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群众文化活动发展策略

作者

郑晓娟

玉门市文化馆 甘肃酒泉 735200

群众文化活动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鲜活体现,承担着满足民生诉求、传承地方文化、凝聚社情民意的重任,然而公共文化服务走向优质化的过程中,群众文化活动却陷入资源调配偏差、技术整合不够充分、协同机制较弱的困境,很难契合多种群体的文化期待。因此探寻合适有效的策略发展成为打破活动发展壁垒的关键,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同样包含在内。本文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环境出发,聚焦群众文化活动的资源、技术以及机制这三大方面,梳理改良途径,为优化活动水平、提升群众文化满意感给予理论及应用方面的参照。

一、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特点

(一)群众性

群众性是群众文化活动最本质的特征,体现在活动的主体、参与者以及价值取向上,活动由群众自发组织或者参与策划,无论是社区广场舞队的日常排练,还是乡村文化节的节目编排,群众始终是活动的主导者,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安排,参与活动的人群覆盖全年龄段和社会各个阶层,不分职业、学历和身份,老年人的书画交流、青少年的非遗研学、外来人口的文化融入活动等,都是群众广泛参与的表现,活动的价值导向以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为出发点,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都是根据群众的喜好来设计的,充分尊重群众的自主选择和创造意愿,体现出“以群众为中心”的特点。

(二)文化性

文化性是群众文化活动的本质属性,它承担着文化传承与价值传播的功能,活动内容常常扎根于本土文化土壤,把地方非遗技艺、民俗传统、历史故事等融入其中,端午包粽子、中秋赏月诗会等活动在实践中延续文化脉络,而且活动重视文化内涵的表达,通过歌舞、戏曲、书法等艺术形式传达审美情趣,依靠科普讲座、文化沙龙流传知识理念,让群众在参与时体会文化魅力,改进文化素养,这种文化性不是脱离生活的高雅表达,而是同日常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做到文化的大众化流传与活态传承。

(三)多样性

多样性体现在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内容以及场景当中,形式方面包含文艺展演、技能培训、节庆庆典、休闲娱乐等种类,既有动态的歌舞比赛、健步走活动,又有静态的书画展览、读书分享会,内容方面传统与现代并存,保留戏曲表演、传统手工艺体验等经典项目,也加入数字技术培训、短视频创作等新内容,适合不同群体。场景分布同样多样,社区广场、文化场馆、乡村戏台、线上平台等都可以成为活动场所,打破时空界限,形成“线上+线下”“城市+乡村”的立体化活动格局,具备很强的适应性和包容性。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群众文化活动遇到的挑战

(一)资源供给与民众需求的结构性失衡问题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当中,群众文化活动资源的配置依旧存在“重投入轻适配”的问题。其一,资源向城市集中,农村地区活动资金、场地以及专业人才明显匮乏,乡村文化站经费缺乏以致于很难展开常态化的活动,非遗传承人这类专业力量也大多集中在城区。其二,资源分配与群体需求不相匹配,面向青少年的数字文化、潮流艺术类活动缺乏,适老化文化课程和无障碍活动设计较少,针对外来人口的文化融入类活动范围有限,传统文艺展演等活动被重复开展,不同群体的差异性需求很难得到满足,于是便形成了资源浪费和需求空缺并存的状况。

(二)技术融合滞后阻碍服务效能提升

在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群众文化活动的技术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地区只是把技术当作信息发布工具,通过微信群、公众号来公布活动通告,并没有搭建专门的数字化活动平台,缺少线上报名、互动参与、直播展演之类的功能,不能满足群众方便参加、远程互动的需求,一些文化场馆虽然引进了智能设备,但是由于缺少专门的运维人员,自助服务终端,虚拟体验设备常常处于闲置或者故障状态,没能转变成实际的服务能力,而且技术同活动内容的融合度不够高,没有利用大数据剖析群众的兴趣喜好,改良活动规划,也没有借助虚拟现实,短视频等新技术更新活动形式,致使活动的吸引力和流传力受到限制,难以符合数字化服务体系的发展需求。

(三)多元协同机制不健全制约长效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讲究多方协同,但群众文化活动参加者大多还是政府,社会力量参加少,协同配合不够好,政府部门既做政策制定,也参加活动计划执行,这样容易脱离群众实际需求,受到行政程序约束。同时活动改变缺少灵活余地,社会组织、企业参加意愿不高,文化机构专业引导往往只是短期项目,企业缺了明确的鼓励机制,不愿花钱出力支持活动举行,群众自治组织作用发挥不好,社区文化志愿队、民间文艺团体等缺少资源扶持,没有专门的技能培训,没法自己经营常态化活动,所以活动展开靠政府多,形成“政府热,群众冷”状况,很难塑造可持续的发展生态。

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群众文化活动的优化发展策略

(一)精准配置资源以破解供需失衡难题

优化配置资源要形成需求引导和均衡分配两重机制,加大向农村资源倾斜力度,安排专项经费修缮文化站并配备基本设备,推行文化人才下乡常态化提升活动专业水平,通过问卷、访谈创建群众需求数据库,针对青少年、老年人、外来人口设计不同适配活动,创建起资源动态调整机制,削减低参与度活动投入,转向高需求项目,做到资源高效利用。

(二)深化技术融合以提升服务效能和吸引力

以技术赋能构建平台、内容、运维全链条应用体系。搭建一体化数字化活动平台,集合报名、直播、投票功能,让群众能跨时空分享,加强场馆智能设备运维,安排专人保障设备正常运转,通过现场指导、线上教程帮助群众使用,用大数据精准推送内容,借助虚拟现实营造沉浸场景,靠短视频矩阵扩大活动影响力。

(三)完善协同机制,打造长效发展生态体系

构建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群众自治的多元协同体系,政府制定政策、统筹资源、实施激励,把执行交给专业的社会组织,减少行政干涉,给资助的企业税收优惠、荣誉表彰,让文化机构与基层长期合作,提供专业服务,扶持群众自治组织,给资金、技能培训,支持群众自办活动,鼓励群众参与反馈,形成优化闭环。

四、结语

本文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的群众文化活动发展策略入手,通过研究发现资源、技术、机制的协同优化是破解群众文化活动发展瓶颈的钥匙,并提出精准资源配置、技术深度融合、多元协同构建等策略,为基层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提供操作指南,符合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后续可以探索数字化技术在农村偏远地区落地的可行路径,活动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的模式,希望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基层文化活力的激发提供更多的助力。

参考文献

[1] 邓紫晨.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群众文化建设的方法[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9):152,154.

[2] 刘晴. 基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群众文艺团队的发展路径[J]. 文渊(小学版),2019(5):789.

[3] 白莉.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背景下文化馆群众文化创新发展建设探索研究[J]. 畅谈,2022(5):13-15.

作者简介:郑晓娟(1978.9--)女,汉族,甘肃玉门人,学历大专,毕业于兰州文理学院;单位,现有职称:中级馆员;研究方向:群文和公共文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