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剪映在时政新媒体生产中的应用探究

作者

王文

吉林广播电视台

一、引言

在媒体融合纵深发展背景下,时政新媒体肩负着主流价值传播的重要使命,而短视频以其碎片化、可视化、强互动的特性,成为时政信息触达受众的最优选择。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25年数据显示,我国 11.8 亿短视频用户中, 76.3% 通过该渠道获取时政新闻。然而,主流新闻单位使用的视频编辑系统如索贝等,在特技包装等方面操作复杂且模板少,导致制作周期长,难以满足时政传播“时效性强、轻量化生产”的需求。

剪映作为字节跳动旗下编辑工具,以零门槛操作、AI 智能功能及丰富模板库,快速成为制作新媒体产品的首选软件。据艾媒咨询 2024 年报告, 83.5% 的政务新媒体账号使用剪映制作短视频,其“批量剪辑”“智能字幕”等功能使时政内容生产效率提升 60% 以上。既有研究多聚焦时政传播策略或软件技术特性,缺乏对剪映在时政新媒体领域应用的系统性探究。本文立足剪映技术架构与时政新闻传播需求,深入分析其应用场景与优化路径,为时政新媒体实践提供参考。

二、剪映适配时政新媒体传播的核心技术特性

2.1 轻量化操作降低生产门槛

时政新媒体常面临“人手有限、时效紧迫”的困境,剪映的轻量化特性实现了效率上的突破。例如,与主流媒体大多在使用的索贝系统相比,剪映在操作便捷性、素材资源、平台适配等方面更具优势。具体如下:

操作难度低:剪映操作界面简洁直观,新手容易上手,即便没有视频剪辑经验,也能通过简单学习快速掌握基本操作。而索贝系统包含从素材采集制作到文稿节目审看再到上线播出的全流程体系,学习门槛较高,需要经过系统培训和专业化演练才能发挥其性能。

素材资源丰富:剪映内置海量免费的音乐、音效、字体、贴纸、特效素材,还有上万款抖音热门模板,且常用常新,用户可一键搜索调用,节省了寻找素材的时间。索贝虽然也有素材库,但素材智能靠一线采编人员自行更新,搜索功能只能依靠文件名称进行查找,缺乏智能化。

智能功能强大:剪映具备智能字幕识别、智能划重点、智能去水词等功能,能快速将语音转成文本生成字幕,还支持多种语言翻译,可直接生成双语字幕。此外,还能利用 AI 能力自动生成文案和智能分镜,大大提高了创作效率。索贝虽也有字幕制作等功能,但在智能程度和 AI 应用方面,远远不如剪映突出。

平台适配性好:剪映支持 iOS、Android、macOS、Windows 多平台,并提供网页版,还支持云端存储和多端互通,用户可在手机和电脑之间无缝切换编辑,使用便捷。同时,剪映与抖音、西瓜视频等字节系平台无缝对接,方便用户发布视频获取流量。索贝主要应用于电视台等专业媒体机构,通常与电视台内部的制作系统和播出平台对接,在民用平台适配性和社交分享方面功能还未开通。

2.2 AI 智能功能提升内容质量

剪映的 AI 技术矩阵为时政新媒体专业化包装制作提供支撑。“智能字幕”功能语音转文字准确率达 95%以上,支持 16 种方言与 8 种少数民族语言翻译,助力时政信息跨地域传播。疫情防控期间,多地政务账号用该功能将政策解读转化为多语种版本,覆盖更广泛受众。AI 数字人配音则解决“真人出镜难”问题。此外,AI 画质修复功能可优化历史素材,为红色主题创作提供技术保障。

2.3 模板化生产保障传播规范

时政新媒体对政治准确性与视觉规范性要求极高,剪映主题模板库提供标准化解决方案。其模板涵盖“两会专题”“党史学习”“乡村振兴”等 20 多个涉及时政、政务的类别,字体、配色、转场均经专业设计,避免传播风险。如人民日报新媒体制作“新时代十年成就”系列视频时,调用剪映“辉煌成就”模板,导入经济数据与工程画面后自动生成统一风格作品,抖音播放量超 20 亿次。模板化生产不仅提升效率,更形成时政内容的视觉识别体系。

