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环模设备用大口径制冷机低温泵研制技术现状和发展
吴夷欣
广西中烟工业有限公司南宁卷烟厂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530001
一、引言
空间环模设备通过模拟太空的高真空、极端温度、辐射等环境特性,为航天器研制提供关键试验数据支撑。其中,真空系统的性能直接影响模拟环境的真实性,而大口径制冷机低温泵凭借无油污染、抽速大、运行稳定等优势,已成为大型空间环模设备的主抽泵选型。这类低温泵需同时满足大口径(通常 ⩾35 英寸)、深低温( ⩽20K )、低振动( (⩽0.1g )和长寿命( ⩾8000 小时连续运行)等多重技术指标,其研制涉及热力学、材料科学、自动控制等多学科交叉融合,是衡量空间模拟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1]。
二、大口径制冷机低温泵研制技术现状
(一)结构设计与材料应用
大口径低温泵的结构设计需平衡冷量传输效率与机械稳定性。目前主流设计采用异质金属复合结构,通过真空钎焊工艺实现铜管件与不锈钢管芯的套接连接,其中不锈钢管芯壁厚控制在 5mm 以保证强度,铜管件壁厚 2.5-3mm 以优化导热性能,配合 Sn 基软钎料层解决热膨胀系数差异导致的焊接裂纹问题。冷头布局采用分区对称设计,通过增大低温吸附表面积(通常 ⩾1.5m2 )提升抽气效率,同时采用内屏蔽铜罩与外屏蔽铜罩的双层结构减少热辐射干扰。
材料选择上,低温吸附表面多采用高比表面积活性炭或分子筛,在 20K 温度下可将气体蒸汽压降至 10-7Pa 量级。结构材料则向轻量化方向发展,通过铝合金框架与钛合金连接件的组合应用,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降低设备自重,适应空间环模设备的负载要求。
(二)制冷系统技术演进
制冷系统是低温泵的核心动力源,目前形成了斯特林制冷机、GM 循环制冷机和脉冲管制冷机三大技术路线。斯特林制冷机凭借结构紧凑(体积较传统机型减小 30% )和制冷效率高(COP 值达 5.2)的优势,在中小口径设备中应用广泛;GM 循环制冷机则以大冷量输出为特点, 88.9cm 和 121.92cm 口径型号的制冷量分别可达 12W@20K 和 25W@20K,成为大型空间环模设备的主力机型[2]。
脉冲管制冷机因无运动部件的特性成为新热点,通过波纹管连接实现被动减振,配合减振沙箱与吸声材料包覆的柔性软管,可将振动传递量降低至 0.01g 以下。最新研制的三级脉冲管制冷系统已实现 1.5K 以下超低温,降温时间控制在 60 分钟以内,为深空探测环境模拟提供了技术支撑。
(三)真空控制与智能化技术
真空控制系统采用多传感器融合方案,温度控制精度达到 ±0.1qC ,真空度监测分辨率可达 10-8Pa 量级。98%的新型设备配备物联网模块,通过 Modbus/TCP 协议实现远程监控、故障预警和能耗分析,结合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虚拟运维平台,使设备综合管理效率提升 40% 。
在流程优化方面,自动变负荷调节技术实现抽速的动态适配,当真空度达到 10-6Pa 时自动切换至低功耗模式,较传统定频运行节能 32‰ 。振动监测系统通过压电陶瓷传感器与数字信号处理器的实时联动,可在 50ms 内响应异常振动并触发补偿机制。
三、当前面临的技术瓶颈
(一)热负荷均匀性控制难题
大口径化导致的热负荷分布不均问题突出,边缘区域与中心区域的温差可达 5-8K,影响吸附效率的一致性。现有分区制冷方案虽能将温差缩小至 3K 以内,但增加了系统复杂度和能耗,如何在直径超 1.2m 的冷头上实现 ⩽2K 的温差控制,成为制约口径进一步扩大的关键瓶颈[3]。
(二)长周期运行可靠性挑战
空间环模设备要求低温泵连续无故障运行时间不低于 8000 小时,但长时间运行导致的吸附性能
衰减(约 15%/1000 小时)和材料疲劳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制冷机冷头的结霜累积会使抽速下降20%-30% ,而频繁再生操作又会缩短设备寿命,平衡抽气效率与运行周期成为工程化应用的难点。
(三)多场耦合干扰问题
设备运行中面临热、力、振动多场耦合影响:制冷机振动通过管路传递至真空腔体,可能导致模拟试验数据偏差;温度梯度引起的结构应力会造成焊缝疲劳;真空环境下材料放气率的升高进一步增加了真空维持难度。现有减振方案虽能降低振动影响,但对极端工况下的多场耦合抑制效果仍需提升。
四、技术发展趋势
(一)高效节能技术升级
制冷系统向无油化、低功耗方向发展,磁悬浮轴承技术渗透率预计从 2023 年的 18% 提升至 2030年的 35% ,配合变频控制模块国产化(2028 年自给率有望达 80% ),可使设备能效比提升 25% 以上。氦气回收系统的集成应用将减少制冷剂消耗,预计到 2030 年相关技术市场规模可达 50 亿元,大幅降低运行成本。
(二)智能化与可靠性提升
基于 AI 的自适应控制技术将实现真空度、温度、振动的多参数协同调控,通过分析设备运行大数据提前 72 小时预警潜在故障。区块链技术的引入可实现温度波动与真空度变化的全程追溯,结合3D 可视化运维平台,使设备综合可用性提升至 95% 以上。
(三)新材料与新结构创新
纳米吸附材料的应用将使比表面积提升 50% ,配合宽温区复合制冷系统(20K-300K),实现变温切换效率提升 40% 。异质金属焊接技术向激光钎焊方向发展,目标将焊合率从当前的 92% 提高至 99% 以上,同时开发耐低温(≤4K)的新型复合材料,解决传统材料在深低温下的脆性问题。
(四)集成化设计理念普及
采用“泵-腔一体化”设计减少管路连接,通过数值仿真优化冷头流场分布,使大口径设备的重量降低 20‰ 。模块化制冷单元的标准化接口设计,可实现不同口径设备的快速适配,满足空间环模设备多场景模拟需求。
五、结论
大口径制冷机低温泵作为空间环模设备的核心子系统,其技术发展直接支撑航天器地面模拟试验的能力提升。当前在结构设计、制冷效率和智能控制等方面已取得显著突破——结构设计采用异质金属复合钎焊工艺优化冷头热传导路径,制冷效率上三级脉冲管制冷系统实现 1.5K 超低温输出,智能控制融入物联网模块实现真空度与温度实时远程监控
未来通过高效节能技术升级、智能化运维体系构建和新材料应用,将推动低温泵向“更高真空、更低能耗、更长寿命、更优适配”方向发展。随着航天工程对空间环境模拟精度要求的不断提高,大口径低温泵技术将在深低温制冷、多场耦合抑制等领域实现新突破,为我国航天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关键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刘国青,黄本诚,邹定忠.大型氦制冷低温真空系统的设计研究[J].真空,2000,12(04):27-30.
[2]茹晓勤,祁妍,吴树迎.用制冷机低温泵获得清洁无油高真空[J].航天器环境工程,2006,14(02):119-121.
[3]邹定忠,陈欣昔.在 70m3 容器中获得 5×10–8Pa 的超高真空[J].环模技术,1999,21(04):1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