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意识形态引领下的大学生个性化教育模式探究
侯爱琴
淮南师范学院 安徽淮南 232038
引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确保我国大学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灵魂所在。与此同时,当今大学生成长于信息爆炸、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学习方式和发展需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和个性化。传统的、同质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模式,有时难以深入触动每一个独特的个体,教育效果面临“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瓶颈。因此,探索一种基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大学生个性化教育模式,不仅是对国家“因材施教”古老教育思想的现代回归与创新,更是新时代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的必然要求。
、 主流意识形态与个性化教育的内涵及辩证关系
要建构科学的教育模式,必须首先厘清核心概念的内在联系,破除将二者对立的误解。
(一)主流意识形态的内涵
本文所称的“主流意识形态”,是指在国家社会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思想观念体系,在我国特指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的思想体系。
(二)个性化教育的内涵
个性化教育并非简单的“个别教育”,其核心在于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特性。它强调:一是识别差异性,承认并在教育过程中关注学生在兴趣、性格、天赋、特长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二是提供选择性,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发展路径和成长平台;三是激发主体性,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自我规划和主动发展,唤醒其内在潜能。
(三)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
主流意识形态与个性化教育并非非此即彼的矛盾体,而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1. 主流思想是个人成长教育的“GPS”。缺乏主流意识形态引导的个性化教育,往往容易偏离正确方向,陷入极端个人主义或价值虚无的误区,使所谓“个性”脱离社会共同价值而失去真正意义。
2. 个性化教育能把国家倡导的大道理,变成每个学生都能听懂、愿意接受的小道理,是两者之间的“连接器”。缺乏个性化关照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容易流于形式主义的说教,难以触动心灵,无法实现真正的认同。
因此,构建基于主流意识形态的个性化教育模式,本质上是寻求“普遍性与特殊性”、“社会需求与个人发展”、“价值引领与个性成长”之间的最佳平衡点与结合点。
二、 当前高校教育模式面临的现实困境
当前在实践层面,将主流意识形态与个性化教育有效融合仍面临许多困境。
(一)教育理念存在一定偏差。 一些教育者仍存在二元对立的思维,或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简单等同于政治理论灌输,忽视其与学生个体成长的内在联系;或将个性化教育片面理解为技能培训或放任自流,弱化了其价值塑造功能。两者在理念上未能实现深度融合。
(二)教育内容与方法略显单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程有时存在“两张皮”现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未能完全有机融入各专业领域的个性化培养中。教学方法上,大班授课、统一宣讲仍是主流,缺乏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分层分类指导。
(三)评价体系导向性不足。现行的学生评价体系多以学业成绩、科研成果等量化指标为主,对学生的思想成长、价值认同、社会责任感等质性指标的个性化评价较为欠缺。这导致学生和教师都可能更关注可量化的“硬指标”,而相对忽视基于主流意识形态的个性化品格塑造这一“软目标”。
三、基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大学生个性化教育模式构建路径针对以上困境,构建新型教育模式需进行系统性的改革与创新。
(一)革新教育理念:确立“价值引领下的个性发展”观全校上下,从校领导到一线教师、管理服务人员,必须首先确立“在价值引领中发展个性,在个性发展中巩固价值认同”的核心理念。要深刻认识到,坚持主流意识形态与尊重学生个性非但不矛盾,反而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一体两面。应将这一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管理服务等全过程。
(二)优化教育内容:构建“共性 ;+ 个性”的课程与资源体系
1. 强化“思政课”的个性化教学改革:推动思政课从“漫灌”向“滴灌”转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在线资源库,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学习专题和案例。推广研讨式、辩论式、情景模拟式教学,将宏大理论议题与学生的专业背景、生活困惑、社会热点等相结合,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价值辨析。
2. 深化“课程思政”的精准融入:深入挖掘不同专业课程中蕴含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元素,设计差异化、专业化的融入方案。鼓励专业课教师结合学科前沿和行业典范,讲述其中蕴含的价值观故事,使价值引领“专业课化”、“个性化”,而非生搬硬套。
3. 开发个性化的第二课堂与社会实践项目:构建菜单式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项目库等,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和专业特长自主选择参与。在项目中嵌入明确的价值引导目标,如通过乡村振兴项目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通过科技创新项目体会自主自强的重要性,实现“行中育德”、“个性化践行”。
(三)创新教育方法:运用“技术 ;+ 艺术”实现精准施策
1.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学情画像:利用校园大数据平台,整合学生在学习、社交、消费、阅读、活动参与等方面的数据,初步勾勒出学生的思想动态、兴趣偏好和发展需求画像,为教师提供个性化指导的数据支持。
2. 推行“导师制”与“学长制”相结合:全面深化本科生导师制,为每位学生配备学业与人生发展导师。导师不仅指导学业,更关注学生的思想成长和个性化规划。同时,辅以优秀的“学长制”,发挥朋辈教育的独特优势,进行更具贴近性的引导和帮助。
3. 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教育社群:利用社交媒体、网络社区等平台,建立基于兴趣或专业的思想交流社群。由教师或优秀学生担任“意见领袖”,围绕主流价值话题开展线上讨论、分享,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舆论场,在互动中实现个性化引导。
结论
构建基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大学生个性化教育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它要求我们超越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深刻把握价值引领与个性发展的辩证关系。通过理念重塑、内容重构、方法创新、评价改革和保障强化,最终形成一种如盐在水、润物无声的教育新生态。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N].人民日报,2024-07-22.
[2] 尤文梦.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内在理据、构成要素与运行机制[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
[3] 龚曼霞. 论基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大学生个性化教育模式构建[J].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5(6):33-37.
[4] 陈方芳,彭思思. 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群体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挑战及应对路径[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7):32-38.
[5] 焦艳,蔡金凤.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认同教育的三维探赜[J/OL].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https://link.cnki.net/urlid/41.1376.C.20250619.1438.002
[6] 包思彤,张丽. 自媒体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创新路径研究[J].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25(6):44-48.
[7] 徐艳霞,韦肖莹,刘海涛. 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路径研究[J].甘肃教育研究,2025(7):4-8.
[8] 易学尧,谢长志. 大学生国家网络安全教育优化探论[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25(7):20-26.
[9] 陈方芳,彭思思. 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群体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挑战及应对路径[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7):32-38.
作者简介:侯爱琴,女,1979 年1 月出生,职称:科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