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农业绿色生产技术在提高作物产量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王磊

内蒙古喀喇沁旗河北街道管理办公室 024400

引言

农业绿色生产技术是兼顾生态保护与产量提升的重要手段,既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需求,又能破解传统生产中 “高投入、低效益” 的困境,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关键意义。在当前农业生产中,部分生产者对绿色技术的认知仍停留在 “环保优先” 层面,忽视其增产潜力;同时,技术适配性差、应用成本高等问题,导致绿色技术难以充分发挥作用,甚至出现 “应用却不增产” 的现象。基于此,本文围绕农业绿色生产技术在提高作物产量中的应用展开研究,明确技术作用机制与实践方向,助力绿色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平衡生态保护与粮食增产需求。

一、农业绿色生产技术应用与作物产量提升的现状问题

1.1 绿色技术与区域作物适配性低,增产效果不稳定

不同区域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存在显著差异,对作物适宜的绿色技术也各不相同。但当前部分地区在推广绿色技术时,缺乏对区域特性的考量,盲目套用统一技术模式。例如,将适用于湿润地区的节水技术推广至干旱地区,或把适合高肥力土壤的改良技术应用于贫瘠土壤,导致技术无法适配作物生长需求。这种不适配的应用方式,不仅难以提升产量,还可能因技术与环境的矛盾,造成作物生长受阻,最终使增产效果呈现明显的不稳定性。

1.2 技术推广体系不完善,生产者应用意愿薄弱

农业绿色生产技术的推广需要完善的体系支撑,包括技术宣传、指导服务等环节。但目前部分地区的推广体系存在明显缺陷,基层推广人员数量不足,且专业能力参差不齐,无法为生产者提供及时、精准的技术指导。同时,技术宣传多以理论讲解为主,缺乏直观的应用案例与效果展示,导致生产者对技术的实际作用认知模糊。在缺乏有效指导与明确预期的情况下,生产者更倾向于选择熟悉的传统生产方式,对绿色技术的应用意愿普遍薄弱。

1.3 技术应用成本较高,经济效益与产量提升协同不足

多数农业绿色生产技术在初始应用阶段需要投入较多成本,如生物防控技术所需的天敌昆虫、土壤改良技术所需的有机改良剂等,其采购与使用成本均高于传统生产资料。虽然部分绿色技术能在长期应用中实现产量提升,但短期内较高的投入让许多生产者难以承受。此外,当前市场对绿色农产品的溢价机制尚不健全,即便作物产量有所提升,生产者也难以通过产品销售获得额外收益,导致技术应用的经济效益与产量提升无法形成有效协同,进一步降低了生产者的应用积极性。

二、农业绿色生产技术对提高作物产量的核心作用

2.1 土壤改良类技术优化生长基础

土壤是作物生长的基础,其肥力与结构直接影响作物的养分吸收效率。农业绿色生产技术中的土壤改良类技术,如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生物菌剂改良等,能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秸秆还田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有机肥施用能平衡土壤养分结构,避免单一化肥使用导致的土壤板结;生物菌剂则可活化土壤中的惰性养分,提高养分利用率。通过这些技术的应用,土壤环境得到优化,作物根系生长空间更充足,对氮、磷、钾等关键养分的吸收能力显著增强,为产量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2.2 生物防控类技术减少灾害损失

生物防治技术是一种利用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控制病虫害的绿色生产技术。它通过释放天敌昆虫、使用微生物农药等方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农药残留,保护生态环境,同时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天敌昆虫是指能够捕食或寄生害虫的昆虫,如瓢虫、寄生蜂等。通过人工繁殖和释放天敌昆虫,可以有效控制害虫的数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例如,在棉花种植中,释放瓢虫可以有效控制棉蚜的数量,减少棉蚜对棉花的危害。微生物农药是指利用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来防治病虫害的农药,如苏云金杆菌、木霉菌等。

2.3 节水节肥类技术提升资源效率

水资源与肥料是作物生长的关键资源,传统生产中大水漫灌、过量施肥的方式,不仅造成资源严重浪费,还会引发土壤盐渍化、水体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对作物生长形成胁迫。节水节肥类绿色技术,如滴灌、喷灌技术与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能实现资源的精准利用。滴灌与喷灌技术可根据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水规律,将水分直接输送至根系区域,减少水分蒸发与流失;测土配方施肥则通过检测土壤养分含量,针对性搭配肥料种类与用量,避免养分过量或不足。

三、农业绿色生产技术提高作物产量的实践优化路径

3.1 精准筛选适配绿色技术

为解决技术与区域作物适配性低的问题,需建立基于区域特性的技术筛选机制。首先,开展区域农业资源调查,明确各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型、主要作物品种及生长需求,形成区域农业生产数据库。其次,根据数据库信息,对不同绿色技术的适用范围、应用条件与预期效果进行分类梳理,建立技术与区域的匹配清单。例如,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重点推广滴灌、耐旱作物品种搭配的节水技术,在土壤贫瘠地区优先应用有机肥与生物菌剂结合的土壤改良技术。

3.2 完善技术培训与服务

针对生产者应用能力不足的问题,需从培训与服务两方面完善支撑体系。在技术培训方面,改变传统理论讲解模式,采用 “现场实操 + 案例教学” 的方式,组织生产者到绿色技术应用示范基地参观学习,由专业技术人员现场演示技术操作流程,分享实际应用经验。在技术服务方面,建立基层技术指导队伍,为生产者提供 “一对一” 的上门指导服务,及时解决技术应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3 构建政策支持机制

为缓解技术应用成本较高的问题,需构建多层次的政策支持机制。政府层面可设立农业绿色生产专项补贴,对应用绿色技术的生产者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如补贴生物农药、有机肥料的采购成本,或对建设滴灌设施的生产者提供设备购置补贴。同时,推动金融机构开发针对绿色农业的信贷产品,为生产者提供低息贷款,缓解其初始投入的资金压力。此外,完善绿色农产品市场体系,建立明确的绿色农产品认证标准与溢价销售渠道,通过举办绿色农产品展销会、搭建线上销售平台等方式,帮助生产者实现优质优价,让产量提升带来的收益转化为实际经济效益,增强技术应用的可持续性。

四、结论

农业绿色生产技术在提高作物产量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其通过土壤改良、生物防控、节水节肥等技术路径,为作物生长提供良好环境,减少灾害损失,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是实现农业 “增产” 与 “绿色” 协同发展的关键。通过结合区域特性精准筛选技术、完善培训服务提升应用能力、构建政策机制降低成本压力等优化路径,可有效破解这些难题,推动绿色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广泛落地。

参考文献

[1]杨元传.生产性城市“农业-食物系统”规划及其空间模型研究[D].天津大学,2022.

[2]赵洪坤.农作物生产收益对作物授粉服务管理的影响及其组态分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24.

[3]邓凤梅,陈和青.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及应用[J].种子科技,2021,39(20):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