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材料在汽车拉线制造中的应用探索
周永峰
天津中发华冠机械有限公司
引言: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对汽车零部件性能的要求日益提高。汽车拉线作为重要部件,其性能直接影响汽车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新型材料的出现为汽车拉线制造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探索其在该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新型材料概述
1.1 新型材料种类
汽车拉线制造领域的新型材料主要分为三类。高分子复合材料以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碳纤维改性尼龙为代表,这类材料在国内车企的轻量化需求推动下,逐步替代传统纯塑料拉线;金属基复合材料如铝基碳化硅、镁基硼纤维复合材料,凭借高强度特性,多用于制动、换挡等关键部位拉线的芯体制造;功能性涂层材料包含聚四氟乙烯改性涂层、陶瓷基复合涂层,常覆盖在拉线表面,适配国内不同地域复杂气候对拉线防护的需求。这些材料已在比亚迪、吉利等主流国产车企的多款车型拉线生产中实现规模化应用,其中碳纤维改性尼龙拉线在新能源车型中的渗透率已显著提升。
1.2 新型材料特性
新型材料针对汽车拉线的使用痛点展现出精准适配的特性。高分子复合材料兼具低密度与高抗疲劳性,在长期往复运动中不易出现塑性变形,解决传统塑料拉线易断裂、金属拉线重量大的问题,尤其在新能源汽车减重提效需求下优势显著;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突出,在发动机舱高温环境下仍能保持稳定力学性能,避免拉线因热胀冷缩导致的松弛或卡滞,同时其抗冲击性能可应对复杂路况下的振动冲击;功能性涂层材料则具备优异的耐腐蚀性与低摩擦系数,可抵御雨水、油污侵蚀,契合国内消费者对汽车驾乘舒适性的提升需求,部分涂层还具备自润滑特性,进一步降低维护频率。
1.3 新型材料发展趋势
国内汽车拉线用新型材料呈现两大发展方向。一是多功能集成化,材料研发不再单一追求某一性能,而是实现“强度-耐候-环保”多维度协同,例如将生物基纤维融入高分子材料,在保证强度的同时提升可降解性,符合国内汽车产业绿色发展导向;二是定制化开发,材料企业与车企深度合作,针对不同车型拉线的使用场景定制成分,如针对越野车型底盘拉线,研发高抗冲击的金属基复合材料,针对城市通勤车型座舱拉线,开发低噪音的高分子复合材料。
2.新型材料在汽车拉线制造中的应用影响
2.1 对拉线性能的提升
新型材料从多维度提升汽车拉线的核心性能。采用碳纤维改性尼龙的换挡拉线,重量大幅降低,运动惯性减小,换挡行程精度提升,避免传统金属拉线因自重导致的换挡迟滞,尤其在双离合变速箱车型中可优化换挡响应速度;铝基碳化硅复合材料制成的制动拉线,抗拉伸强度显著提高,在紧急制动时不易出现拉伸变形,保障制动系统响应稳定性,其抗疲劳性能可使拉线在高频次制动场景下仍保持性能稳定;表面覆盖陶瓷基涂层的油门拉线,摩擦系数降低,长期使用后磨损量减少,使用寿命较传统拉线延长,减少车主后期维修更换频率,适配国内消费者对汽车耐用性的需求,同时涂层的耐高温特性可应对发动机舱的高温环境。
2.2 对制造工艺的改变
新型材料推动汽车拉线制造工艺向精细化、自动化转型。高分子复合材料拉线采用精密挤出成型工艺,替代传统塑料拉线的注塑工艺,通过精准控制挤出温度与模具参数,保证拉线截面均匀性,减少后续加工误差,部分企业还引入在线激光测径设备,实时监控拉线外径尺寸;金属基复合材料拉线的芯体制造引入激光切割与特种焊接工艺,替代传统机械切削,避免材料内部结构损伤,确保接头连接强度,同时采用超声波探伤技术检测焊接质量;功能性涂层则采用静电喷涂工艺,替代手工涂覆,实现涂层厚度均匀且附着力强,国内拉线制造企业已逐步引入在线检测设备,实时监控工艺参数,提升产品一致性,部分生产线还实现了工艺参数的自动调整与故障预警。
2.3 对汽车整体性能的贡献
