问题,但在服务持续性、专业适配性等方面仍需改进。本文旨在为高校参与养老服务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式,助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一、项目背景
1.1 人口老龄化催生养老服务新需求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 2023 年底,我国 60 周岁及以上人口达 2.97 亿,占总人口的 21.1% ,其中 65 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 14% ,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养老院作为集中养老的重要载体,其服务重心正从“生存保障型”向“精神满足型”转变。然而,当前多数养老院受限于资金、人力等资源,服务仍以生活照料为主,舞蹈、音乐等精神文化活动覆盖率不足 30% ,老年人“精神空巢”问题突出。
1.2 高校志愿服务与养老需求的契合性
大学生群体具备活力充沛、专业多元、志愿服务意愿强的优势。教育部数据显示,全国高校年均开展志愿服务超 100 万次,但针对养老院的专项、长期帮扶项目占比不足 15% ,且多以“一次性慰问”为主,缺乏系统性设计。“逸舞”银龄计划正是基于“供需匹配”逻辑,将大学生的专业能力与老年人的精神需求结合,构建“高校-养老院”协同帮扶机制。
1.3 大学生创业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引导下,大学生创业方向逐渐从“商业盈利型”向“社会价值型”延伸。“逸舞”银龄计划以“公益创业”为定位,通过整合高校社团资源、对接养老院需求,既为大学生提供了社会实践与创业实践的平台,又填补了养老服务的供给缺口,实现了“公益+创业”的双重目标。
二、项目理论依据
2.1 志愿服务理论
志愿服务理论中的“资源交换模型”指出,志愿者与服务对象之间存在双向资源交换:服务对象获得情感、技能等支持,志愿者获得自我价值实现、社会经验积累等回报。在本项目中,大学生志愿者通过舞蹈教学提升沟通能力与责任感,老年人通过参与活动获得精神愉悦,形成“双向受益”的良性循环。
2.2 协同治理理论
协同治理理论强调多元主体(政府、高校、社会组织、养老院)通过资源整合、权责分工,实现公共服务的高效供给。“逸舞”银龄计划中,高校提供志愿者与专业指导,养老院提供场地与服务对象,地方民政部门提供政策支持,形成“三方协同”的治理格局,有效解决单一主体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
三、项目实施内容
“逸舞”银龄计划以“季度为周期、周为单位”开展常态化服务,核心内容分为“基础服务、特色活动、长效保障”三大模块,具体实施路径如下:
3.1 前期筹备:需求调研与资源整合
通过对合作养老院的 150 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与 20 组深度访谈。并联合舞蹈学院、护理学院、社会工作系,组建 120 人的志愿者团队。确定固定活动场地(如多功能厅),协助筛选身体条件适宜参与舞蹈活动的老年人(排除严重关节疾病、心脏病患者),最终确定每期服务对象 50-60 人。
3.2 核心服务:舞蹈教学与情感陪伴
3.2.1 分层舞蹈教学
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与舞蹈基础,将教学分为三个层级:基础班,进阶班和表演班。
3.2.2 情感陪伴延伸服务
为避免服务“形式化”,在舞蹈教学之外增加情感陪伴环节:“一对一”结对:每位志愿者对接 1-2名老年人,课后通过聊天、读报、协助使用智能手机等方式,建立长期情感联结。“家庭日”活动:每月邀请老年人的家属参与舞蹈成果展示会,让家属见证老年人的变化,增强家庭支持力度。
3.3 长效保障:制度建设与风险防控
项目启动前开展为期 2 天的岗前培训,内容包括老年心理特点、舞蹈教学技巧、安全应急处理(如跌倒急救)等。并联合养老院医护人员,每周活动前进行简单身体检查(如血压测量),确保身体条
件适宜。
四、项目成效评估
为客观评估项目效果,采用“定量+定性”结合的方法,从“老年人满意度、志愿者获得感、养老院反馈”三个维度开展评估。
4.1 老年人维度:精神与身体双重改善
通过养老院医护人员记录,参与舞蹈活动的老年人中,平衡能力提升者占 72% ,每周主动参与户外活动的次数从平均 1.2 次增加至 2.8X ,孤独感量表(UCLA)得分从平均 42 分(中度孤独)降至 28 分(轻度孤独)。
4.2 志愿者维度:能力与认知双重提升
4.3 养老院维度:服务供给与品牌形象提升
养老院反馈,项目实施后,老年人主动参与集体活动的比例从 35% 提升至 68% ,家属对养老院的满意度从 70% 提升至 88% ;2 所民办养老院借助项目开展的“银龄风采”展演,提升了在社区的知名度,咨询入住的家庭数量较之前增加 30% ,实现了“公益带动品牌”的良性效应。
五、项目现存问题
尽管项目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仍暴露以下问题,需进一步优化:
5.1 服务持续性不足
志愿者流动性大:大学生因寒暑假、毕业等原因,志愿者团队每年需重新组建,导致教学连续性受影响,部分老年人反映“刚适应一个老师,又换了新老师”。
资金来源不稳定:项目初期依赖公益基金会资助,资助期限多为 1 年,后续资金缺乏长期保障,可能影响活动道具、服装的更新及志愿者交通补贴的发放。
5.2 社会参与度较低
• 家属参与率不高:尽管举办“家庭日”活动,但家属参与率仅为 45% ,部分家属因工作繁忙、项目认知不足,未能形成“家庭-养老院-高校”的协同支持体系。
• 社区资源整合不足:项目主要依赖高校与养老院资源,与社区文化站、老年大学等机构的合作较少,未能充分利用社区场地、师资等资源,服务覆盖面有限。
六、项目优化路径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项目实践经验与理论依据,提出以下优化路径,推动项目可持续发展:
6.1 构建“长效化”保障机制
6.1.1 稳定志愿者队伍并进行校企合作定向培养,与高校签订“社会实践基地”协议,提升志愿者的参与稳定性。
6.1.2 拓展多元化资金渠道
政府购买服务:对接地方民政部门,申报“养老服务专项项目”,争取政府购买服务资金
6.2 扩大“社会化”参与范围
6.2.1 加强家属联动
每月向家属发送“银龄活动月报”,通过照片、视频展示老年人的学习成果,提升家属的参与感。6.2.2 整合社区资源
通过地方电视台、社区公众号宣传项目成果,吸引社区志愿者、企业爱心人士参与。
七、结论与展望
“逸舞”银龄计划作为高校志愿帮扶养老院的实践探索,通过“舞蹈+陪伴”的模式,有效满足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实现了“公益价值+教育价值”的统一。实践表明,该项目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与推广性,但在服务持续性、专业适配性等方面仍需完善。
未来,项目将从三方面深化发展:一是扩大服务范围,计划在 2025 年新增 5 所合作养老院,覆盖老年人 500 人以上;二是创新服务形式,结合“线上+线下”模式,开发“银龄舞蹈云课堂”,方便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参与;三是构建“高校-养老院-社区-企业”四位一体的协同体系,推动项目从“大学生创业项目”向“可持续的社会公益项目”转型,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更多实践经验。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重要载体,应进一步发挥优势,推动志愿服务与养老服务深度融合,让大学生在参与公益中实现自我价值,让老年人在晚年生活中感受社会温暖,共同构建“老有所乐、少有所为”的老龄化友好社会。
本文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2513659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