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学科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研究
石小东
吉林省榆树市五棵树镇前进中学校
新版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通过历史课程发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正确认识历史发展,培养家国认同感和责任感”。其中“史料实证”要求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史料印证历史;“历史解释”要求学生能理性看待与客观评价事物,而两个核心素养的培养前提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历史教学中传统的“老师讲,学生记”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是学生在机械记忆并没有去对史料进行解读和探究,也没有有效帮助学生形成基于历史逻辑思考问题、独立提出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传统教学方式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无法满足新课标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因此,在实践中需要更新教学方式,将提升学生探究能力贯穿整个历史教学过程,这是落实新课标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之所在。
一、初中历史探究能力培养的现存问题
(一)探究任务设计 “浅层化”,缺乏思维深度
有些历史课上虽开始设计“探究活动”,却大都是指向“知识再现”为主,其并不符合核心素养目标。如在“鸦片战争”的学习中,教师通常设计的问题是:“鸦片战争发生于哪一年?”“《南京条约》的内容是什么?”这种问题无须学生经过分析史料、逻辑推断、价值取舍来获得结论,对学生深入探究思维的要求不高。新课标中规定学生“依据史料,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要求学生深入探究,浅层次的探究活动无法实现这一目标。
(二)史料运用 “单一化”,忽视实证意识培养
史料是历史探究的基础,新课标强调 “引导学生运用一手史料、二手史料开展探究”。但实际教学中,教师提供的史料多为教材中的文字材料,且多为 “结论性史料”(如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缺乏原始史料(如鸦片战争时期的外交文书、英国议会辩论记录)或可视化史料(如当时的漫画、地图)。学生长期依赖单一史料,难以形成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的实证意识,更无法通过对比不同史料发现历史解释的多样性。
(三)探究过程 “形式化”,缺乏有效指导
有些教师将“探究活动”理解为“小组讨论”,布置任务后由学生“随意”讨论,缺乏对探究方法和过程的引导。例如教师在“百家争鸣”的教学时,让学生“讨论诸子百家思想的差异”,但是讨论的步骤没有明确(如梳理各学派思想、对比差异、分析思想产生的背景),对学生提供的史料也很不足(如《论语》《道德经》的片断)。讨论的内容成为“形式化”的,有的学生一句话不发,有的学生只是在重复教材中的知识点,无法展开真正的探究。这样的“形式化”探究,不但不能让探究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起来,而且还会让学生对探究活动产生厌烦的情绪。
二、基于核心素养与新课标的探究能力培养策略
(一)分层设计探究任务,匹配不同认知水平学生
新课标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因材施教”。因初中学生历史认知水平有差异,基础薄弱、中等水平和高水平学生分别需掌握“提取史料信息”“分析史料逻辑”“评价历史解释”的能力,所以教师应设计“阶梯式”探究任务助不同层次学生成长。
以“郑和下西洋”教学为例,设计三层探究任务:基础层,提供《明史・郑和传》文字史料和航海路线图,让学生完成“航行范围”“涉及地区”等任务,培养提取关键信息能力,落实“时空观念”素养;进阶层,补充船只结构图、航海日志,让学生探究“实现条件”,引导形成逻辑结论,落实“史料实证”素养;高阶层,提供不同观点史料,让学生讨论“历史意义”,引导客观评价,落实“历史解释”素养。
通过分层任务设计,学生能在“最近发展区”探究,提升探究能力。
(二)创设情境化探究场景,激发探究兴趣
新课标提出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探究始于“问题意识”,情境化设计能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发现问题”。教师可通过“历史场景还原”“历史矛盾冲突”等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探究需求。
以“安史之乱”教学为例,创设“唐朝官员议事”情境:
1.情境导入:展示开元年间长安城地图与安史之乱后照片,播放《春望》音频,让学生感受唐朝由盛转衰,产生“唐朝为何突然陷入战乱”的疑问。
2.角色代入:将学生分为“唐玄宗”“宰相杨国忠”“将领郭子仪”“百姓代表”角色,提供对应史料,让学生从角色视角探究“安史之乱爆发原因”。
3.成果展示:各角色小组汇报结果,教师引导综合不同视角结论,形成对“安史之乱原因”的全面认知。
情境化探究使历史“活”起来,学生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探究兴趣和主动性提升。
(三)整合跨学科资源,拓展探究维度
课程标准倡导“注重学科间的相互融合,推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历史事件的背景都牵涉多个学科,通过跨学科探究,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整体史观”,提高综合探究的能力。例如在“丝绸之路”这一课的教学中,可以把地理、语文、美术等学科的内容融入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去,如:地理学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路线图,并探讨为何选择这样的路线,学会用地理环境来解读历史事件;语文让其了解历史的真实面貌和文字资料、诗歌等表达之间的区别;美术让学生欣赏描绘丝绸之路的壁画等实物,并让学生学会探究丝绸之路在古代中外贸易过程中是如何发挥其促进作用。跨学科探究学科的壁垒,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丝绸之路”的意义,提升探究的能力。
三、小结
在核心素养与新课标导向下,历史探究能力培养要立足“任务设计、史料运用、过程指导”三个维度进行系统性优化,而非简单增加所谓的“探究活动”。在实践中要通过分层任务满足学生需求,情境化设计激发兴趣,跨学科整合拓展维度,使学生形成核心素养。在今后,初中历史教学还应继续以新课标、核心素养为指导、核心素养为目标,持续优化探究能力培养策略,让学生成为“主动的历史学习者”,理解、感悟历史,实现历史学科育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