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富顺蚕桑发展的问题和建议
潘锋
身份证号码:5107221990****6636
蚕桑产业作为富顺县的优势特色产业,为富顺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做出了巨大贡献,以其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好的特点受到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欢迎。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蚕桑丝绸制品消费逐年提高,同时,国际进出口贸易限制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以及土地”非农化非粮化”的严格限制,新的产业技术发展带来的风险逐步增加,对蚕桑全产业链提出更严峻的考验。本文总结了当下蚕桑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1.发展历史和现状
富顺县栽桑养蚕的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 60、70 年代。80、90 年代成为我县农业农村支柱产业。全县养蚕量在 1994 年达到最高峰 14.5 万张,90 年代受国际市场行情和加入世贸组织影响,蚕茧价格大幅下滑,农民开始毁桑砍树。90 年代后期全县桑园面积和养蚕量大幅减少。到2008 年底全县桑园面积仅剩 1 万余亩,养蚕量0.9 万张。2009 年我县飞龙镇蚕桑专业合作社成立,2014 年 500 万元省级财政蚕桑产业发展项目实施,同时,蚕桑成为多个乡镇脱贫攻坚和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返乡农民工和成功人士回乡发展蚕桑,蚕桑产业在我县呈现恢复性增长。截至2024 年底,全县有桑园面积 3.1 万亩,年养蚕3.3 万张,产鲜蚕茧1270 吨,蚕桑产业总产值9000 万元。
2.当前的问题
2.1 土地严格限制。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国家总体安全观以来,粮食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大战略,严格落实长牙齿的18 亿亩耕地红线保护政策,其余产业均需为其让道。落实到具体实际,即土地“非农化非粮化”的严格限制。各级政府优先鼓励发展粮食作物,蚕桑等经济作物需进行间作轮作达到有关部门认定的粮食作物覆盖率,不符合标准的业主需要进行整改或面临相应行政处罚。使得桑园和养蚕设施建设用地难、发展难。严格限制的土地政策使得桑园与养蚕设施建设用地选择困难,新建桑园通常地势不好肥力不足,土层薄灌溉条件差,业主需要花费更多成本精力用于持续改善和管理桑园,才能保证桑园稳定投产。同时,养蚕共育室、大蚕棚建设无地可用或选址受限,养蚕环境通风透气性、温湿度调节可控性得不到保障,蚕桑生产技术部门提倡的远离工矿企业、粮田果园等农药和有毒有害气体污染源也无法保证,业主随时可能遭受损失。
2.2 其他产业发展带来的影响。通过实际了解调查发现,页岩气开采、粮田果园占地和喷药,工矿企业三废影响加剧。近年来国家为保障能源安全,大力发展页岩气开采,四川作为页岩气的重要产地,页岩气开采井近年来快速增加,富顺县内多处页岩气钻探井距离桑园、蚕棚过近,直线距离仅有几十米至数百米,部分页岩气井直接位于桑园中间;粮田、果园等与桑园蚕棚紧邻,有害气体泄漏、农药污染桑叶造成蚕中毒事件频发,业主损失巨大。慢性中毒呈多发频发态势,检测难、定性难、预见难成为业主最担忧的几大难题,多数业主只能在大蚕上簇结茧异常阶段才能判断大蚕已慢性中毒,前期投入的桑叶、养蚕物资、劳动力等成为沉没成本,难以挽回损失。
