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中西方绘画中线条语言的差异性探析

作者

任春香 龙婷婷

西北师范大学 甘肃兰州 730070

人类早期的艺术活动中,线条无疑是最早绽放光彩的造型语言。在人类早期的艺术活动中,先祖在岩窟壁画上,用简练的线条将原始生活记录着。在中国艺术领域,白描艺术无疑是线条运用的典范,由吴道子首创,经李公麟发展并独立成科,成为了中国绘画特有的表现形式。西方艺术史中线描艺术同样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它源于古希腊、罗马雕刻以及拜占庭至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传统。中西方线描在思想意识和表现方式上各具特色,但也存在共通之处,均将线条视为勾勒轮廓的核心手段。

一、哲学观念与文化隐喻

线条是绘画语言中最简洁直观的,通过对物体形态进行刻画归纳,从而具有很强的视觉感染力。由于中西方的文化根源不同,因此线条的表现方式也不同。

(一)东方:线条的“天人合一”与诗性表达

儒释道哲学三者的深刻内涵在中国文人画的线条艺术中有着极大的表现,这种思想交融让线条艺术从技法升华为哲学意蕴与文化价值的艺术语言,超越了造型功能。其中儒家强调“骨法用笔”并赋予线条伦理秩序:谢赫“六法”将用笔列为品评要义;赵孟頫以中锋勾山石,笔意沉稳契合“中庸”;文徵明刻树木法度严谨,呼应“克己复礼”;董其昌以“屋漏痕”笔法融书入画,体现“格物致知”的理性。

(二)西方:线条的“科学理性”与物象再现

而线条在西方绘画中起着一种客观再现的作用,是从古典的“艺术模仿自然”理念中派生出来的。亚里士多德主张服务叙事与结构,用线条勾勒物象的轮廓。理性主义与科学思潮赋予线条分析属性,如启蒙运动时期的机械图解。文艺复兴时,线性透视法让线条成为构建科学空间的关键,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借透视组织画面;人体结构研究推动线条精准化,米开朗基罗用线描剖析肌肉,丢勒以比例网格解构人体。建筑也同样体现出线条的理性精神,帕特农神庙的比例系统与哥特建筑中的结构线列,均反映出数学秩序与神性象征的统一。著名美术理论家荷迦兹在他的文章《论线条》中指出,“作为一种美的线条,它是多变多样的,有丰富魅力感的韵律和音乐的节奏感”。从相关绘画理论里能够发现,于西方艺术创作中,线条的运用获得了大幅度的拓展与创新,进而推动了西方绘画的变革发展。

二、技法与工具材料

中国画对线条的重视,与其作画工具紧密相连。毛笔笔锋尖锐且具弹性,适合勾勒线条,其形态之美契合中华民族审美,使得线条成为中国画核心艺术语言。毛笔运用更重表现性,部分笔触突破形似有着意趣的韵味。线条承载着画家精神内涵;书法用笔融入,更添画作生机与气韵。中国的书法不像其他民族的文字,仅仅是符号的意义,中国书法是节奏化了的自然,它体现着对万物生命形态的认识。①

西方绘画传统里,线条始终与形体紧密融合,是塑造形体的内在要素。西方艺术家注重客观再现的真实感,通过线条多样表现实现物体的精准造型。如梵高常用短促粗重笔触,笔触粗犷且具有节奏,既勾勒形态又融入色块营造氛围。现代主义画家毕加索高度简化轮廓,用多变线条直接表现抽象或具象物象,凸显线条表现力与内容指向。西方画家系统探索线条元素,使其在具象、抽象与意象并存的绘画体系中,呈现丰富多元审美特质。

三、线条艺术中的审美价值差异

线条在中西绘画传统中呈现出不同的审美取向与情感方式。中国画注重的写意,把用笔过程看成是情感的流淌、气韵的流动,笔法不仅勾勒形态,更通过水墨变化传递艺术家的个性修养与生命体验;西方绘画中的线条则从形体塑造逐渐发展为情感表达的自主载体,自文艺复兴以来,线条在准确再现物象的同时,承担起传递艺术家主观意识的功能,②至现代主义阶段,线条彻底摆脱轮廓约束,成为直接表现内在情绪与精神世界的视觉符号。莫迪里阿尼的装饰性曲线、波洛克的动态滴洒等,均展现出线条作为情感物质的独立表现力。

从根本上看,中国线条艺术植根于传统哲学思想,追求主客合一、意蕴相生;西方线条则体现出从客观再现到主观表现的演进路径,强调形式结构与心理真实的视觉转化。尽管二者在文化渊源与美学观念存在差异,却共同赋予线条超越摹形的艺术表现力,使其成为贯通形神、融合内外的核心绘画语言。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西方绘画因美学理念、造型思维、文化内涵等方面存在差异,其线条表现亦大相径庭。伴随中西绘画历史的演进,线条艺术在契合新时代审美趋向的过程中持续创新发展。无论是西方绘画里线条的直观呈现,还是中国绘画中线条的含蓄表达,我们都需深化对线条价值的理解,拓展其艺术生命力与表现力。

注释:

① 马荣.《论书法中的线条质感表现》[J].林区教学,2014,(4):107-108.

② 宋嘉旗.《中西方绘画中线性艺术表现的差异》[J].艺术研究,2023,(4):62-64.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2]孔新苗,张萍.中西美术比较[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

[3] 魏华.线的意味—涅兹道夫斯基的木刻版画图像解析[J].艺术评论,2016.

[4] 郑昶.中国美术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5] 孔新苗.中西美术比较[M].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

[6] 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原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7] 李格尔.风格问题:装饰艺术史的基础[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

任春香(2000.1—),女,汉族,籍贯: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23级在读研究生,美术学专业,学位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油画

龙婷婷( 2000.10-) ,女,汉族,籍贯: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23级在读研究生,美术学专业,学位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