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村庄规划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
代海洋
江西省国土资源测绘工程总院有限公司 江西省南昌市 330209
一、引言
随着我国城乡统筹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村庄规划在保障土地合理利用、改善村民生活条件和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土空间规划作为国家对土地资源进行统筹管理和科学布局的核心手段,为村庄规划提供了政策引导和空间边界。
二、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村庄规划的关系
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对土地资源进行统筹配置和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其核心目标是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城乡协调发展。在这一视角下,村庄规划不仅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城乡空间结构优化、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的关键环节。具体而言,村庄规划应在国土空间规划的框架下统筹考虑土地利用、建设布局、基础设施配置以及生态保护,通过合理的功能分区和空间布局,避免土地的无序扩张和资源浪费。同时,村庄规划应关注村民的生产生活需求,兼顾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国土空间规划为村庄发展提供了政策指导和空间边界,明确了建设用地、生态红线和农业保护区等关键指标,使村庄规划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1]。换言之,村庄规划在国土空间规划的引领下,不仅可以优化村落空间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还能推动公共服务、交通设施及生态环境的系统化建设,从而实现乡村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和整体功能提升。
三、我国村庄规划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空间布局与土地利用问题
我国许多村庄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空间布局零散、无序扩张的现象。由于历史遗留因素和土地管理体制限制,部分村庄建设用地扩张不受控制,农田和生态用地被占用,导致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同时,村庄内部功能分区不明确,住宅区、公共设施和农业生产区缺乏合理规划,空间布局混乱,影响了村庄的整体形象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规划与实际发展脱节
在实际操作中,村庄规划往往难以与村民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一方面,部分规划缺乏对村民需求的深入调研,规划方案难以落地实施;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在规划执行过程中存在管理松散和监管不足的问题,导致规划成果未能有效引导村庄发展。这种规划与现实发展的脱节,不仅浪费了土地和资金资源,也削弱了村民对规划的认同感和参与积极性。
(三)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不足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滞后是制约村庄发展的一大瓶颈。许多村庄交通不便,道路狭窄或破损严重,水利、电力、排水等基础设施不完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缺乏,难以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这种设施和服务的不足不仅影响村民的生活质量,也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和人口留存,阻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
(四)生态环境与文化保护不足
部分村庄在扩张和建设过程中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乱占耕地、破坏河道和林地现象存在。同时,传统村落的历史建筑和民俗文化缺乏有效保护与传承,文化资源利用不充分,村庄特色逐渐弱化。生态环境与文化的双重损失,不仅影响了村庄可持续发展,还削弱了乡村旅游和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
四、优化策略
(一)完善村庄规划制度与政策
建立统一、科学的村庄规划标准,明确规划编制的技术规范、土地利用指标以及生态保护要求,使各地村庄规划具有可操作性和一致性。加强规划与土地管理、农村发展政策的衔接,确保规划方案能够指导土地审批、建设管理和基础设施投资,实现“规划先行、建设有序”。推动村民参与机制的
建立,通过听证会、村民代表会议等形式,让村民在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发挥主动作用,提高规划的社会认可度和执行力[2]。通过制度和政策的完善,能够形成有力的制度约束和激励机制,为村庄空间优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二)优化空间布局与土地利用
针对村庄布局零散、建设用地无序扩张的问题,应坚持“集约高效、功能合理”的原则,推动住宅区、公共设施区和农业生产区的科学分区,形成紧凑而有序的村落格局。同时,应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保护耕地和生态用地,合理规划农业、居住、商业和公共空间的比例,确保土地利用可持续。对于特色村落和历史文化村庄,应制定保护与发展兼顾的空间规划方案,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通过优化空间布局,不仅可以提升村庄整体形象,还能增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有效性,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
(三)提升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水平
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是保障村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加强道路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村庄的通达性和生活便利性。完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满足村民日常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推动社会服务均等化。对于偏远或经济薄弱村庄,应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扶持和社会参与,引入创新的基础设施建设模式,如数字乡村平台、智能供水系统等,提高服务效率和管理水平。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提升,不仅改善了村民生活条件,也为农村产业发展和人口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落地。
(四)强化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
村庄规划应将生态保护纳入核心指标,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范围,保护耕地、林地、水体及湿地资源,推行绿色建筑和生态村建设,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同时,应注重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如古建筑、民俗文化和地方特色产业,将文化元素融入村庄规划与建设中,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空间风貌[3]。通过生态与文化双重保护,不仅可以提升村庄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幸福感,还能促进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发展,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协调共赢。
(五)推动公众参与与社会治理
公众参与是提高村庄规划科学性和可执行性的关键环节。应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村民参与机制,如规划征询会、村民代表议事制度、意见反馈平台等,让村民在规划设计、方案审批和建设实施中充分表达需求与意见。强化村庄社会治理能力,推动基层组织、社会团体和村民共同参与管理,形成权责明确、运行高效的治理体系。通过公众参与和社会治理的结合,不仅可以提高规划的透明度和民主性,也增强了村民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为村庄的长期发展和持续改进提供制度化保障。
五、结论
国土空间规划为村庄规划提供了科学指导和制度保障。在实践中,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合理利用土地、提升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保护生态环境与文化遗产,并加强公众参与,能够有效解决村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综合实施这些策略,不仅提升了村庄功能和环境质量,也为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可持续的实践路径。
参考文献
[1]刘家豪.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村庄规划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研究[J].城镇建设,2025(12):121-123.
[2]宋彦杰,满德如,丁博禹,等.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广东省村庄规划评估及优化提升策略研究[C]//2021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21:1-8.
[3]杨洁.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村庄规划思考[J].工程技术研究,2025,10(10):226-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