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对学习兴趣提升的影响研究

作者

李笑

湖南省邵东市黄陂桥小学 湖南邵东 422800

引言

在“双减”背景下,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成为教育领域的重点任务。过重的作业负担不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还会引发学生的厌学情绪。当前部分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存在形式单一、内容枯燥、难度不当等问题,导致学生对数学作业产生抵触情绪,进而削弱学习兴趣。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更加注重作业形式的多样性、作业内容的趣味性和开放性,以此减轻小学生的作业压力,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如何明确作业设计影响学习兴趣的核心维度、梳理现存问题、探索兴趣导向的优化策略,不仅是提升作业质量的关键,更关系到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培养,对落实小学数学 “减负提质” 目标、促进学生可持续学习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影响学习兴趣的核心维度

1.1 作业形式趣味性对学习兴趣的影响维度

作业形式趣味性通过调动学生感官与参与感影响学习兴趣。趣味性强的作业形式,如数学拼图、数学小游戏、情境任务卡等,能打破传统书面作业的单调感,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或游戏互动中完成学习任务。例如数学拼图作业需学生拼接带有数字或算式的卡片,既巩固知识又充满挑战;情境任务卡让学生在 “帮小熊分水果”“超市购物计算” 等情境中解题,增强代入感。这种形式能减少学生对作业的抵触,使其在轻松氛围中感受数学乐趣,进而提升学习兴趣。

1.2 作业内容实践性对学习兴趣的影响维度

作业内容实践性通过关联生活实际提升学习兴趣。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场景,如测量家中家具尺寸、统计一周家庭开支、记录天气变化并分析数据等。这类作业能让学生发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如通过测量家具理解长度单位,通过统计开支掌握加减法应用,避免因内容抽象导致的学习枯燥。当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会更主动地探索知识,从而增强学习兴趣。

1.3 作业难度适配性对学习兴趣的影响维度

作业难度适配性通过匹配学生能力水平影响学习兴趣。难度适中的作业能让学生在完成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如针对中等水平学生设计 “跳一跳能完成” 的题目,既需要思考又不会因过难产生挫败感;若作业难度过低,学生易觉得缺乏挑战,失去探索动力;难度过高则会让学生反复受挫,打击自信心,进而厌恶数学学习。只有难度与学生能力适配,才能让学生在攻克问题后积累信心,逐步提升对数学的兴趣。

二、当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抑制学习兴趣的主要问题

2.1 作业形式单一化缺乏吸引力的问题

作业形式单一化主要表现为长期以书面计算题、填空题为主,缺乏多样化设计。多数教师布置的数学作业仍停留在 “抄题解题” 的传统模式,无论是低年级的加减法还是高年级的应用题,均以纸质书写为主要形式,鲜有动手操作、游戏互动或实践探索类作业。这种单一形式无法满足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容易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将作业视为 “任务负担”,而非有趣的学习活动,长期下来会逐渐抑制学习兴趣。

2.2 作业内容脱离生活难以激发共鸣的问题

作业内容脱离生活表现为题目场景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多为抽象的数字运算或虚构的非生活化情境。例如部分应用题围绕“工厂生产零件”“农场养殖数量”等学生不熟悉的场景设计,或题目中的数据、情境与学生日常体验无关;还有些作业内容仅聚焦知识重复训练,如反复练习同一类型的计算题,未结合生活中的数学应用。这种脱离生活的内容让学生难以理解知识价值,无法产生学习共鸣,进而降低学习兴趣。

2.3 作业难度失衡打击学习信心的问题

作业难度失衡体现在未考虑学生能力差异,采用“一刀切”的难度设置。部分教师布置作业时,未区分学生基础水平,统一使用相同难度的题目,导致基础薄弱的学生因题目过难无法完成,产生自我否定;能力较强的学生因题目过易觉得无挑战性,失去学习动力。例如高年级布置复杂的综合应用题时,基础差的学生连题干都难以理解,而能力强的学生几分钟就能完成,双方均无法从作业中获得积极体验,长期会打击学习信心,抑制学习兴趣。

三、兴趣导向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优化策略

3.1 创新趣味化作业形式的优化策略

创新趣味化作业形式需结合小学生特点设计多元类型。可设计动手操作类作业,如让学生用积木搭建立体图形学习几何知识,用彩纸制作钟表认识时间,完成后鼓励学生向家人展示作品并讲解数学原理;开发游戏类作业,如“数学大富翁”中用骰子点数计算步数、“算式接龙”中接力完成加减乘除运算,将游戏胜负与知识掌握结合;采用数字化作业形式,如利用教育APP 完成互动习题、制作简单的数学动画视频讲解解题思路。同时,定期轮换作业形式,每两周更新一种类型,避免长期单一,让学生始终对数学作业保持新鲜感,激发学习兴趣。

3.2 设计生活关联型作业内容的优化策略

设计生活关联型作业内容需紧密结合学生日常体验,且明确作业完成步骤与反馈方式。教师可围绕学生的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场景设计内容,如家庭场景中的“整理书包并分类统计物品数量”,要求记录分类结果并绘制简单统计表;“计算做饭所需时间”,需记录备菜、烹饪各环节时长并求和;校园场景中的“统计班级同学身高体重”,用表格整理数据并对比差异;“设计运动会赛程时间表”,考虑项目衔接时间;社会场景中的“调查社区便利店商品价格”,对比不同品牌差价。这类内容让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感受知识的实用性,进而提升学习兴趣。

3.3 分层设置适配性作业难度的优化策略

分层设置作业难度需根据学生能力差异设计不同层次任务,且配套个性化评价与鼓励机制。可将作业分为基础层、提升层、挑战层,基础层面向基础薄弱学生,以巩固基础知识为主,如简单的计算题、概念填空题,完成后给予“基础知识小能手”称号;提升层面向中等水平学生,增加题目灵活性,如简单的应用题、知识应用题,完成后标注 “能力提升小达人”;挑战层面向能力较强学生,设计开放性、探究性题目,如 “设计合理的周末出游预算方案” 需列出收支项目,“寻找生活中的数学规律并总结” 需举例说明规律。

四、结论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通过形式趣味性、内容实践性、难度适配性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当前作业设计存在的形式单一、内容脱离生活、难度失衡等问题抑制了兴趣提升,需通过创新趣味形式、设计生活关联内容、分层设置难度优化。该体系贴合小学生认知特点与数学教学需求,突破传统作业局限,助力通过作业激发学习兴趣。推广该体系,能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推动小学数学 “减负提质”,对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强.小学数学作业创新设计内容与形式的探索[J].读写算,2025,(28):10-12.

[2]刘日兴.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实践研究[J].江西教育,2025,(32):48-50

[3]庄晶晶.结构化视角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探究[J].名师在线(中英文),2025,11(23):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