新型材料通过优化拉线性能,间接推动汽车整体性能升级。轻量化的新型材料拉线降低汽车整备质量,助力国产车型实现更低油耗,契合国内“双碳”目标,在新能源车型中可延长续航里程;拉线操控精度的提升改善汽车驾驶体验,如低摩擦涂层拉线使油门、换挡操作更平顺,提升驾乘舒适性,其稳定的性能表现可减少操控偏差,增强驾驶安全性;拉线使用寿命的延长减少汽车售后维修频率,降低车主使用成本,同时提升国产汽车品牌口碑。
3.应用对策
3.1 材料选择策略
汽车拉线材料选择需结合使用场景与性能需求精准匹配。针对发动机舱、底盘等恶劣环境下的拉线,优先选用金属基复合材料(如铝基碳化硅)或带有耐高温(耐温≥150℃)、耐腐蚀涂层的材料,确保在高温、油污、振动等复杂工况下的稳定性,同时需考量材料的抗电磁干扰性能,适配新能源汽车高压电气环境(如规避电磁信号对拉线操控精度的影响);针对座舱内的换挡、手刹拉线,选择低噪音(摩擦系数 ≤0.15λ 、轻量化(密度较传统金属降低 30% 以上)的高分子复合材料,兼顾舒适性与操控性,可通过添加聚四氟乙烯微粉等降噪填料进一步优化静音效果,减少换挡时的摩擦异响。同时需考虑材料与周边部件的兼容性,如与塑料导管的热膨胀系数差值控制在 $1 0 { \times } 1 0 \bigsqcup \bigsqcup / { \bigcirc } \big$ 以内,避免低温收缩、高温膨胀导致的装配卡滞问题;且优先选用国内量产成熟的材料,降低供应链风险,如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已在国内实现年产能 50 万吨以上的稳定供应,适合大规模应用,部分头部企业还建立了材料性能数据库,收录不同批次材料的力学性能、耐候性数据,为选型提供精准数据支撑。
3.2 工艺优化建议
汽车拉线制造工艺优化需围绕新型材料特性展开。高分子复合材料拉线生产中,优化挤出模具设计,增加模具冷却通道,确保拉线表面光滑,减少与导管的摩擦,同时调整挤出速度与牵引速度匹配度,避免材料拉伸变形;金属基复合材料加工时,调整切削速度与刀具角度,避免因材料硬度高导致的刀具磨损过快,采用金刚石刀具提升加工精度,并引入超声波清洗工艺,去除加工残留杂质,防止杂质影响后续装配;功能性涂层工艺中,通过预加热处理提升涂层与基体的结合力,建立涂层厚度与附着力的双重检测标准,确保涂层性能达标,部分企业还采用红外烘干技术,提升涂层固化效率。
3.3 未来发展方向
新型材料在汽车拉线领域的未来发展需聚焦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技术层面,研发“智能感知型”材料,如在复合材料中嵌入微型传感器,实时监测拉线受力、磨损状态,实现故障提前预警,适配智能汽车发展需求,同时探索自修复材料的应用,通过材料自身特性修复微小损伤,延长使用寿命;产业协同方面,推动材料企业、车企、拉线制造企业建立联合研发平台,针对新能源汽车拉线的高压、低温需求定制材料,缩短研发周期,开展跨领域技术合作,如引入航空材料的轻量化技术;需完善新型材料拉线的行业标准,明确材料性能指标、工艺要求与检测方法,规范市场秩序,建立材料回收利用体系,通过物理回收与化学降解结合的方式,提升材料循环利用率,构建绿色生产闭环,助力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新型材料在汽车拉线制造中的应用是汽车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深入探索其应用方式与对策,有望推动汽车拉线制造技术的革新,提升汽车整体性能,为汽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参考文献
[1]崔金玉.新型金属材料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J].科技与创新,2021(20):176-177.
[2]陈龙.新型金属材料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J].信息记录材料,2021,22(03):22-23.
[3]方启航.新型金属材料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探析[J].冶金与材料,2019,39(04):16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