三、剪映在时政新媒体中的实践应用场景

3.1 重大时政事件的多维度传播

重大事件报道需兼顾速度与深度,剪映“多版本适配”功能实现差异化传播。以 2024 年全国两会报道为例,人民日报新媒体构建“一源多流”体系:前方记者用剪映“快速剪辑”功能制作 30 秒快讯,添加“两会金句”字幕模板后即时发布;后方团队通过“多轨道剪辑”整合现场画面、数据图表与专家解读,制作 15 分钟深度专题;同时利用“批量导出”功能生成不同时长版本,适配微博、抖音、视频号等平台。全平台总播放量突破 50 亿次,实现“快讯抢时效、专题挖深度”的传播效果。

3.2 政策解读的通俗化转化

剪映互动组件与特效功能破解政策解读“枯燥化”难题。比如,在做政策解读时,传统电视新闻节目往往以场景空镜画面作为背景,上面覆盖简单政策条款或固定图表等方式进行内容介绍。而使用剪映,则可以让形式更为灵活多样,例如制作“动画+真人”视频:AI 数字人模拟讲解,嵌入“弹幕问答”组件,观众点击即可跳转政策原文,“动态贴纸”将抽象政策转化为卡通图标,增强内容直观性、互动性,大大提升受众理解度。

3.3 主旋律内容的年轻化表达

剪映创意功能助力主旋律内容“破圈”传播。共青团中央制作“五四青年节”视频时,运用“卡点转场”“音乐可视化”功能,将不同年代青年奋斗场景与流行音乐节奏结合,打造“燃系”风格作品,B 站点赞超 200 万次。央视新闻“主播说联播”系列则通过剪映“自定义滤镜”形成独特视觉标识,主播个性化解读配合“字幕动画”特效,使时政评论更具感染力,该系列剪映模板使用量超 10万次,带动 UGC 创作热潮。这些实践打破主旋律内容“曲高和寡”的困境,实现与青年群体的情感共鸣。

四、剪映应用的现存问题与优化路径

4.1 主要应用瓶颈

剪映在时政应用中仍存在三方面局限:一是内容同质化,模板广泛使用导致不同机构视频风格雷同,削弱传播独特性;二是时政定制功能不足,缺乏“领导形象规范模板”“政策术语库”等专属工具,部分内容需手动调整;三是深度表达不足,短视频碎片化特性与模板依赖,使复杂时政议题难以充分阐释,给受众带来时政新媒体短视频“形式大于内容”的感受。

4.2 优化发展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需从技术、内容、机制三方面突破:

技术层面:开发时政定制功能。剪映可与政务机构合作推出“政务版”,新增“时政素材库”“政治表述审核工具”,自动识别敏感表述与画面;优化“政策文件智能导入”功能,将政府工作报告等文本自动转化为视频脚本,如字节跳动内测的剪映政务版已实现该功能,政策解读效率提升 70% 。

内容层面:构建差异化创作体系。时政新媒体需跳出模板依赖,利用剪映“自定义特效”打造专属 IP 。如结合地域特色设计独特转场、滤镜,或通过“画中画”功能融合本地时政场景,形成“一地一风格”的传播标识。

机制层面:强化人才技能培养。建立“时政传播+视频技术”培训体系,政务机构定期组织剪映实操培训,高校新闻专业开设短视频编辑课程。

五、结论

剪映在时政新媒体中的应用,实现了时政内容生产从“专业化”到“轻量化”的转型,其技术特性与时政新媒体传播需求的深度适配,为重大事件报道、政策解读、主旋律传播等提供了高效解决方案。

然而,技术终究服务于内容,时政新媒体制作需警惕“技术至上”误区,在运用剪映提升效率的同时,坚守内容的思想深度与政治高度。未来,时政新媒体应主动拥抱变革,以“技术赋能+内容为王”双轮驱动,不断提升主流舆论的传播力与引导力,为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太平洋科技. 剪映怎么加字幕自动生成配音[EB/OL].ttps://g.pconline.com.cn/x/1902/19028602.html, 2025-03-27.

[2] 公益内容如何破圈?剪映数字化工具包实战案例大公开[EB/OL https://www.shurl.cc/92e159011cace41f3b385b0b78844b36, 2025-04-09.

[3] 光明网. 增强主流媒体短视频舆论引导力[EB/OL].https://m.toutiao.com/group/7437699798733521460/, 2024-11-16.

[4] 喻国明. 媒介融合背景下短视频的传播逻辑与发展趋势[J]. 新闻爱好者, 2023(5): 23-2

[5]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 53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 北京: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25.

[6] 艾媒咨询. 2024 年中国政务短视频工具应用报告[R]. 广州: 艾媒咨询集团,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