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引领煤矿自动化运输系统的高效构建
陈风东
天地(常州)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煤矿行业对自动化运输系统的需求日益增长。科技引领煤矿自动化运输系统的高效构建成为提升煤矿生产效率、保障安全生产的关键所在。
1.科技在煤矿自动化运输系统构建中的关键作用
1.1 提升运输效率
科技通过优化运输流程与设备性能,显著提升煤矿运输系统的运行效率。在设备层面,引入智能胶带运输机,搭载变频调速技术与自动张紧装置,可根据煤炭产量动态调整运行速度,避免空转能耗与超载停运;应用无人驾驶电机车,通过激光雷达与视觉导航技术实现自主避障、精准定位,减少人工驾驶的启停延迟与路线偏差。在调度层面,依托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构建智能调度平台,实时采集各运输节点的煤炭流量、设备状态数据,自动规划最优运输路径,实现“胶带运输机—电机车—转载点”的协同联动,避免局部拥堵。国内某大型煤矿应用该技术后,运输系统的煤炭周转效率提升,单次运输周期缩短,有效适配井下高强度开采的运输需求。
1.2 保障运输安全
科技为煤矿自动化运输系统构建全方位安全防护体系。在风险预警方面,部署多类型传感器实时监测运输设备状态,如在胶带运输机滚筒处安装温度与振动传感器,在电机车轨道旁设置红外障碍物检测器,数据异常时自动触发声光报警与紧急停机;应用AI 视频分析技术,对运输巷道内的人员违规进入、设备异常形变等风险进行实时识别,提前规避安全隐患。在应急处置方面,开发远程应急控制系统,当运输系统出现故障(如胶带撕裂、电机车脱轨)时,地面调度中心可远程切断电源、调整设备姿态,避免事故扩大。此外,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模拟运输系统故障场景,优化应急处置流程,提升突发状况下的响应效率,保障井下运输作业安全。
2.科技引领构建面临的挑战
2.1 技术集成难题
煤矿自动化运输系统的科技集成面临多技术适配与环境适配的双重难题。不同技术体系的兼容性不足,如智能调度平台与无人驾驶电机车的通信协议不统一,数据传输易出现延迟或中断,导致调度指令无法精准执行;胶带运输机的变频控制系统与故障监测系统来自不同厂商,数据接口不兼容,难以实现“状态监测—参数调整”的闭环控制。井下复杂环境进一步加剧技术集成难度,高湿度、高粉尘环境易导致传感器精度下降、电子设备短路,如激光雷达在粉尘浓度高的巷道内探测距离缩短,影响电机车导航精度;井下电磁干扰严重,导致无线通信信号不稳定,影响物联网设备的数据传输可靠性,制约技术集成效果。
2.2 人员素质适配
现有煤矿从业人员的技能素质难以适配自动化运输系统的科技应用需求。一方面,一线操作工人多熟悉传统运输设备的人工操作,对智能设备(如无人驾驶电机车、智能调度平台)的操作与维护技能不足,如无法熟练排查智能胶带运输机的软件故障,导致设备故障时难以快速恢复运行。另一方面,技术管理人员缺乏“科技+运输”的复合知识,对 AI 调度算法、数字孪生等新兴技术的理解深度不够,难以制定科学的技术应用方案,如在设置智能调度系统的参数时,无法结合井下运输实际优化算法模型,导致调度效率未达预期。
2.3 数据安全风险
自动化运输系统运行中产生的海量数据面临存储、传输与使用环节的安全风险。数据存储方面,运输系统的设备状态、调度指令等核心数据集中存储于云端或本地服务器,若防护措施不足,易遭受黑客攻击,导致数据篡改或丢失,如调度数据被篡改可能引发运输路线混乱,影响煤炭运输秩序。数据传输方面,井下无线通信网络易被拦截,运输设备与调度中心之间的传输数据可能被非法获取,泄露煤矿的生产布局、运输能力等敏感信息,对煤矿安全生产造成威胁。数据使用方面,缺乏完善的数据访问权限管理机制,不同岗位人员的数据访问权限划分不清晰,可能导致非授权人员接触核心数据,存在数据滥用风险,同时不符合国内数据安全相关法规要求。
3.高效构建的创新对策
3.1 加强技术融合创新
从标准统一、环境适配、系统优化三方面推进技术融合创新。制定煤矿自动化运输技术标准,统一设备通信协议与数据格式,如规定智能运输设备需支持工业以太网协议,确保调度平台与设备间数据互通;建立技术认证体系,对进入煤矿的自动化运输设备进行兼容性检测,避免不兼容设备进入系统。针对井下环境开发专用技术,如研发防尘防水型传感器,采用密封式设计与抗干扰电路,提升设备在高粉尘、高湿度环境下的稳定性;优化无线通信方案,采用漏泄同轴电缆与 5G 结合的通信方式,增强井下信号覆盖强度,保障数据传输可靠。构建“设备—调度—管理”一体化系统,通过 API 接口整合各子系统数据,实现运输设备状态监测、智能调度、能耗分析的协同联动,提升技术融合效能。
3.2 开展针对性人才培养
构建“分层培养+实践赋能”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人员素质适配性。针对一线操作工人,开展“理论 + 实操”培训,理论课程聚焦智能设备的工作原理与安全操作规范,实操课程在模拟巷道或井下实训区开展,如训练工人操作无人驾驶电机车的应急接管功能、排查智能胶带运输机的常见故障,定期组织技能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针对技术管理人员,开设新兴技术专项培训,邀请高校专家与企业技术骨干讲解 AI调度算法、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逻辑,组织赴先进煤矿考察学习,借鉴技术应用经验;开展项目实践,让技术管理人员参与自动化运输系统的方案设计与调试,提升技术应用能力。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对掌握核心技能的人员给予薪资提升与职业晋升机会,激发学习积极性,同时通过“师带徒”模式加快技能传承。
3.3 完善数据安全保障体系
构建全流程数据安全保障体系,覆盖数据存储、传输、使用环节。数据存储方面,采用“本地备份 ⋅+ 云端加密”的混合存储模式,核心数据在本地服务器备份,同时上传至加密云端,定期开展数据备份恢复测试,确保数据可靠性;部署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实时监测服务器的访问行为,抵御黑客攻击。数据传输方面,采用国密算法对传输数据进行加密,如使用SM4 算法加密设备与调度中心之间的通信数据;在井下部署专用通信链路,与其他网络物理隔离,防止数据被拦截。数据使用方面,建立精细化数据访问权限管理机制,根据岗位职责划分数据查看、修改、导出权限,如一线工人仅可查看设备状态数据,调度人员可修改调度指令数据;引入数据审计系统,记录数据访问与操作日志,实现数据使用全程可追溯,确保数据安全合规。
结束语:科技引领煤矿自动化运输系统的高效构建是煤矿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应对挑战并采取创新对策,有望实现煤矿自动化运输系统的高效、稳定运行,推动煤矿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董晓钧;杨剑山;鄢耀;王振林;侯伟;王兴;解易锦;张纪虎;尹照;刘小杰;王昊然;曹鹏伟;彭佩青;吴春丽;刘建华.煤矿机电运输系统分矸装置的自动化改造应用系统[J].平顶山天安煤业九矿有限责任公司.2021(06):1
[2]韩福军.煤矿机电运输系统技术创新与应用[J].江西化工.2019(10):166-168
[3]陈国华;马志鹏.探究煤矿机电运输系统自动化技术及其发展[J].冶金管理.20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