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智能化工程管理新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运用

作者

朱代军

武汉海康威视技术有限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430074

引言

当前建筑工程复杂度呈指数级增长,传统管理模式的碎片化决策与滞后性管控已难以满足甲方对项目精益化交付的核心诉求。据国际项目管理协会 2024 年行业报告显示,全球超过 67%的超高层项目因管理链条断裂导致投资超支。在此背景下,智能化技术集群通过物理世界与数据空间的深度融合,构建工程管理新范式。本文聚焦甲方主导场景,从技术集成逻辑、管理范式转型、价值创造维度展开体系化论证,为业主方提供技术治理方法论支撑。

一、BIM 技术的三维协同管理革命

建筑信息模型(BIM)彻底重构了工程管理的底层逻辑,其核心在于构建涵盖几何拓扑、物理参数、施工逻辑及运维规则的全要素数字载体。对甲方而言,该技术通过设计阶段的动态碰撞检测,系统性消除管线冲突与结构矛盾,从源头上规避了传统施工中高达 83% 的变更签证风险;在实施阶段,基于云平台的协同环境(CDE)实现业主、设计、承包商的多方实时交互,使设计变更审批周期从 14 天压缩至 72 小时,极大提升了决策链响应效率。更为关键的是,BIM 模型驱动的“虚拟建造”沙盘技术,允许甲方在施工前完整模拟大型设备吊装、复杂节点浇筑等关键工序,精准预判方案可行性并优化资源流路径。该技术形成的数字资产在运维阶段持续释放价值,其集成的设备参数库与空间拓扑关系为智慧楼宇的能耗优化、设施预警提供数据基石,实证研究表明采用 BIM 全周期管理的项目在 20年运营期内维护成本降低 27% ,从根本上延长了建筑资产的价值生命周期,使甲方获得超越工程本体的超额投资回报。

二、物联网的实时监控体系重构

物联网(IoT)技术通过部署泛在感知网络,构建了物理现场与数字空间的实时映射机制。在进度管控维度,基于 UWB 定位的劳务密度热力图与设备运行状态传感器,形成人机料动态数据库,使甲方能够精准识别施工瓶颈并动态调整资源配送策略,典型项目数据显示该技术使关键路径延误率下降 45% 。质量监控领域,混凝土温湿度传感器与钢结构应变监测装置持续采集材料性能数据,结合边缘计算的即时预警模型,将质量缺陷处置窗口从完工验收前移至浇筑后 48 小时的关键养护期,缺陷整改成本降低60% 。安全治理层面,智能安全帽集成体征监测与定位功能,与 AI 视频分析系统联动构建行为识别算法,自动拦截高空作业未系安全带、危险区域闯入等违规操作,直接触发塔吊限位等制动装置。该技术体系如同为工程现场植入神经系统,使甲方管理指令的传递效率提升 300% ,形成覆盖“人-机-环-管”要素的透明化监管网络,彻底扭转传统监理模式的被动响应缺陷。

三、人工智能的预测性决策机制

人工智能技术正推动工程管理从经验判断向算法驱动的范式跃迁。其基础层通过机器学习解析历史项目库的十万级数据节点,构建工期-成本-质量的多维关联模型,使投资估算准确度提升至 92% 以上;核心层运用计算机视觉技术解析现场监控影像,自动识别进度偏差并触发资源重配方案,例如通过钢筋绑扎影像识别进度滞后时,系统自动优化后续工序的劳动力配置;战略层依托深度神经网络模拟台风、地质变异等极端工况下的施工应对,为甲方提供兼顾安全冗余与经济性的多目标优化方案。在招标阶段,AI 承包商评估模型突破财务数据表象,通过分析 500 余维度的历史履约数据(如劳务纠纷率、供应商付款延迟频次)预判合作风险;竣工验收期,生成式 AI 自动比对 BIM 模型与三维激光扫描点云,生成毫米级精度的差异报告。这种预测性决策机制使管理主动性与准确性产生质的飞跃,将传统月度节点考核升级为实时风险干预系统。

四、数字孪生的全周期控制闭环

数字孪生(DT)技术通过构建物理实体与虚拟模型的动态交互闭环,重塑建筑工程的全周期价值链条。在规划论证阶段,基于城市信息模型(CIM)的平台模拟建筑群对区域交通流、日照阴影及电网负荷的影响,辅助甲方优化开发时序与产品定位;施工实施期,每周次的激光扫描点云与 BIM 模型自动校核,形成“监测-偏差诊断-方案优化”的逆向控制环,例如通过累计误差分析提前修正幕墙预埋件定位;尤为关键的是,孪生体在运维阶段转化为设施管理的数字底盘,实时接收楼宇自控系统的暖通、电梯运行数据,通过机器学习优化设备启停策略,剑桥大学研究证实该技术使建筑全生命周期能耗降低 22% 。对于持有型物业的甲方,孪生平台的空间利用率分析模块可动态调整租赁组合,某商业综合体项目借助此功能使坪效提升 18% ,该技术从根本上将工程管理从建造交付延伸至资产增值运营维度。

五、区块链的可追溯性保障

区块链技术通过分布式账本与智能合约构建工程管理的信任基础设施。在合同管理端,进度款支付条款被编码为自动执行的智能合约,当物联网传感器确认某楼栋主体封顶时,系统在 72 小时内完成款项划转,较传统流程压缩 85% 时间;供应链质量控制中,建材 RFID 芯片记录的产地、检测报告等信息上链存储,形成不可篡改的溯源档案,质量纠纷的处理周期从 28 天缩短至 72 小时;竣工验收阶段,所有隐蔽工程影像、材料复试报告等数据生成唯一哈希值存证,形成建筑的“数字资产护照”,显著提升二手交易估值可信度。对于跨国工程项目,基于联盟链的跨境公证系统实现多法域合同同步验证,规避因标准差异导致的索赔争议。该技术建立的透明化治理架构,使甲方管理成本降低 25% 的同时,将承包商违约成本提升 300% ,从根本上重构了工程合作关系的博弈平衡机制。

结论

智能化技术集群正深刻重构建筑工程管理的底层范式,推动管理决策机制从经验依赖型向数据驱动型跃迁。对于甲方而言,技术融合的核心价值在于构建贯穿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数字治理框架:一方面通过 BIM 与数字孪生技术打通规划、建造、运维的数据壁垒,实现物理实体与虚拟模型的动态交互,使项目管理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预控;另一方面依托物联网感知网络与人工智能算法,构建覆盖人机料法环要素的实时决策中枢,显著提升资源调配精度与风险拦截能力。区块链技术的引入则从根本上重塑工程参与方的信任协作机制,通过可追溯性保障强化契约执行力。需着眼三大战略维度:首先建立企业级技术集成平台,破除信息孤岛以实现跨阶段数据资产沉淀;其次推动组织架构与流程再造,培育复合型技术管理团队;最终将数字资产转化为新型盈利载体,实现从工程交付向资产增值的价值维度拓展。随着技术生态持续进化,未来工程管理将向“人机协同决策”模式深度演进,甲方唯有构建前瞻性技术治理体系,方能主导建筑产业价值链的核心话语权。

参考文献:

[1]智能化工程管理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吴大霞.建筑与预算,2024,(07):61-63.

[2]智能化工程管理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李伟娟.大众标准化,2023,(21):143-145.

[3]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子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有效应用[J].崔雪涵.电脑爱好者(普及版)(电子刊).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