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分离设备在化工废水处理中的优化应用
李伦超
中石油兰州石化榆林化工有限公司 陕西省榆林市 719000
一、引言
化工行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具有“污染物浓度高、组分复杂、生物毒性强”的典型特征——如乙烯废碱液 COD(化学需氧量)可达 8000-15000mg/L ,含硫化物、酚类、环烷酸等有毒物质;染料废水含偶氮、蒽醌类化合物,色度高且难降解。传统处理技术中,生物法对有毒物质耐受性差,易出现菌种失活;化学氧化法试剂投加量大,易产生二次污染;蒸发浓缩法能耗高,处理成本可达 80-120 元/吨水,难以满足“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处理要求[1]。
膜分离技术基于膜的选择透过性,在压力、浓度差等驱动力下实现污染物与水的高效分离,具有“无化学试剂投加、资源可回收、占地面积小”等优势。但在化工废水实际处理中,膜分离设备常因废水成分复杂导致膜污染严重、设备运行参数与废水特性不匹配,制约其推广应用。因此,针对化工废水特性优化膜分离设备的应用方案,是提升处理效能、降低运行成本的关键。
二、膜分离技术原理与设备类型
(一)技术原理
膜分离技术通过膜材料对不同物质的透过性差异实现分离,按分离精度从低到高可分为四类:
微滤(MF):截留粒径 0.1-10μm ,主要去除废水悬浮物、胶体、细菌,常用于预处理以保护后续精密膜;
超滤(UF):截留分子量 500-100000Da,可分离大分子有机物(如蛋白质、染料)、胶体,膜孔径多为 1-100nm;
纳滤(NF):截留分子量 100-1000Da,对二价离子(如 Ca2+ 、 SO42- )截留率超 90% ,同时截留部分小分子有机物,适用于高盐废水脱盐与有机物回收;
反渗透(RO):截留分子量 <100Da ,几乎截留所有离子与小分子有机物,脱盐率可达 99%以上,是废水深度处理与回用的核心技术。
(二)核心设备类型
化工废水处理中常用的膜分离设备因结构差异,适配不同废水场景:
管式膜设备:膜组件呈管状,流道宽 10-25mm ),抗污染能力强,可处理含高悬浮物、高粘度的化工废水(如涂料废水、油墨废水),但膜装填密度低(约 300m2/m3 ),占地面积较大[2];
中空纤维膜设备:膜丝呈中空状,装填密度高(可达 1000m2/m3 ),分离效率高,适用于超滤、微滤预处理(如乙烯废碱液预处理除胶体与硫化物沉淀),但膜丝易堵塞,对进水悬浮物含量要求高(需< 10mg/L);
卷式膜设备:由膜片、导流网、隔网卷制而成,结构紧凑、膜面积大(单支组件膜面积可达 400m2 ),常用于纳滤、反渗透深度处理(如染料废水脱盐回用),但对进水浊度敏感
);
三、膜分离设备在化工废水处理中的优化应用路径
(一)预处理工艺优化
化工废水悬浮物、胶体、大分子有机物是导致膜污染的主要诱因,通过强化预处理可显著延长膜寿命。常见优化方向包括:
混凝-气浮协同预处理:针对含硫化物、胶体的乙烯废碱液,先投加硫酸亚铁去除硫化物(生成硫化亚铁沉淀),再投加聚合氯化铝(PAC)与聚丙烯酰胺(PAM),通过混凝形成絮体,经气浮去除 90% 以上硫化物沉淀与悬浮物,使进水浊度降至 5NTU 以下;
高级氧化预处理:针对难降解有机物(如农药废水含有的有机磷、菊酯类化合物),采用 Fenton氧化、臭氧氧化等技术,将大分子有机物降解为小分子,降低膜截留负荷。
(二)操作参数优化
膜分离设备的操作压力、流速、温度直接影响分离效率与能耗,需根据化工废水类型精准调控:操作压力优化:纳滤处理高盐化工废水(如氯碱行业盐水)时,压力过低( <0.8MPa )会导致盐
截留率不足 (<85% ),压力过高 Φ>1.5MPa )则加速膜老化。
错流流速优化:超滤处理含悬浮物废水时,提高错流流速可增强膜表面湍流,减少浓差极化。
(三)膜组合工艺优化
单一膜技术难以满足化工废水“全组分去除+资源回用”需求,通过多膜组合可优势互补:
“微滤+超滤+反渗透”组合:处理乙烯废碱液,微滤去除悬浮物与硫化物沉淀,超滤截留胶体与大分子有机物(如环烷酸),反渗透深度脱盐,实现“废水回用+酚类回收”;
“超滤+纳滤”组合:处理染料废水,超滤去除染料大分子(如偶氮染料),纳滤截留小分子有机物与二价离子,实现“水回用+染料回收”。
(四)膜材料与组件优化
针对化工废水高污染特性,通过膜材料改性与组件结构改进,增强设备适用性:
膜材料抗污染改性:在聚偏氟乙烯(PVDF)超滤膜表面接枝亲水性聚合物(如聚乙烯醇),使膜表面接触角从 75°降至 35°,减少有机物吸附。
组件流道优化:卷式反渗透膜组件中增设湍流促进器(如梯形导流网),增强料液扰动,减少浓差极化。
五、现存挑战与对策
(一)膜污染问题
挑战:化工废水高浓度有机物与无机盐易导致膜表面吸附、结垢,膜通量衰减快,清洗频繁。对策:一是开发在线清洗系统,定期用柠檬酸、NaOH 清洗;二是采用“错流过滤+脉冲流”组合运行模式,增强膜表面冲刷;三是研发抗污染膜材料,提升耐污染性。
(二)浓水处置难题
挑战:膜分离产生的浓水含盐量、有机物浓度高,处置成本高。
对策:一是推动浓水资源化,如纳滤浓水回收有机物,反渗透浓水用于融雪、建材养护;二是采用“膜浓缩+蒸发结晶”或“膜浓缩+高级氧化”处置,减少固废或降解有机物。
(三)设备成本较高
挑战:膜组件与设备初期投资大,中小企业难以承担。
对策:一是研发低成本膜材料,降低材料成本;二是推广“膜租赁”模式,企业按处理水量付费,减少初期投入;三是政策补贴膜分离设备采购,鼓励化工企业应用[3]。
五、结论
膜分离设备在化工废水处理中具有“高效分离、资源回收、低二次污染”的独特优势,通过预处理工艺优化降低膜污染、操作参数调控匹配废水特性、膜组合工艺实现全流程处理、膜材料与组件改进提升适配性,可显著提升处理效能与经济性。案例实践表明,优化后的膜分离工艺不仅能实现化工废水达标排放与回用,还能回收染料、中间体等资源,如某乙烯生产企业采用优化工艺后,COD 去除率达 95% 以上,酚类回收率提升 30%⨀ 。
未来,随着膜材料技术与智能化技术的发展,膜分离设备将更精准适配化工废水多样性需求,推动化工废水处理从“达标排放”向“资源化循环”转型,如引入 AI 智能调控系统实现膜组件运行参数自优化,结合物联网技术构建废水处理实时监控网络,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参考文献
[1]杜方辉,汤文成.面向膜分离技术的污水处理设备型谱建模研究[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17,46(04):101-104.
[2]杨泞珲.饮用水处理的膜分离技术及工程实践[D].武汉工程大学,2015.
[3]王浩鑫.膜分离设备的全过程质量监理实践[J].化工管理,2023,(10):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