2.3 新技术发展带来的风险。近年来,现代农业机械化开始迅速发展,无人机喷药逐步普及,森林、水稻、高粱、果园的喷药使用率逐步提高。为保证喷药覆盖面和喷药效果,无人机通常飞行高度比作物高10-20 米,且药物雾化颗粒小,易受风向影响,漂移范围广,造成周边桑园蚕棚污染。无人机作业人员对农药造成的养蚕污染认识不足,清洗无人机药箱管路喷头等不到位,前期喷施的其他药物污染桑园。与此同时,新型农药制剂对蚕桑产业的威胁也在加剧,家蚕作为蚕蛾科家蚕属的一种变态发育昆虫,对农药最为敏感,目前新型农药制剂正朝多种成分复配,靶向性针对昆虫发展。
抑制昆虫发育成熟的保幼激素农药成为果园常用药,且果园生产季节喷施面广,喷施次数多,影响范围大时间长。
3.应对建议
3.1 粮桑复合种植,桑园提升改造。在现有桑园面积不能扩张的原则下,改善土地肥力灌溉条件及栽植规格,做好管理和病虫害防治,进行老旧桑园改造提升,逐步将老旧桑树品种改良为良桑新品种。通过不同品种的搭配,兼顾桑树春季早发芽和秋冬季节落叶迟保证养蚕用叶,提升抗旱、抗病虫、便于采摘等优良特性,提升桑园整体桑叶产量,实现单位面积的产量提升,并按蚕季选用抗性优良与高产的蚕品种饲养。
3.2 闲置资产利用,远离污染源。通过对老旧村小、村办公室、旧有厂房的改造利用,以及建设双层蚕棚,增加多层省力化蚕台层数和蚕台数量饲养大蚕等方法,在不占用少占用土地新建的情况下,增加养蚕设施面积和提高设施使用率。对桑园蚕房周边可能的污染源及时沟通避免排放或沾染,可远离的尽量远离,无法搬离的要协商错开养蚕时节。
3.3 专业评估,提高技术。掌握农药和技术发展变化,尽量不网购农药,新农药新技术的应用做好可靠性评估。无人机施药影响的范围要做好评估,无人机喷药的桑园应做到专机专用,使用正规农资店购买的农药,避免出现喷洒过其他对养蚕有危害的农药,清洗不干净,喷洒桑园造成残留药物污染,蚕慢性中毒的情况。对桑园周边果园、粮田、工矿用药及排放废弃物要及时沟通,掌握用药种类、时间、残留期长短、喷药方式等是否对桑园养蚕构成影响。对可能造成影响的,要协商修改喷药种类、时间、喷药方式等。对距离桑园过近的粮田果园必需要喷药的,可以选择提前采摘桑叶,无人机喷药的可以在桑园附近改为人工手动喷药以避免药液颗粒过细受风向等影响漂移污染,并留足桑园隔离带和进行桑叶试喂,以防人工喷药后仍然发生漂移污染,导致桑园蚕房污染慢性中毒。
3.4 自媒体内容应用做好验证。对网络自媒体蚕桑生产新药、新技术、新模式的内容要仔细辨别真伪、实用性、适用性。如确定需要使用新药物、新技术、新模式应做好可靠性验证,掌握原理,确认新技术模式适用的地点气候,可先少量试验,确定没有问题再逐步扩大应用规模。
4.小结
蚕桑产业作为种养结合的经济产业,既包含了前端桑园的建设管理又包含了后端的养蚕售茧,对大户业主的管理和养蚕水平有较高要求。管理和技术不到位,成本居高不下,发生损失通常较大,如发生慢性中毒和桑园污染则长期影响养蚕收益。政府的政策支持则是业主发展的信心保障,各级政府在保证粮食作物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要及时给出明确的发展政策,严防业主按照政策发展和间作粮食作物后政策变化,出现业主无法预期的成本增加和行政处罚,打击业主发展的信心和积极性。同时,粮食安全和业主蚕农的经济收入都应作为制定政策的考量范围,对普通蚕农和大户业主来说,养蚕的经济收益超过粮食作物,如果粮食作物收益提高,业主也更愿意种粮,才能更好保障粮食安全。
参考文献:
[1]李伟,雷霆,袁良军,等.建设现代蚕桑产业 促进集体经济发展[J].中国蚕业.2024,45(3).DOI:10.16839/j.cnki.zgcy.2024.03.007.
[2]储呈平,孙道权,杨俊峰,等.全龄人工饲料养蚕技术装备研究[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4,(6).DOI:10.3969/j.issn.1673-887X.2024.0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