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小学生美术教育教学方法创新路径
徐琳
四川省乐山市井研县三江镇中心小学校 613100
随着《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深入推进,小学美术教育正经历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的范式转型。本研究特别关注学科融合的阈值把控与素养发展的可视化评价,力求在保持美术学科特性的基础上,实现传统文化基因的现代转译与儿童创意思维的深度激活,为新时代美术教育提供兼具理论创新与实践价值的操作范式。
一、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重构
(一)审美感知的具象化渗透
审美感知作为基础性素养,需通过视觉经验的积累与转化得以实现。教师应结合小学生具象思维特点,构建”观察—分析—表达”的递进式教学模型。在观察阶段可运用等可视化工具建立科学认知,分析阶段借助梳理比例、动态等造型规律。例如,在《可爱的动物》单元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动物动态特征,分析其形态与情感的关联,最终以泥塑、拼贴等多元形式完成具象转化。此过程可引入数字博物馆资源拓宽审美视野 [1]。
(二)文化理解的在地化实践
新课标强调”非遗”等传统文化资源的教学转化,但需避免简单的符号复制。在小学阶段,可通过”感知—体验—创新”三阶路径实现文化理解。建议采用辅助学生解构传统纹样的构成法则。例如,剪纸教学中,先通过多媒体展示民间剪纸艺术中的吉祥纹样(感知),再结合地域文化设计主题创作任务(体验),可组织现场演示技法要领,最后鼓励学生将传统纹样与现代生活场景结合(创新)[2]。
(三)创意实践的跨学科融合
基于 STEAM 教育理念,构建美术与科学、数学等学科的连接通道。在《校园微景观》单元中,引导学生测量花坛尺寸计算材料用量(数学应用),观察植物生长规律(科学探究),最终通过立体造型呈现设计方案(艺术表达)。[3] 这种项目式学习不仅培养综合实践能力,更建立" 发现问题—整合资源—创新解决" 的思维模式。
二、跨学科融合的课堂生态重塑
(一)以主题为纽带的整合模式
基于小学生认知整合能力较弱的特点,可采取”主题引领、学科协同”的融合策略。例如,在《四季的色彩》单元中,以”自然韵律”为主题,整合科学(季节变迁原理与植物生长周期观测)、语文(季节主题诗歌鉴赏与仿写创作)、音乐(自然音效图谱解析与韵律编创)等学科资源,通过多感官联觉激发艺术表现欲望。教师可设计”色彩日记本”实践活动,要求学生每日记录气象数据(科学)、采集落叶标本(劳动教育)、配写观察短诗(语文),最终转化为水粉渐变练习(美术)。[4] 这种主题式整合既保持学科特性,又形成认知合力,使艺术表现建立于真实认知经验之上。
(二)以问题为驱动的探究学习
将真实问题引入课堂,能够有效提升学习深度。在《环保海报设计》教学中,可设置 " 如何用视觉语言呼吁垃圾分类 " 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结合社会调查(实践学科:社区垃圾处理现状田野考察)、数据分析(数学学科:垃圾种类占比饼状图绘制)、文案撰写(语文学科:宣传标语文案头脑风暴)展开综合探究。通过组建 " 设计师工作坊 ",学生需经历数据可视化(数学)、信息层级梳理(信息技术)、版式构成设计(美术)三重任务关卡,最终产出具有说服力的动态海报(融合 GIF 制作技术)。此类项目化学习不仅培养跨学科思维,更强化艺术服务生活的价值认知,使美学规律与实际问题解决形成闭环。
(三)以素养培育为指向的评价机制
建立涵盖知识迁移(学科概念运用度)、思维品质(解决问题创新性)、合作效能(小组分工合理度)的三维评价体系。在《传统纹样再设计》课程中,采用 " 成长档案袋 " 记录学生纹样文化溯源(历史学科)、几何规律解析(数学学科)、材料工艺实验(综合实践)等过程性证据,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与教师终评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考察文化理解、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的达成度。
三、情境驱动的学习体验优化
(一)生活情境的真实嵌入
将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经验有机链接。例如,《我的社区》单元教学中,通过实地考察社区建筑形态(物理情境)、采访居民生活故事(文化情境)、收集废弃材料进行装置创作(材料情境),构建多维度的真实学习场域。这种沉浸式体验使艺术创作成为生活经验的自然延伸。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 " 情境档案袋 ",系统记录社区色彩肌理、空间构成等视觉元素,为后期《城市印象》主题创作提供素材支撑。
(二)情感情境的审美浸润
通过情境共鸣唤醒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在《四季的色彩》教学中,组织学生观察校园植物在晨昏晴雨中的色彩变化(自然情境),配合印象派音乐家德彪西的《月光曲》(听觉情境),引导其用湿画法表现光影流动。此类的建立,使学生逐渐掌握如何通过传递特定情绪。教师还可创设跨学科情境,如在《戏曲脸谱》单元与语文老师协同教学,通过角色扮演体会忠奸善恶的符号化表征。[5]
四、多元评价的个性发展赋能
(一)表现性评价的实践应用
建立" 创作过程档案袋 ",系统收录学生的草图修改记录、材料实验样本、创作反思日志等过程性资料。例如,在泥塑课程中,通过对比初期造型尝试与最终作品,直观呈现空间思维的发展轨迹。教师可运用三维扫描技术建档,结合阶段性成长雷达图,量化分析学生从平面构图到立体建构的能力跃迁。在版画单元,通过收集不同阶段的试印稿,配合创作过程视频日志,完整再现学生从技法模仿到个性表达的思维轨迹。这种评价方式既关注艺术成果,更重视思维跃迁,使原本隐性的审美判断、文化理解等素养变得可视可测。
(二)差异性评价的个体关照
根据学生认知水平与兴趣特长,设计分层评价标准。对造型能力较弱但创意突出的学生,可采用" 创意表达权重优先 " 的评价方案,在主题阐释深度、跨媒介融合创新度等维度设置加分项;对技法娴熟但创新不足者,则增加 " 形式突破 " 评分维度,通过同主题多材料实验、经典范式解构重组等任务激发创造潜能。例如在静物写生单元,为观察型学生设计微观肌理发现量表,为表现型学生制定情感转化效度指标。[6] 这种差异化评价既尊重个体差异,又通过动态评价路线图引导全面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最近发展区内获得精准提升。
五、结论
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本质上是教育范式从“技法传授”向“素养培育”的深层转型。通过核心素养的目标重构、跨学科融合的生态重塑、情境驱动的体验优化、多元评价的体系革新,形成环环相扣的方法论系统。这些路径的创新实践需建立在对课标的深度解读、对儿童认知规律的充分尊重,以及对艺术教育本质的持续反思之上。未来教学中,教师应立足校本实际,在理论框架与教学实践之间构建动态调适机制,使美术教育真正成为滋养核心素养、激发创造潜能的生命化过程。
参考文献
[1] 曾毅 . 图像识读教学策略研究 [J]. 中小学美育 , 2024(7).
[2] 徐敏. 新课标下课堂转型研究[C]. 上海市美术教研会, 2024.
[3] 教育部 . 中小学美育改革创新成果汇编 [Z]. 2024.
[4] 王丽华 . 美术学习兴趣激发策略 [J]. 艺术教育研究 ,2024(10).
[5] 黄小明 . 核心素养时代美术教育创新路径 [C]. 大邑县美术教研会议 ,2025.
[6] 萧丽娜 . 学科项目化学习实践 [J]. 绍兴教育 ,2025(1).