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新课标视域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路径研究

作者

杨荣

陕西省神木市店塔初级中学 719300

引言:随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全面实施,化学实验教学被赋予“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与实践能力”的核心使命。然而当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仍存在三大矛盾:一是教材实验内容更新滞后于科技发展,二是教师演示实验主导课堂导致学生参与度不足,三是实验评价侧重操作规范性而忽视创新思维培养。以人教版教材为例,其“金属与酸反应”实验仍沿用传统锌粒与稀硫酸反应体系,学生仅需记录现象即可完成学习任务,缺乏对反应速率影响因素的深度探究。这种“照方抓药”式实验模式,难以激发学生对化学本质的思考。因此探索符合新课标要求的实验教学创新路径,成为破解当前困境的关键。

一、跨学科融合:构建化学实验的立体认知网络

新课标强调“化学与物理、生物等学科的交叉融合”,这为实验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撑。以“氧气制取”实验为例,传统教学仅聚焦高锰酸钾分解反应原理,而跨学科视角可引入生物学科的光合作用原理进行对比分析。具体实施中,教师可设计“对比实验”:一组采用高锰酸钾加热制氧,另一组利用水生植物(如金鱼藻)在光照下释放氧气,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两组实验的氧气浓度变化。学生发现生物制氧速率虽慢但可持续,而化学制氧反应剧烈但原料有限,进而理解不同制氧方式的适用场景。这种跨学科实验设计,不仅深化了对化学变化本质的认识,更培养了系统思维与批判性思维。

在“金属腐蚀与防护”实验中,可融入地理学科的气候因素分析。例如将相同材质的铁钉分别置于干燥环境、潮湿环境及盐溶液环境中,通过观察锈蚀程度差异,结合当地气候数据(如年降水量、湿度),引导学生探究金属腐蚀的地理影响因素。这种实验设计,使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产生深度联结,增强了学习的现实意义。

二、数字化技术应用:突破传统实验的时空限制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数字化实验技术正以其独特的优势引领着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以“酸碱中和反应”实验为例,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依赖酚酞试液的颜色突变来判定反应终点,这一方法虽简便却易受光线、观察角度等因素影响,导致判断主观性强、数据精度不足。而数字化技术的引入,如 pH 传感器与数据采集系统的结合,使学生能够实时观测到溶液 pH 值的连续变化曲线,中和点的判定变得精确无误。通过调控滴定速度,快速与缓慢滴加下的 pH 曲线差异显著,学生得以直观理解反应速率如何影响终点判断,进而深化对化学反应“动态平衡”本质特征的认识。

同样在“分子运动现象”实验中,传统氨水挥发实验因教室空间限制,分子扩散的微观过程难以被肉眼捕捉。数字化技术则通过微距摄像头捕捉分子运动的微妙变化,结合慢动作拍摄技术,将瞬息万变的分子运动放大呈现于屏幕之上。再辅以计算机模拟动画,从宏观现象到微观解释的桥梁得以构建,学生得以在直观与抽象之间自由穿梭,对分子运动原理的理解更加深刻透彻。实践表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成效,为化学实验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生活化实验开发:激发化学学习的内生动力

新课标倡导“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这要求实验设计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以人教版教材“燃烧条件探究”实验为例,传统教学使用白磷、红磷等危险化学品,存在安全隐患。而改用“蜡烛熄灭实验”:将点燃的蜡烛分别置于烧杯、玻璃罩及倒置的漏斗中,观察不同条件下蜡烛的燃烧情况。学生通过对比实验现象,自主归纳出“可燃物需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着火点”的燃烧条件。这种生活化实验设计,既保证了安全性,又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

在“水的净化”实验里,引导学生利用废旧塑料瓶、活性炭、纱布等常见材料自制简易净水器,极具教育意义。实验中,让学生分别设置仅含纱布、纱布加活性炭等不同过滤层,对泥水进行净化并对比效果。他们能直观看到,多层过滤下泥水逐渐变清澈,由此掌握过滤原理。某校举办“家庭净水器设计大赛”,学生们积极思考,提出“多层复合过滤”提升净化程度、“太阳能蒸馏”利用清洁能源等创新方案。这一过程不仅深化了知识理解,更激发了创新思维,让学生深刻意识到保护水资源需创新技术与行动。

四、探究式学习模式:培育科学探究的核心素养

新课标将“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列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这要求实验教学必须从“验证性”向“探究性”转型。以“金属活动性顺序”实验为例,传统教学直接告知学生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学生只需通过实验验证即可。而探究式学习模式下,教师可提供铜、铁、锌三种金属及稀硫酸、硫酸铜溶液等试剂,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对比反应剧烈程度、置换现象等,归纳出金属活动性相对强弱。这种“问题导向—自主探究—归纳总结”的学习模式,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建构者。

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实验中,教师可设置开放性任务:“如何通过实验证明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学生需自主选择反应体系(如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设计实验装置(如水浴加热装置)、控制变量(如颗粒大小、溶液浓度),最终通过测量单位时间内气体产生量或沉淀生成量量化反应速率。这种深度探究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更锻炼了科学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

结束语:新课标视域下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创新,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更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跨学科融合、数字化技术应用、生活化实验开发及探究式学习模式四大路径的实践探索,可有效突破传统实验教学的局限,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实验教学模式。未来研究需进一步关注实验创新与教学评价的协同优化,以及不同区域、不同学情下的差异化实施策略,为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全面改革提供更丰富的实践样本。

参考文献:

[1] 张晓鸽.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新一代:理论版,2022(19):0218-0220.

[2] 张建忠.基于新课程视域下初中化学创新实验教学方法分析[C]//2020 年中小学素质教育创新研究大会论文集.2020.

[3] 段万基.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创新性策略研究[J].甘肃教育研究,202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