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年级班级管理策略研究
李晓健
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慧谷学校
一、小学中年级班级管理的核心矛盾与成因
(一)学生发展特点引发的管理矛盾
1. 自主需求与自律能力的失衡
中年级学生开始萌发自主意识,渴望参与班级事务决策,但自我约束能力尚未健全,反映出“想自主”与“不会自律”的突出矛盾。
2. 学业难度与学习习惯的脱节
中年级的学生知识难度较低年级有所提升,但多数学生未形成系统学习习惯,导致部分学生出现学业焦虑,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3. 同伴交往需求与沟通能力的不足
中年级学生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同伴为中心,重视同学评价与友谊,但缺乏有效沟通技巧,反映出学生社交能力培养的紧迫性。
(二)现有管理模式的不足
1. 管理主体错位:教师包办,学生缺位。
多数教师延续低年级指令式管理,从班规制定到事务安排均由教师主导,学生仅被动执行。这种模式导致学生主人翁意识薄弱,自主管理能力难以提升。
2. 评价维度单一:重学业,轻综合成长
教师管理焦点多集中于学业成绩与纪律遵守,忽视习惯养成、社交能力、责任意识等全人成长维度。
3. 家校协同薄弱:理念脱节,合力不足。
大部分中年级家长仍以分数作为评价孩子的核心标准,对学校习惯培养、心理引导等要求配合度低,家校教育理念与方法的脱节,导致班级管理学校用力,家庭缺位,难以形成持续效果。
二、小学中年级班级管理的核心策略
(一)制度共建原则
1. 问题导向,共议班
以班级问题研讨会为载体,教师引导学生梳理现实问题,分组讨论如何解决。最终形成班级公约,张贴在教室显眼处,增强学生归属感。
2. 岗位联动,落实规则
建立岗位责任制和轮值制双轨机制,让每位学生参与规则执行。 例如,固定岗位:设图书管理员、绿植小管家、晨读组织员,学生自主报名,教师根据学生特长分配。轮值岗位:每周 1 组(4-5人)轮值班级小管家,负责卫生检查、纪律提醒、作业收交等,轮值结束后开复盘会,共同讨论改进方法。
3. 弹性奖惩,强化规则
奖惩以“激励为主、教育为辅”。 奖励侧重过程与进步,奖励形式为积分加小特权。惩罚侧重教育与改正,违纪学生不搞体罚或抄书,而是写 50 字反思日记,说明错在哪、下次怎么做,或者为班级做 1 件小事。
(二)事务自治原则
1. 个性化岗位,满足多元需
除基础岗位外,增设个性化岗位适配学生特长,通过个性化岗位带动更多学生参与班级事务
2. 班级小议会,保障决策权利
每月召开 1 次班级小议会,流程为提出问题→分组讨论→投票决策,小议会由轮值小组主持,教师仅作为记录员,确保学生充分表达意见。
3. 容错机制,鼓励大胆尝试
学生自治难免出错,教师需包容试错,给学生机会调整自己的方案,不能因为一次错误否定学生。
(三)文化共育原则
1. 硬环境,让教室会说话
教室布置由师生共同完成,突出成长与参与。例如,设置荣誉墙:不贴考试排名,贴学生进步案例。问题树洞:设匿名信箱,学生可写困惑。动脑筋板块:在图书角旁设难题墙,学生张贴学习难题,全班一起讨论解答,教师适时引导,培养钻研精神等。
2. 软文化:让活动有意义
结合中年级特点设计主题活动,兼顾能力培养与情感凝聚。例如,学习方法分享会:每两周 1 次,分享优秀学习方法,教师总结后形成《班级学习小妙招》;同伴矛盾调解课:每月 1 次,通过情景模拟,教学生说需求、听想法、找办法,课后设调解小能手,帮助同学化解小矛盾;班级公益日:每学期 2 次,师生一起做公益小事。活动后写公益日记,培养学生责任感与同理心。
(四)家校协同原则
1. 三维沟通机制,传递全人成长理念。
班级成长周报:每周五发给家长,内容包括班级学风、活动动态学生进步点,附本周建议。
三方谈话:针对问题学生,开展教师-家长-学生面对面谈话,聚焦具体方法而非批评指家长互助群:由教师牵头,家长分享育儿经验,避免群内晒分数、聊无关话题。
2. 家校共育活动,深化协同参与。
家长进课堂:每月邀请 1-2 位家长进课堂,讲职业故事,让学生了解不同职业,也让家长感受课堂氛围。
亲子任务:每学期 2 次,任务后提交亲子合照和感悟,教师在班级展示优秀案例。
家长开放日:每学期 1 次,邀请家长走进班级,参与班级小议会,增进家长对班级管理的理解与支持。
三、小学中年级班级管理策略的实施保障
(一)教师能力的适配
教师需转变角色定位,从管理者到引导者,提升三项核心能力。耐心听学生说需求,理解问题背后的原因,而非直接否定的倾听与共情能力;会引导学生设计问题研讨会、班级小议会,而非包办流程的组织与引导能力。与家长沟通时说具体,而非说笼统,能提出可操作的建议,而非空泛要求的家校沟通能力。
(二)动态调整机制
动态调整机制,从固定到灵活,通过三维评估优化策略。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学生是否喜欢班级规则等,根据学生调查问卷适时调整规则。通过线上问卷了解家长对共育活动的满意度等,调整方案。教师反思,总结规则执行中的问题,调整策略。
(三)学校支持
学校应为班级管理提供空间与资源。开展中年级班级管理专题培训,邀请优秀班主任分享案。允许教师灵活调整管理方案,不搞一刀切,尊重班级特色。提供班级文化建设物资、家校活动场地,减轻教师负担。
四、结论与展望
针对小学中年级班级管理的核心矛盾与成上,提出的“制度共建、事务自治、文化共育、家校协同”四大策略,本质是从教师主导管控转向学生主体、教师引导。通过制度共建让学生从规则接受者变为制定者,解决自律不足的问题;通过事务自治让学生在做事中培养责任意识,化解自主需求与能力不匹配的矛盾;通过文化共育构建有温度的班级共同体,弥补社交能力薄弱的短板;通过家校协同打通教育闭环,避免学校用力、家庭缺位的困境。四大策略相互支撑,最终实现班级有序与学生成长的双重目标。既保障课堂纪律、学业推进等基础管理需求,又培养学生自主能力、集体意识、社交素养等全人成长核心素养,为小学中年级班级管理提供了可落地的实践路径。
参考文献:
[1]叶澜. 教育概论[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 215-223.
[2]李镇西. 做最好的班主任[M].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4: 138-152
[3]王健. 小学中年级班级自主管理策略研究[J]. 基础教育参考, 2020(12): 45-
[4] 陈鹤琴. 家庭教育[M]. 北京: 中国妇女出版社, 2012: 89-96.
[5] 张莉. 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J]. 教学与管理, 2021(3): 23-25.
[6] 刘莹. 家校协同视角下小学中年级班级管理的困境与对策[J]. 教育探索, 2019(8): 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